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七五九年秋,五十九岁的李白应岳州守裴隐之邀,来到岳阳,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这对研究诗人晚年的思想和诗风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七五七年十二月,李白从浔阳起程,流放夜郎。“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在路上走了十五个月,于七五九年仲春,还在赴夜郎的途中,幸遇国家大赦。他欣喜若狂,即刻放舟江夏。到江夏,在重获自由的狂喜心情支配下,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唱道:“遥欣克服美,光武安可同。”以为“开元全盛日”又会中兴。因此,他在江夏又做起了再次待诏翰林。登朝入阁的美梦,  相似文献   

2.
论陶渊明     
(一) 陶渊明(公元三七二年——四二七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善良愿望;在黑暗的时代中,诗人热切地为人民的幸福寻找道路。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因此,围绕着陶渊明,在文学评论上,展开了  相似文献   

3.
李白被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到了长安。然而不到三年,李白就离开了长安,开始了第二次漫游。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李白为什么离开长安?从李白的诗中,从李白同时代和后世人的记叙中,可以确认是被“谗”离京的。但是,李白因甚被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二十三岁的杜甫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于是“放荡齐赵间(《壮游》)。当诗人来到广阔的齐鲁平原,看到拔地而起的巍巍泰山时,禁不住诗兴大发,便写下了《望岳》这首千古不朽的五言抒情诗。因为泰山素号东岳,所以题名《望岳》。  相似文献   

5.
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即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间,安禄山的部将孙孝哲进(契丹人)攻入长安后,叛军的声势空前膨胀起来,兵力所及,向北过了郃州(今陕西富县),往西到达陇山。由于叛军进城后忙于抢掠府库,搜括民财和贪图享受,不思取,却给唐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唐玄宗奔蜀途中,太子李亨北上收军,七月三日在灵武即位。当时,虽文武官员不足三十,但人心思唐,李亨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长安一带  相似文献   

6.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刘元春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在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四年)被姚兴礼请到长安后的12年中,共翻译佛经30余部300多卷,与唐玄奘、义净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他的译经摒弃当时"格义"旧式,剔除比附臆想,提倡既要忠实...  相似文献   

7.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同时,他还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是北宋重要的哲学学派——蜀学的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是中国反理学斗争史上的先驱者。他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有所研究,对宋以前及和他同时代的几乎所有哲学家均有相当的  相似文献   

8.
《北征》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这是一首基本上采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肯定《北征》运用赋法的成功。认真研究一下《北征》运用赋法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诗歌创作是不无裨益的。《北征》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的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安禄  相似文献   

9.
唐代杰出史学家之一刘知几(后避玄宗隆基偏讳,改以字行,名子玄),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丛亭里人。诞生于公元661年(高宗龙朔元年),逝世于公元721年(玄宗开元九年),到今年,正是他一生一死的1300和1240周年纪念。从他二十岁入仕、授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主簿起,至六十一岁贬死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别驾任所止,经历了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玄宗五朝,其中足有二十年时光是在史馆“掌知国史”(《旧唐书》本传。按公元702年——武后长安二年,知几始“为著作郎,兼修国史。”时年四十二。《新唐  相似文献   

10.
(一) 生活在九世纪后期的新罗诗人崔志远,于晚唐咸兴九年(公元868年)来唐,于光启元年(公元835年)归国,历时十七年。崔氏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不仅考取了唐帝国的“进士”,而且还任过“漂水县尉”,后来又到地位极为显赫的藩镇高骈幕府任“从事”。  相似文献   

11.
李白归蜀考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李白,曾经返回过故乡四川。此行是出长安、登太白峰、取道剑阁而入蜀的。千载以来,李白的研究者们,都认为李白自开元十三年左右出蜀,直至病死当涂,从未归蜀。而李白的许多诗歌,也因此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所以,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李白的生平和诗歌研究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李白归蜀,是继初入长安之后,于开元二十一  相似文献   

12.
略论郭元振     
郭元振是唐代安史之乱前一位颇负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但是过去人们对他的研究甚少,即使是在解放后,也极少有史家论及这位对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过一定贡献的历史人物。今年恰值是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诞辰1225年,借此机会,我不揣浅陋,就郭元振这个人物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先把郭元振的生平简介一下。郭元振名震,唐魏州贵乡人,生于公元655年。他十八岁时举进士,作了通泉尉,后被武则天发现是个人才,就擢他为左武卫铠曹参军。公元696年,当时与唐屡有战争的吐蕃,忽然请和,条件是请唐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西突厥之地予它,武后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派郭元振出使吐蕃觇其虚实。他回朝后,即上书武后指出吐蕃“求  相似文献   

13.
苏祇婆与龟兹音乐的东传王嵘苏婆是我国北周时期人,出生于龟兹(今库车)一个音乐世家,其祖辈是龟兹艺坛的琵琶高手。苏婆自幼随父亲学习乐律,精攻琵琶,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琵琶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公元568年周武帝时,苏婆随突厥皇后阿史那入长安,开始了他传播琵...  相似文献   

14.
王建,字光图(公元八四七年—九一八年),许州舞阳(今河南)人。出身低微,先世为饼师,年轻时曾以屠牛、盗驴和贩私盐为业。为避官府追捕,逃到武当山寺庙隐藏,和尚处宏见他“骨法甚贵”,劝他“从戎、别图功业”。公元八七○年后,他投到忠武军节度使处当兵。因他“机略拳勇,出于流辈”,“从讨王仙芝有功”,不久就被选拔为“列校”。韩符元年(八七四年),二十八岁的王建随从忠武军节度使进攻黄巢义军。广明元年(八八○年)二月,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王建被整顿勤王队伍的  相似文献   

15.
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年)夏天,当安禄山叛兵逼近潼关的时候,杜甫准备逃难,从长安来到奉先,携家北迁白水(今陕西白水县),投靠他在这里作县尉的舅舅崔十九,寄寓在崔的“高斋”中。他的《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即记其事。这诗首叙来踪兼记时节:“客从南县来,浩荡无与适。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后魏分白水县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后改名蒲城,即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南县”即指奉先。梁元帝《纂要》:“夏曰朱夏,炎夏”,“朱炎”即指盛夏。这是来逃难,所以有“浩荡”、“旅食”的话。“高斋坐林杪,信宿游衍阒。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崇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早在两千年前,两国人民就刳木为舟,冲破惊涛骇浪,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以唐朝首都长安为中心,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潮。自公元六三○年至公元八九四年,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政府共任命遣唐使十九次,其中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着大批日本使臣、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观摩学习,中日之间的文学艺术交流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  相似文献   

17.
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是鲜卑族宇文氏掌权的两个封建王朝,都城在长安。秦汉时,华夏文化在这里蓓蕾初开、绚丽多姿;隋唐时,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恢宏博大、灿烂辉煌。在秦汉与隋唐之间,西魏北周时期的长安文化似乎显得过于黯淡了,至今尚无专文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该时期的长安文化略加探讨,以求教于读者、方家。  相似文献   

18.
安史之乱与盛中唐诗坛递变的关系,是唐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史之乱前,诗坛在长安的集中使长安风气成为盛唐一代士人精神面貌和诗歌创作风气的主导;而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风气遭到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新的诗人的崛起。这些诗人原本受到长安风气沾溉,又在安史之乱的打破与释放中,回归到自己的艺术个性,使乱后诗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他们的艺术继而影响到大历诗坛的创作风貌,并为元和诗坛的中兴积蓄了力量。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一生备受朝政腐败和安史之乱之苦.使他旅食京华,十年悲辛;战乱流离,身陷贼中,以至弃官西走,飘泊西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春夏之交,他携家带口由云安飘泊到夔州(今四川奉节),由于身多疾病,在这里住了一年零九个月.这时,安史之乱虽已在代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勉强平定,却把唐朝大好河山弄得四分五裂、疮痍满目,边患未除,内祸时有.杜甫身在夔州,心忧天下.他翘首北望,朝政腐败,宦官专政.将相不得其人,吐蕃贵族势力日益膨胀,不断内侵,长安曾再度沦陷,河北一带藩镇跋扈,拥兵  相似文献   

20.
<正> 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出于必然,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春夏之交,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中国诗史上的巨人在洛阳相遇了.当时,象唐代的许多士人一样,李杜都在浪迹天涯,寻求各自的出路.杜甫漫游吴越时,李白则由长安沿黄河东下齐鲁;杜甫北返,贡举不第,遂游齐赵,壮志难酬,旋回东都,李白则应诏入京,不到两年便遭谗被毁,为玄宗疏远,"赐金还山",背负着生活的苦难,一路风尘,李杜二人就这样邂逅于洛阳.李白毕竟是个狂傲不羁的诗人,杜甫也正在雄心勃发的壮年,尽管生活在两位诗人的心上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们仍然充满自信地期待着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