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各项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就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现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改革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多,应该首先从何改起呢?赵紫阳同志在《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2.
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党政分开,这是政治体制的关键。只有实行党政分开,才能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思想为我们党开拓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规划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党的十四大正是根据这一思路,把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我国90年代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邓小平同志从原有政治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关系上,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上,从政治体制改革与整个改革的关系上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具有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结构合理、共同领导、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等特征,其中有领导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本质特征。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党政分开,这样,既抓住了现行体制弊端的主要症结,又为整个改革工作以下几个环节顺利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可以迅速见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5.
政治体制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体系,改革政治体制的理论是由若干相关理论集合而成的理论系统。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主要回答了改革的整体性和必要性问题,阶层、利益、矛盾的理论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社会政治组织的结构、功能、活动方式的理论确定了政治设施及其组织的结构、地位、功能和作用,并使政治体制的各组成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阶段(党代制→代议制→自治制)的理论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以确立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分权与制约的理论主要解决如何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滥用。只有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去改革政治体制,才能形成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效能,消除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各种弊端,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路,是邓小平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由浅入深,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路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因此,认真学习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路,对于搞好当前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当前影响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阻力何在?这种阻力在政治上的表现如何?深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着重解决些什么矛盾呢?本文作者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探索了影响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阻力,明确这种阻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没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及时理顺,特别是在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等方面还有一些制度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作者认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确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改变高度集权的僵化的政治体制,仅靠经济体制改革,根本不可能推进国民经济做超跃式地发展。但也毋需讳言,这一认识还未达到完全自觉的程度。因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提出,从上到下都是从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出发的。这样,也就很难避免陷于“问题——改革——新问题——再改革”的穷应付套子中,以致缺乏清晰的改革大思路和完整、科学的改革理论。因此,总结我国以往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确定我国近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导向与具体目标,是当前深化改革,加速推进中国现  相似文献   

9.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之后,政治体制改革也正在提上日程。这充分说明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要求。问题在于这两大系统的改革如何配套、结合进行,其配套进行的结合部在哪里。哈尔滨市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逐步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职能—干部三配套改革,以此推进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试图从对哈尔滨市改革实践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转型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态的基本特征。政治生态的变迁与政治体制间的冲突性张力,事实上构成了继续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目标合理性和过程合理性统一的体制改革理论,采用渐进改革的模式,实现政治体制功能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1.
论观念变革     
我们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也不只是体制、措施上的改进。经济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一次具有整体性的、同步性的革命。因而它必将涉及到许多领域,也势必涉及到上层建筑,观念变革等各个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  相似文献   

12.
王双喜 《唐都学刊》2004,20(5):91-95
改革的深入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在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要想使政治体制改革有所突破,必须改变已有的观念.用全新的视角来认识稳定、社会稳定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看清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在本质上和目标追求上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从而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现行宪法的产生确认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自现行宪法颁布施行以来,不断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求宪法相应地进行修改。现行宪法先后经过四次局部修正,其中有三次修正直接关系政治体制改革,即总结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得与宪法的基本精神相背离。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宪法的修改必须谨慎,过于频繁的修宪有损于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但基于宪法的适应性要求,宪法的修改也必须及时。只有如此,才能使现行宪法的文本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政治体制,这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前提。一般说来,政治体制的改革将意味着对原有模式的冲破,并且最终以建立新模式而告终。可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对政治体制的模式更新却比较陌生,特别在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通常会遇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干扰。一方面,由于受到理论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以为政治体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在许多人的思想意识深处,一提起政治体制改革,就会担心政权性质或社会制度发生变更,因而忧虑重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仅就我国经济法体系建立的基本要求,提出以下看法: 一、社会主义企业是探索和建立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法的关系根源于经济关系,探索经济立法的规律性,应建立在对客观经济关系的科学、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清楚地表明: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立法的核心问题。所以探索和建立我国的经济法体系,应该以企业作为它的基本出发点。理由是: (一)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承担者 经济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要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联法制国家的概念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联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社会改革的最重要进程。革新和完善社会政治体制的方针在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民自治,消除政治体制中的变形现象,克服社会政治惰性和人们疏远国家和社会管理事务的倾向。克服“僵化”的行政命令方法,是苏联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头等重要任务。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开发社会主义政治体的创造性潜力,提高苏联社会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已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式提上了日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掌握适当的时机。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解决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前进阵地,现在提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邓小平文选》第302页)我国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断是完全正  相似文献   

18.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官僚主义严重;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克服官僚主义现象。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必要回顾和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论述当前全球范围的经济调整和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为国际经济环境和世界经济条件的发展和变化所制约,也反映了新科学技术转化为强大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从中,作者提出资本主义尚有充分活力的观点,认为它通过经济调整和改革,还能使生产关系较好地适合生产力,并使生产力大有发展的余地。最后,作者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阐明在此世界性经济调整和改革之际,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方面,作出对我国今后数十年的一段长时期中经济发展战略的抉择。  相似文献   

20.
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力 《学术交流》2007,(4):86-90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日趋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也相继进行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面临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就成为政治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