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寻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结合--"新经济史革命"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史革命"以探寻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为主线展开,经过了逻辑上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这场"革命"更新了经济史学研究方法,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促进了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结合;这场"革命"的方法论成果是值得中国经济史学和经济学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陈峰 《齐鲁学刊》2012,(5):53-62
关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民国学界存在两种基本认识,一派信从唯物史观,是为"理论派";一派接近实验主义,是为"材料派"。最初理论派高调亮相并占压倒性优势,材料派也浮出水面但声势不显。后来为矫社会史论战之弊,实验主义开始抬头,至《食货》创刊而居于主导地位。经过《食货》上的辩论,两派达成基本共识,在理论与材料之间执两而用中,最终将经济史研究引入正轨。这一结局的出现得益于《食货》上已建立起一种学者间正常的对话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学术界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中心线索,提出过多种观点并引发过争论.这些观点和争论,对促进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活跃和深入,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社会环境和主客观条件再一次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有必要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心线索进行再思考.今天提出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中心线索,很有必要.这种提法,对探讨总结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对正确理解近代中国和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密切的关系和现实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在方法论和研究对象上都有其不足。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虽然是"中国的",但研究方法无疑应充分借鉴西方的新理论体系。考察传统中国经济与政治之关联,有一个绝佳领域,那就是传统中国的财政问题。采取"政治—经济史"的研究进路,借鉴相关政治理论、尤其是权力理论来研究政府权力这一要素如何"渗入"传统中国社会、如何影响其财政运行及经济变迁轨迹,无疑是一个十分值得尝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铮 《河北学刊》2007,27(5):85-88
本文以区域路径为切入点,从社会经济区域的选择与定位、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对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运用区域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观照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内在联系,避免有意无意地过分渲染某一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从总体上提升对乡村社会经济史的认识,庶几更可接近"总体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最关涉社会结构深层变动的本质问题,而地权分配则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史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经济史层面,近年来勃然兴起的社会史研究又较少顾及农村土地问题,各有偏颇。我以为,在研究中国近代农村以地权分配为中心的土地问题时,在方法论上将经济史与社会史的框架综合起来,建立经济史与社会史方法内在统一的经济社会史方法论体系,实属必要。实体模式的构建农村土地问题所涵盖的内容是极广的,要而言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技术层面,即土地利用问题,包括水土保持、土壤改良、耕作…  相似文献   

7.
近十余年来,学术界十分重视对淮河流域经济史的研究。无论是综合性研究,还是农业、手工业、水利、商业、城市、交通及自然灾害等专题性研究,均取得丰硕成果,将流域经济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中,苏联党内两种政见影响到中国,形成自陶希圣、郭沫若始到以《读书杂志》为主战场的论战。经过社会史论战,唯物史观被广泛接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骨干队伍形成。但与此同时,盲目引进外来观念,几乎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值得深思。只有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经济,从经济史的角度剖析社会,才是研究社会史和研究经济史正确的、科学的路向。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以后,云南近代经济史研究很快跟上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趋势,新、旧课题多头并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实证研究不足、一些论题的研究尚处于浅层次的分析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期,传统的"食货"之学转变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史研究。这一方面与当时现实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财政金融体制的变迁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与西方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的传入带来的学术转型有关。以北平社会调查所为代表的经济史研究重镇的形成,经济史专业期刊的诞生,汤象龙、罗玉东、严中平等优秀学者的集结,经济史各个领域诸多研究著作的出台,均展现出这一时期经济史研究的蓬勃气象。从近代经济史研究内容的更新与拓展,到研究规范的形成与确立,再到两条研究阵线的出现与争鸣,其发展轨迹约略可反映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空间维度与推演进程、学者的学术关怀与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源涛 《河北学刊》2001,21(5):98-102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为现代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创建提供了诸多研究成果。他们广泛展开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同时致力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专题研究,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等多个方面,在诸多问题上形成了他们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钟兴瑜 《河北学刊》2001,21(1):90-93
无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还是伴随新科学技术革命而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都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面临拓宽领域、深化内容、更新方法等重大变革、中国经济史和经济学各学科同仁,要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开创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局面,力争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高经济科学水平作出新贡献,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根蟠 《河北学刊》2002,22(3):121-126
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唯物史观的传播密不可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的中心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次论战启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而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正是在这次高潮中形成的。活跃在这次高潮中的各派学者程度不同、先后不一地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由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和影响,中国经济史学一开始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史上的GDP研究似有升温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有碍于更加真实地认识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和进行跨国家、跨社会的比较。主要的问题在于,认识和估算的思路进入了误区,偏离了GDP的规范定义。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运用计量模型推导GDP,对于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和基础性数据的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宜把GDP作为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或中国近代二元转型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比较时的主要普世价值评价标准,尤其不宜用偏离定义或模型有缺陷的估计或计量方法得出的GDP数字来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会造成以下的结果:(1)会以不规范的偏离程度很大的GDP数字来不恰当地衡量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2)掩盖了中国近代二元经济结构的事实;(3)掩盖了中国古代市场十分有限的事实;(4)掩盖了市场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社会转型的评价标准是多维的,在很多时候,GDP并不能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钟祥财 《社会科学》2007,1(10):105-114
在历史上,中西文化对和谐有相似的理解,这表明人类构建理想社会具有共同的认识起点。但后来在理想社会的模式设计和实现途径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又偏离了和谐的原有之义,并在社会实践中遭到破产。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对中西和谐社会思想之异同作一比较分析,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孙涛  张蕴萍 《文史哲》2005,(5):158-162
历史计量学是主流经济学和经济史学进一步融合的产物,具有交叉科学的特征。历史计量学的发展给经济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观察视角,使得他们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计量和其他数理工具,探寻经济史中有关现象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种分析思路和工具,历史计量学可以在很多具体的领域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7.
王嘉川 《河北学刊》2012,32(1):62-68
中国经济史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上半期,对经济史资料的搜求和整理工作也很快开始进行,但大规模的资料整理汇编工作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文从三个方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古代经济史资料的整理与汇编情况作了综合回顾与考察.  相似文献   

18.
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诺思的《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经济在整个历史时期的结构和绩效进行了考查。在该书中,诺思探讨了经济的深层制度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史理论。  相似文献   

19.
30年来近代河南经济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区域史研究,30年来近代河南经济史研究日趋活跃,讨论关注之问题也十分广泛,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帝国主义在河南经济势力的扩张和掠夺;二、河南传统经济在近代的延续与推移;三、近代河南新型经济的发展;四、综合性理论性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