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称我是任弼时的大女儿,其实我排行老四。我父母共生了我们九个子女,有五个不是夭折,就是寄存在老乡家中没找回来。我是1931年3月出生的。那时我的父母在上海搞地下工作,后来中央政治局决定派我的父亲到中央苏区工作。父亲走后7天,我降生了,后因向忠发叛变,出卖了我的母亲陈琮英。不到一百天的我,随母亲被关押在上海龙华监狱。在狱中,我的母亲死不承认是共产党员,一口咬定是农村妇女,后经“互济会”出面营救,母亲抱着我出狱了。这时,党中央安排我母亲去中央苏区工作,母亲怕我太小影响工作,就把我送回湖南农村老家,直到1946年我15岁时,…  相似文献   

2.
正以前我不知道父母赚钱养家的艰辛,觉得父母给零用钱是天经地义,假期里只想着玩乐,因而常常辜负他们的期望。几个月前,我利用假期做了一份兼职,体会到了工作的不易,也终于理解了父母对我的良苦用心。犯错在母亲的推荐下,我去一家餐饮店应聘兼职。也许因为我还是一名学生,面试时店长并没有太为难我,大致做了些了解就同意我到店里体验一下,他安排我做大厅服务  相似文献   

3.
让爱一步棋     
于国源 《社区》2013,(7):55
男人一般不和自己的老婆下棋,一是喜欢下棋的女人少;二是水平相差大,对弈起来不在一个层次;还有输赢影响感情,得不偿失。但我的父母却是例外,从年轻到白头,下了一辈子的棋。20世纪60年代,父亲在部队服役。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父亲退役后到上海工作,母亲也到了上海。父亲是个棋迷,闲暇时间,便教母亲下围棋。母亲聪明,很快就学会了。两个人就你来我往地对弈起来。  相似文献   

4.
亲情难舍     
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那时在我们镇上算是个文化人,可不知为什么,她和母亲老是吵架。我13岁那年,父母终于离异,15岁便随母亲背井离乡。一直以来,我痛恨父亲,恨他对母亲、对子女的无情。离家一年后的我,再见到父亲时,我们竟无语,当我离开父亲时,父亲送了我  相似文献   

5.
过完中秋就快到重阳节了,对于长年在外忙碌的我来说,这段时间是陪陪父母、尽尽孝道的好时机。当我赶到父母家,父亲正在做饭,母亲在厨房里指导着他怎么做。其实父亲以前很会做饭,现在不是忘了放油就是多加了盐,所以由母亲在旁边指挥。母亲的眼睛还没恢  相似文献   

6.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赶了几十里路,回到了村子里,看望年过花甲的父母。 父母见我回家,很是高兴:父亲去园子里为我摘菜,母亲在厨房忙活着给我做饭。在老家的土炕上,听着父母的唠叨。吃完饭后,父亲在院子里侍弄他的小菜园,母亲则与我在土炕上相偎着,唠起了家常。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07,(2)
一直到现在,我和父母的关系还是很不一样,总有一种客气的成分在里面,我知道那是由于从小就离开他们的缘故。自幼和父母天各一方1958年夏天,在水电部工作的父亲邵蔷生被抽调去贵州支援三线建设。母亲鹿秀忠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商业部的工作,随同父亲前往贵州,5个孩子带走了3个,8岁的我留在北京。我今年56岁了,可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还不到10年。  相似文献   

8.
一幅"壁画"     
那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傍晚,父母正坐在椅子上赞赏我的"大作"--一幅没有标题的画。母亲一边欣赏一边跟我开玩笑:"咱家又出了个画家,哪天给咱家墙上画一幅壁画吧!" 我信以为真。第二天,父母出门后,我提起手中的水彩在墙上画起了壁画,不知是怎么,  相似文献   

9.
王欣 《山西老年》2020,(2):34-34
春节值班,我无法回老家跟父母团聚。正月十五刚过,父亲来电话,说要来看我。记得去年春天,我曾邀父母来我定居的城市小住几日,可父亲总以农活忙,脱不了身为借口推脱。没想到,父母这回竟主动要来了。不过,等父亲买了火车票,我才知道,只有他来,母亲不来。问原因,母亲说,表姨家儿子结婚,她要帮着操办婚事。  相似文献   

10.
等待     
由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探望父母的机会很少。母亲80岁那年,我调回到原籍县城,让母亲到城里住,她不肯,所以只好每周六下午下班后骑车回家探望,并在星期天安排好母亲下周的生活用品,实实在在地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困难。从此,每到星期六下午五六点钟,母亲总要拄着拐  相似文献   

11.
高国镜 《北京纪事》2017,(10):50-53
从前我总以为,即使相隔无数重山,不管父母在哪一座山,儿子也能把父母找到;而今我与父母只隔了一层黄土,我却再也找不到父母了. 京西的大山巍峨险峻,真正是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但山民却是山的主人,山是我们的摇篮.记得儿时的一天,我从梦中醒来,却不见了身边的父母,于是我摸黑跳下炕,光着身子,惊叫着就到外边找父母去了.我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发现,父母正借着缕缕月色,摘山榆棵子上的榆钱.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在梦中都喊饿,于是父母为我夜摘榆钱.那早我吃着母亲做的榆钱小米饭,觉得父母真好.此后,不知有多少个早上我醒来,都发现父母没在,于是我便去找.  相似文献   

12.
乐祥涛 《百姓生活》2010,(10):26-26
那天,母亲见我回去,很神秘地叫我来到她和父亲的卧室,用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幅新照片让我看,并说:“这是我和你父亲刚拍的照片。”我陪着母亲仔细看那张合影,随后又看了看父母在不同时期拍的照片。从照片中又一次重温了父母互敬互爱牵手走过的不平凡人生历程。当我的目光落在母亲那双布满沧桑的双手上时,一种酸楚立刻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3.
正每年父母过生日,我都会为送什么礼物伤透脑筋。有一回,几个朋友相聚,我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便问大家:"父母过生日,你们一般都会送什么礼物?都说说,我好参考一下。"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人说:"我给母亲买了护手霜。母亲每天在家洗衣做饭  相似文献   

14.
父亲退休后,就和母亲一起生活在乡下。双休日,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我没打招呼就赶回去。谁知,到家才知道,父亲骑三轮车带着母亲赶集去了。打开屋门,在屋里转了一圈,随手拿起父亲书桌上的一本杂志,百无聊赖地翻了起来。忽然,杂志中掉下  相似文献   

15.
刘美华 《中华魂》2004,(10):46-47
中国的父母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心愿--望子成龙。此乃人之常情。只是不断从报刊上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拉扯成"龙",却被"龙"遗弃的报道。据报载:陕南某地一农妇,丈夫早逝,独自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培养到大学毕业。然而,两个儿子非但不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反而把母亲当累赘,生活冷暖不闻不问。特别是长子有了一官半职之后,母亲提着家中仅有的两只老母鸡进城看孙子,他不但不接待,还对同事说是"来上访的,烦死我了"。可怜这位母亲饿了四天四夜之后,惨死在街头。  相似文献   

16.
《金陵瞭望》2007,(5):40-40
我出生在山东省梁山县小路口镇后门王村,是家中老大.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当年为供养我上学.父母卖掉了家里的三间房.父亲一人闯了关东.母亲在家既要种地.又要照顾三个孩子。  相似文献   

17.
刘翠萍 《老友》2008,(1):28-28
父亲退休了,和母亲生活在乡下老家。双休日,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我没打招呼就赶了回去,谁知到家里才知道,父亲骑三轮车带着母亲赶集去了。打开屋门,在屋里转了一圈,随手拿起父亲书桌上的一本杂志百无聊赖地翻了起来,忽然杂志中掉下几张折叠的纸来,我信手拈来,一看,原来是父亲的检讨书——  相似文献   

18.
母亲过世已经25年,可直到现在,和母亲最后一次“告别”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的老家在东北辽宁。远在几千里之外谋生的我,当年一月工资几十元,膝下还有两个女儿,每回一次家,得举债半年。晚年的母亲知道我的困境,所以即使再想念也不肯露一点口风,唯恐儿女在回与不回之间犯难。1972年春节,我携妻子女儿回了一趟老家。那时父母双双都在,谁知走后不到两个月,父亲突发脑溢血谢世。相濡以沫几十年,父亲突然离世,母亲的悲苦寂寞可想而知。父亲走后,母亲一直在父亲的影子里苦撑残年。我预感百病缠身的母亲在世时间不会太多,一直想再回去看看,可那年…  相似文献   

19.
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孤独,有点心事重重。我父母除了拥有4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  相似文献   

20.
“名字”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无非是区别人 与人而已。可是,就一个人来说,却并非这样简 单。因为无论是“奶名”、“官名”,还是“字”、“号”, 无不反映出父母之爱,本人之心。 我幼时,曾经有个奶名叫“蚕儿”。为什么能 叫成这么个名字?是懂事后从母亲与舅姨们口中 得知的。我是个独苗,母亲兄弟姐妹七人,把我围 起来,不知该怎么亲、如何爱。我系头生,母亲奶 足,一岁多时已吃成了个“白胖胖、肉墩墩”的小 宝贝了。来年春日,正值桑嫩蚕肥之时,母亲带我 去姥姥家住。外祖父系前清童生,最爱孩子,尤其有了我这个合家头苗的外孙孙,更视为掌上明珠。这次到来,看到小外孙甜睡在满炕蚕盘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