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西文化共性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天与上帝、天命观与宿命论《懦经》与《圣经》、人世与出世、仁与爱、修身与原罪、人伦与契约论、政治伦理与政治神学、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传统的继承与扬弃、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家族本位主义文化与个人本位主义文化、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以及文化的危机等15个问题广泛分析对比了中西文化的共性,从中认识古老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整合中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从个性与共性、开放与自主、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结构与功能、主体与客体等多层面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特性,启示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独特道路与普遍规律、开放发展与独立自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构调整与功能释放、发展目标与改革目的等诸多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立法中的利益平衡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立法以权利与义务为利益调整机制。在这一调整机制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模式为其核心。而在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模式中具体又体现为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权利与权利、权利与责任、权力与义务、权力与权力、权力与责任、义务与义务、义务与责任的具体平衡。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规范性与主体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思想性与知识性、暴露与欣赏、真诚性与虚伪性、思想魅力与生活平淡、异向性与约束性、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完人境界与凡人现实、理论构想的坚定性与实际操作的艰巨性等矛盾  相似文献   

5.
文化寓于语言,语言折射文化,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文化的接触与融合必然与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密不可分。文化的接触与融合以语言的接触与融合为媒介,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又会进一步促进文化的接触与融合。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路径下建构的文化是一种语言、文化双和谐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6.
法律推理过程包含着权力与利益、应然与实然、确定性与妥当性、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逻辑与价值、语言与事件、思维与表达、认知与行动等诸多矛盾.在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分析哲学与经验哲学的碰撞中,法律已经由文本所体现的规范层面转向法律施行的实践层面,法律推理已经由“逻辑独白”位移到“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学中教与学、讲与练、保护与帮助、纵与横、发展素质与发展技术、传授知识技术与培养能力、“吃不饱”与“吃不消”、继承与创新、危险性与安全性、技术发展与心理发展等十个主要关系进行了论述 ,指出了正确处理上述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  相似文献   

8.
《成才与就业》2017,(S2):83-83
特色课程基础绒线钩编入门珠宝鉴赏与保养茶文化与鉴赏简易西式餐饮与制作中医养生与保健咖啡与生活数码摄影及后期制作基础旅游英语口语法律与生活生活中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9.
政府能力具有价值性与工具性、阶级性与公共性、管理性与服务性、有限稳定性与持续流变性、显现性与潜在性等对应性特征。政府能力要素包括物质与精神性要素、宏观生态与微观结构要素、原生性与外生性要素、国内与国际要素以及传统性、现在性和未来性等。厘清政府能力内涵,探究政府能力的特征与要素,对于克服研究与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简单化与含混性,改进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均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典与经学、影射与诗骚学术传统、猜谜与六书、象征与还原、视野的拓展与融合几个方面,阐述索隐派红学与诗骚学术传统的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11.
德宗贞元末,韩愈贬阳山,旋因政局变化而待命郴州,考证而得韩愈于贞元二十一年的七八月之交至九月二十日之间待命郴州。考察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州家申名使家抑”诗句,韩愈待命郴州长达80余日的逗留,应是受到了湖南观察使杨凭的压制与阻扰。这主要是因为韩愈是永贞党的反对派,政治上的分歧使韩愈、柳宗元关系蒙上了阴影,而杨凭亦是柳宗元之岳父。韩柳关系上的变化,使待命郴州后的韩愈在创作上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韩非思想中存在着若干矛盾。在体系上,他主张法术势循环互补,根据是三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源于“名”,都以法律为手段,所以才能结合为一体。可是它们各自的目标和侧重毕竞有所不同:法治民,要公开;术治官,要保密;势维权,要独断。三者之间及其内部,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此外,在言还是不言、忠还是不忠、仁还是不仁、尚贤还是不尚贤这些重要问题上,韩非都表现出两可的态度。以往学者习惯用一是一非、取此去彼的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都有各自的道理。汉语造字较难,随着时代的变革,词汇的发展更多地是以增加新义完成的,同一个字,往往包含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这几对“矛盾”大体都属于这种情况。它既是语言的历史性,更是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在知识精英思想上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从传记写作的动力、传记写作的原则、传记写作的对象及传记写作价值观四个方面论述了韩愈的传记文学思想,肯定了韩愈传记文学思想对古代传记创作的理论贡献,并认为它丰富了我国相对贫乏的传记理论。  相似文献   

14.
韩非汲取道家的道德学说,以"道"率"德",把"道"作为"德"之形上本体和终极依据。把道、德、仁、义、礼五者视为因依相生的关系,通过"德""礼"结合,进而将礼与法结合,认为法的产生是道不断向德、仁、义、礼依次递生的必然结果。韩非同时又将道与理相结合,视"理"为事物的特性与发展变化规律,将其扩展到政治领域则为治国之理,治国就是要"缘道理以从事",于是,韩非又从道、理、法的相生相依的关系中诠释了法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处在“争于气力”的时代,他强调耕、战、法,要求美与艺术为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服务,形成与儒、道两家大异其趣的功利主义美学思想;他以“功用”作为衡量美的价值标准,反对智巧,菲薄技艺,重质轻文,表现出否定美与艺术的倾向;他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褊狭的,但在反对美与艺术脱离生活、矫正形式主义文风等方面曾发挥过作用,是中国美学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在以经治国的影响下,汉代士人和官僚不断晓习儒经,由此开创了汉代官僚集团及汉代政治文化经学化的格局。这对实施经学意识形态的政治、法律实践创造了条件。在经学的侵润和熏陶下,汉代官僚的经学刑德观也不断渗透到汉代政治与法律体系之中,推动了汉代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以及法律经学化。它使儒家经学刑德观成为封建法律的灵魂,对汉代及其后世的立法、司法和狱政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斯.萨克塞的生态哲学主要讨论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人类要尊重自然、理解技术以及信任他人,从生态学的整体性思维出发,谋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楚化与儒化:阐释汉代文学思想的一个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史上,汉代因为是所谓的儒家"定于一尊"的时代而备受近现代的各种误解与误判,这种误解误判直到现在学界也很流行,这一情况决定了重新诠释汉代文学思想各个层面的必要性.前提是重建文学思想存在的历史语境,并对其各组成部分有符合历史实际的定位与评价.楚化与儒化就是一个更接近历史实际的汉代语境,厘清对两个语境的误判,能对汉代文学思想的状态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的两端 ,并被历代王朝各有侧重地付诸实践。它们发源于先秦农业、游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峙 ,秦汉正式形成并用于指导对外政策。秦皇汉武的征伐四边是落实“王者无外” ,但其造成的恶果被儒学思潮加以批判 ,东汉班固正式提出完整的“夷夏之防”理论。以往学术界多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角度肯定前者 ,但今天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看 ,后者客观上更有利于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首次提出"矛盾"概念,并在《五蠢》篇中概括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他的"矛盾之说"其实质是,具有不相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它巧妙地表达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并尖锐地提出了自相矛盾问题。但他并未像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解释的那么科学和准确。它们的区别在于,韩非有时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比喻意义上使用"不相容之事,不两立"这一观点,而亚里士多德是将思维现象同客观事物分离开来,以纯粹的状态研究思维规律,韩非也就作不出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对矛盾律元语言层次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