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唐人继承前代优秀传统和融会外国传来的许多新鲜知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唐代文化。长安则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全国最杰出的学者、诗人、科学家、艺术家,大都长期或短期在这里居住活动过。如画家阎立本和李思训,曾分别住在延寿坊和通义坊;白居易先后在新昌、昭国、宣平、常乐、永崇等坊居住;杜甫家住城南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 蒲叶吴刀绿 筠筒楚粽香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即初五之节;又有“端阳”、“重五”、“重午”等不同的名称。这是中国南北各地人民都很看重的节日。逢节当天,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它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奴婢实际就是奴隶,历代对奴婢还有僮、私属、口、奴、隶、仆、臧获等不同的名称。在阶级社会中,无论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或是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都不可能把前一社会的痕迹扫除净尽。唐代长安大量奴隶的存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唐王朝距离中国的奴隶社会末期已有一千数百年之久,但当时的法律中仍然把国民分为“良”、“贱”两类,只要判明是“贱”民,也就是“奴”,便可以在市场上如牛马驴骡一般地自由买卖。在唐代长安这座宏伟富丽、人口一百万上下的城市中大概有多少奴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唐朝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大放异彩的时代,当时全国著名的艺术巨匠们奋臂挥毫,或歌颂英雄人物,或反映宫庭生活,或表现佛教故事,或描绘壮丽山河,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给长安城增添了新的光辉。 初唐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是著名的人物画家,他们合作的《文成公主降番图》形象地再现了汉、藏两兄弟民族间的亲密关系。阎立本奉唐太宗之命在长安太积宫凌烟阁上所作之《二十四功臣图》,也是传颂人口的作品,后来被宋代人缩刻到石板上,历代宝重,现仍有几块画象残石,保存在陕西麟游县文化馆中。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的妇女,总是表现出对美特殊的敏感。她们也最善于在不同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完美的效果。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原始社会时的妇女所佩带的陶环、玉环、玉璜、骨珠、骨笄、腰带等饰物。这些,都表现了当时妇女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这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作了多方面的描述。这些诗歌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的生活,但是,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一些节日风俗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动人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7.
唐代京师长安的治安问题郭绍林洛阳师专历史系唐代京师长安是李唐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治安的好坏关系到政权的存亡和社会的安危。因此,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加强治安方面的管束、防范和打击。本文拟对此加以论述。一、南北衙兵的治安职责天子禁军有所谓...  相似文献   

8.
唐代长安城中的农艺业马文军陕西师大唐史所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座城市中有着许多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手工制造和商业贸易等城市经济部门,这已为众家所知并有精深论述。然而,就在这座城市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农艺耕作活动。这个...  相似文献   

9.
周昉又名景元,字仲朗,生卒年不详,京兆(长安)人,节制之后,官至宣州长史,是中唐末期著名的仕女画家,人物画家,也是画佛像的能手。朱景玄说他:“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品”(见《唐朝名画录》)。米芾在其《画史》上,把他和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人物画的四大家。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现实社会和时代生活的反映,无论何种文学体裁,从根本上讲,它的形成和发展 ,都将受到一定文化背景的制约.唐代小说的繁荣,正是在唐代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与其产生的长安文化土壤有着同生共长的血脉关联:唐代小说是长安文化培育出来的艺术奇葩,是长安文化的文学表达,长安小说的题材和内容证明和彰显了长安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唐代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袄教是中国古代对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谓。‘袄”字是汉代以后创造的一个汉字。“袄”字在《说文解字》中未见,大致在南北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至迟在隋末唐初才出现的。《说文新附》(宋·徐本《说文解字》第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对“祆”字作这样解释:“袄,胡神也。从示,无声。”这是全面对“祆”字的说明,有形有音,十分清楚。徐的弟弟徐锴,在其《说文系传》中,又作了补充:“祆,胡神也。从示从天。”(《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2388页。)值得注意的是王玉树(清·陕西安康人,其事迹见李慈…  相似文献   

12.
西域移民进入长安后生活环境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变化,由初唐的胡汉融合到盛唐的大国心态,逐渐变化为中唐“屈辱”的社会心理与晚唐的受排挤、被压制。作者从唐人对待藩将、胡商、胡艺、胡俗等的态度具体阐述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3.
唐代长安佛寺诗关学风格呈现出恢宏雄壮、清俊秀丽、奇幻诡谲三种表现形式。恢宏雄壮在从初唐至盛唐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盛唐时期更为雄浑自然。清俊秀丽在盛唐王维笔下最富韵味,中晚唐诗人无人企及,中晚唐诗人在精细与滞涩中发展表现着这一关学风格。中唐诗人韩愈创作的佛寺诗则迥异于其他两种关学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奇幻诡谲之美,这种风格在晚唐李洞手中得到发展,表现为雄奇开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途经宁夏北部灵州的长安--灵州道,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吐蕃民族占据西北地区后,唐朝政府连接中外的著名丝绸之路.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初已成为一条国际交通线,灵州也成为一座国际交通都市,西夏崛起后灵州道停滞.唐肃宗灵州即位,为这条通道的畅通、灵州政治地位的提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善于经商而闻名的中亚粟特人,大量移居灵州;盛行于唐代的胡旋舞,同样在当时灵州境内留下了最为珍贵的乐舞艺术的实物资料;宗教文化,是这一时期主要文化现象之一,它不但在当时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东西传播,而且为外来宗教--景教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对西夏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杂户杂户的起源很早,远在南北朝时的北魏、北齐和北周初期都有。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齐灭后,周武帝曾宣布将诸杂户全部放为百姓(见《周书·武帝纪》、《隋书·刑法志》),实则未获放免的仍不少,所以延至唐代,在官贱民中仍有杂户一色。从前引《唐六典·刑部都官》的几则记述,已知杂户是官奴婢的再免者。关于杂户的具体特征,有下列记载:“杂户者,谓前代以来,配隶诸司职掌,课役不同百姓,依令老免、  相似文献   

16.
任何政治、社会、文化现象,都有其深刻的信仰、知识和思想背景。隋唐长安城区别于其他时代城市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其带有强烈的佛教都市特征,林立的寺院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前所未有的角色。佛教所宣扬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是长安居民心中重要的行事依据。他们的心灵不但生活在现实的长安,也生活在想象里的长安。两个部分拼接的长安,才最接近真实的长安。将信仰和戒律的因素纳入到对中古社会史的研究中,从佛教戒律、寺院生活、宗教想象、灵验感通等信仰背景出发,探讨城市生活,进而在隋唐长安城的神圣和世俗空间中,勾勒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场景,或许是一个可行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章史要略(西周至唐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的界说和文章史的对象,文章史研究的宗旨和立足点,中国文章史上的文章大类,中国文章史的分期以及文章史的研究方法。文书期——西周至春秋:文章的原始阶段、《尚书》文、青铜器铭文、《国语》文、书信文、韵语文。文章体制初步确立,文章的基本功用是充当记录文书,口头文章与书面文章并存,文辞具有实用性质,文章具体作者多元化,这时期古典文章通用语体还未形成。子史期——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期文章的进化经过了记录文、撰辑文、命意文、篇式书体文几个阶段,形成了学术、应用、审美三大文体群落,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特点,使文章内容的价值卓绝千古。骈文期——东汉至盛唐:这一时期文章数量激增,而且以应用文为主体,并逐渐向美文化方向发展,奠定了我国中世纪文章功能、体式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康震 《人文杂志》2004,(5):135-139
崇尚武功,舍生取义是长安侠士的行为道德准则.西汉长安"五方杂错"的风习、黄老政治的施行是长安多游侠的文化渊源.唐长安的"恶少"、"英豪"群体是长安多游侠的社会基础.唐长安的多元文化存在是长安多游侠的思想背景.长安豪侠辅助关陇集团克定关中长安多游侠的历史动因.唐长安游侠在唐诗中成为超越世俗、建立奇勋的人格象征.他们逞强好胜,骄纵不羁的个性被诗化为豪迈矫健的英雄行为.唐诗中的侠士超越了横行复仇的个人意气,升华为慷慨的爱国激情,表现出俊逸的浪漫精神,为唐代诗歌注入劲健、刚猛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19.
唐代长安西市中的胡姬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并非仅仅是为了平衡丝绸贸易引起的差额,而是同贵如黄金的丝绸一样具有高额的利润,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唐长安西市是女奴交易的地点。  相似文献   

20.
正本书为"新疆通史"研究从书之一种,2013年11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共三册,分为"文书篇"(上、下)和"研究篇"。《吐鲁番唐代军事文书研究(文书篇)》由"前言""凡例""目录""图版""录文""总附录录文"组成。它吸收了中日学者对敦煌文献分领域或专题辑录的成功经验,从已经刊布的吐鲁番所出唐代文书中,选取了803件与军事相关的唐代文书(文献),按内容将收录的696件军事文书分成八大类——军府、军镇(节度使、军镇、城傍)、征行征镇、镇戍(镇戍、守捉、城)、烽铺、军马、军垦、涉军事文书,每类下依年代先后顺序编号、排列,八大类(一至六九六)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