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由文人创作的昆剧,是中国戏曲中最"雅"的一种。但昆剧之"雅"主要是作品形式(文词、演唱等)文雅,作品内涵并非都属"雅正"。场上搬演的昆剧包含了昆班艺人的创造,这更为昆剧加入不少"俗"的成分。在清代,昆剧和乱弹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且乱弹艺人常常努力学习昆剧,昆班(雅部)的所演所唱与乱弹班(花部)的所演所唱常常"交错",故昆剧与乱弹并非不共戴天。近数十年来学界常将清代剧坛大势归结为"花雅之争",但一个"争"字无法概括昆、乱之间的复杂关系。昆剧的衰落也需要从昆剧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归因于乱弹的强盛。  相似文献   

2.
蒋士铨丛考     
该文是清代诗歌系列考证中的一组文字 ,大抵以蒋士铨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 :一、蒋士铨《京师乐府词·象声》有关的历史资料 ;二、蒋士铨携妇游山与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蒋士铨“两当轩”与黄景仁“两当轩” ;四、蒋士铨写西历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蒋士铨,字心余,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与袁枚、赵翼鼎足为三,在清代诗歌史上被誉为“三大家”;他又是“南洪北孔”之后的一位重要戏曲家。其《临川梦》虽“离奇变幻”,“竟使若士先生身入梦境,与《四梦》中人一一相见”。但其大关节目基本符合汤氏事迹,点染、虚构亦皆有史料为依据。本文拟对《临川梦》这部为汤显祖立传之作,作一番肤浅的评论,以就正于方家同好。蒋士铨作为一位戏曲家,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蒋氏的时代,是昆山腔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4.
吴新雷教授任主编,俞为民教授、顾聆森研究员为副主编,共有111位学者参加撰写,历时10年,终于著作成功的《中国昆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5月出版,这是中国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我有机会阅读了这部《大辞典》,认为她是昆剧历史的全面总结,昆剧知识的科学普及,对昆剧今后的发展,对广大的昆剧爱好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昆剧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具有工丽典雅、浓郁醇厚等艺术特色,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和“中国戏曲的活化石"。1989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蒋士铨(1725—1785)所处的时期,传统的诗、词、文创作衰落,兴起子明代的传奇在“南洪北孔”之后衰退之势复趋明显。然而蒋士铨却以大量的诗、词、文、散曲、杂剧、传奇创作,盛誉一时,受到时人及后人的推崇赞赏:诗文方面,“其摇笔措意,横出锐入,凡境为之一空,”“数十年来行辈中罕见其匹也”;戏曲方面,他追步“临州”,又谨守“吴江”,“为近时第一”,“近数十年作者亦无以上之”。当然,其中不无溢美之词。本文试对其文学思想的主要方面略作探讨,以期对恰当评价蒋士铨的文学成就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清末北京剧坛昆剧极其衰微,"几如广陵散"。一开始曾成立了一两个专唱昆腔的戏班;后来昆班解散,昆剧只能由昆腔演员在寄身的徽班中偶尔插演一二出,或在堂会中演出;再后来昆腔演员开始改歌他调,昆剧由这些演员在唱黄皮外偶尔演一二出;再后来昆剧演员断档,传统的昆曲折子即自明万历年间进京、在北京流行了200余年的"苏昆"已极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寄生在昆弋班中的一些以华丽的灯彩、砌末取胜的昆腔武戏,而传统的昆剧此时仅仅作为演员习剧的基础存在。  相似文献   

7.
蒋士铨前后论诗观念具有一定变化,这显然与袁枚的影响有关.但应当注意到,蒋士铨的诗歌趣味与袁枚是有一段距离的,虽然他论诗根于主深情,有性灵诗学的种子,但直到晚年,都坚持以道为本,且对江西诗家较为优容,与袁枚的诗学旨归殊有不同.通观之,蒋士铨虽可视为性灵派中人,但他的一只脚其实还在圈子外.  相似文献   

8.
苏州是个园林城市,已有9家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又是昆剧故乡,昆剧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存在形式截然不同,但艺术上的同构,使它们一开始就难分难解,构成了苏州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高文照对蒋士铨剧作《空谷香》进行评点,批语涉及到剧作的旨意、人物塑造、艺术结构、戏曲语言等多个方面,而且批语细微精当,不乏创新之见。本文通过梳理和整合高文照的批语,以期从评点中挖掘蒋士铨剧作的思想内涵,并探析其创作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张军,国家一级演员,专攻小生,人称"昆剧王子",2004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是俞振飞大师的再传弟子,被公认为当今昆剧青年演员中的领军人物;曾获上海白玉兰主角奖、上海市首届小剧目汇演戏剧类优秀剧目奖、全国昆剧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联合国促进昆曲艺术发展大奖"等一系列奖项,异荣膺上海市第二届"文化新人"称号。  相似文献   

11.
自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特稿写作奖"起,特稿(Feature)导引了"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趋势,逐渐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特稿的写作,比较常见的是断裂行文式.试以南香红所写的特稿为例,以跳跃性、片断性和细节性这三个特点为切入点分析南香红特稿作品断裂行文之美.  相似文献   

12.
三雅园是晚清上海长期专演昆剧的戏园,也是当时昆班艺人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同光年间,因昆剧急遽衰落、戏园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其经营陷入空前的窘境。为扭转营业状况、挽救与其命运相联的昆剧,三雅园利用《申报》刊登广告,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手段,并不断编演“新戏”等。这些经营策略顺应了晚清上海时代发展的要求,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因此为三雅园赢得了部分观众,也给昆剧带来了些许生机,但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昆剧和三雅园的命运,其中原因复杂,但与经营策略失当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的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昆剧在晚清上海的生存状况,对于今天的戏剧经营出路和昆剧变革问题或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2001年5月,中国的昆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隔一年,吴新雷教授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它的问世,是中国昆剧界的一大盛事。主编吴新雷教授是中国戏剧史研究的知名专家,有《中国戏曲史论》等多部著作行世。其突出成就显著地体现在“昆剧学”方面。南京大学的昆剧和戏剧史的研究与教学,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发端。其  相似文献   

14.
元结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道德人格因素,面对"浇浮"之世充满忧切感,也具有救时拯世的自觉使命感。其道德人格追求上,秉持"元气自然"的道德观,也重视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其文学创作追求"文道合一",是道德人格和文学写作的融合。"箴铭"类文体是元结主要写作对象,"箴戒"主题写作更是体现在各种文体中。元结是"风雅"精神的接受和继承者。纵观其作品,文辞、文意以及文学精神,皆表现出"真淳"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昆剧问世伊始,昆山派迎合士大夫、贵族文人的审美情趣,开创了典雅骈俪的一代剧风,而萌起于丝绸之乡的吴江派奋起为昆剧的市民观众代言,以“本色”理论对昆山文风予以否定。在昆剧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人文环境促进了昆剧所内蕴的二元社会属性即贵族性、市民性的和谐共处,苏州派从而得以最终完成雅俗共赏的昆剧终极风范,从而显示了吴中昆曲派的无比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讨乾隆时期昆剧在北京的演出情况,分别从独立昆班的兴盛、内廷昆剧演出的鼎盛以及昆剧折子戏演出的兴盛三方面进行论述,以突现昆剧在乾隆时期的时代特征、演出特点及本质形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景观(如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同志文学、酷儿写作、旅行文学、饮食文学、网络文学……),它们构成了对既往写作模式的颠覆,开创了新的写作范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颠覆, 是20多年来台湾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走向.本论文主要就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同志文学--酷儿写作几种现象进行简要论述,衡定其文学价值,研讨其与既往写作模式的关系,阐释其"颠覆之美",同时也提出这些文学现象在进入台湾文学史时宜采取的写作策略,为台湾文学史的构建开拓新空间.  相似文献   

18.
袁枚、赵翼、蒋士铨都是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们三个人之间,相互都有交往。但其中蒋士铨题寄袁枚、赵翼的若干诗文,其本集却没有收全,由此引发了后人的某些误会。兹将这些作品搜集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考证,这既有助于文献整理,同时也能够澄清某些历史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袁枚(1716—1798)和蒋士铨(1725—1785),同驰名于清中叶的诗坛(合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两人之间的私人交谊,亦颇为深挚.他们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引为同调,时相唱酬,而且不惮互相攻伐,经常切磋诗艺,并彼此以领袖当时的诗坛相期许、袁枚长蒋士铨九岁,蒋每尊称袁为“前辈”,视之为良师,袁则屡呼蒋为“才子”,视之为益友;蒋士铨又早于袁枚十三年去世,在蒋病废濒危之际,曾对袁以身后之事相托.所以他们两人之间,不仅是一般的诗文之交,而且是知己之交,甚至可说是生死之交.探索一下袁枚和蒋士铨的交谊,对于了解他们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活动,于知人论世,以至澄清某些对两人之间的关系妄加揣测的无稽之谈,都不是没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孙原湘性情诗论主要包括2个方面:主张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真我的展现,这与袁枚较为相通;其性情论又不脱儒家伦理道德之囿,这一点与蒋士铨更为接近。孙原湘之实际创作与其理论主张是基本相吻合的,只是其理论上虽处于袁枚与蒋士铨之间,实际创作则偏向于袁枚一方。其诗展现更多的是诗人一己之情, 多有性灵之风。在伦理道德内容上,其诗所表现出的并没有诗论所强调的那么重,而是较为开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