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则徐在粤任上翻译和运用《滑达尔各国律例》,与义律(时任驻华商务监督)围绕缴烟、惩凶、具结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禁烟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因义律的阻挠破坏和道光帝对外情的无知而失败。林则徐翻译和运用《滑达尔各国律例》中有关国际法的知识处理国际争端,为清政府在外交中援引国际法开了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2.
虎门销烟后,由于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阻挠英商具结进口贸易,大量英国商船聚泊九龙尖沙嘴一带洋面。一八三九年七月七日,英国商船“卡纳特克”号与“曼加勒”号的水手上岸,闯进尖沙嘴村,酒醉行凶,用木棍殴打适逢路过的中国居民林维喜重伤致死。此案发生后,中英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在一段时期内,交凶问题超过了禁烟、具结问题而成了中英外交交涉的主要议题。林则徐对义律拒绝交凶、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动,作了长达数月的外交斗争。即将出版的《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  相似文献   

3.
陈化成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中殉国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之时,正值东南沿海鸦片走私猖獗。陈化成与林则徐一样,对鸦片毒品深恶痛绝。他积极支持林则徐禁烟,多次阻截英军的鸦片走私船,打击了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陈化成临危受命,调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炮台。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集聚于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坚持旨在永断鸦片来源的具结贸易政策。美、荷以及葡萄牙澳门总管均相继表态不再带运鸦片来中国内地,各国亦相继具结进黄埔贸易,以商务监督义律为首的英国对华贸易商人却不愿按规定具结进口贸易,中英终因双方各执己见而交涉失败,以致中英贸易断绝,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具结政策是有条件的中外通商贸易政策,是林则徐禁烟政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具结问题而言,具结政策是基本失败的政策;但就当时来说,它又是最合时宜的政策。中外具结交涉失败,除英国商务监督、对华贸易商人及英国政府的阻挠、破坏这一主要原因外,原因还在于政策本身的变化、不完备,在于林则徐等人的犹豫、怀疑,在于清朝腐败衰微、民心不一及具结策略的疏漏等等。  相似文献   

5.
有关禁烟运动的论著对道光帝1838年作出的禁烟决定较普遍地未予应有的注意,甚至认为,道光昏庸无识,对要不要查禁鸦片,态度“游移”不定,只是在读了黄爵滋奏疏、尤其是林则徐的折片之后,才“惊于问题之严重”,“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决定严禁,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东查办鸦片事件”。①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中叶,国际上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系列不可解脱的危机越发明显地暴露出来。兰时,第一强大的英帝国主义作为寻求解救危机的一大发现,便是看中了中国是一块“肥肉”,向中国输出大量资本,其中以倾销鸦片为主。由于道光皇朝的腐朽统治,烟毒泛滥,白银外流,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入侵者横行霸道,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就在这个时候,满清政府中以湖广总督林则徐(公元一七八五年——一八五一年)为首的严禁——抵抗派认为“鸦片流毒中华”、“足以贫民”、“足以弱种”,①“若犹泄泄视之”、“则为害甚巨”,②他们坚决地主张,内惩奸贼,外抵国敌;不管是谁,只要偷运、贩卖、吸食鸦片的,都要依法制裁;治罪轻重,以对国民经济危害大小为标准。一八三八年下半年,林则徐向皇帝曼宁(即道光)奏折,十一月,林则徐被委任为“钦差大臣”,一八三九年初到鸦片进口地广州实行查禁。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意义外交观念的形成,外交思想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通过对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倡导并坚持的"具结"方式的分析,认为:在禁烟斗争中,林则徐不仅围绕"具结"与义律(Charles E lliot 1801—1875)展开了较量,同时尝试运用近代外交理念处理对外交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林则徐尚不清楚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国际交往,出现了策略及认识上的失误。因此,如何有效地捍卫国家主权,进行对外斗争,成为中国人民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8.
掠夺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和输出印度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这是西方资产阶级实行资本原始积累最卑鄙的两手,又是近代殖民史上最残酷的剥削形式。众所周知,英国既是贩卖非洲奴隶的积极参与者,又是贩卖印度鸦片的始作俑者和巨头。仅就后者而论,自18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英国实行鸦片政策时间之长、手段之劣、危害之深、影响之大,均为世人深恶痛绝。正如中国近代史上爱国英雄林则徐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英国鸦片贸易“以土易银,直可谓之谋财害命。”本文试就英国鸦片政策的产生、发展和终结,揭示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及对中印两国人民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初十日,清廷以“办理殊未妥协,深负委任”和“废弛营务”的罪名,将已在镇海军营效力的林则徐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9)。五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奉到遣戍命令,次日即从镇海乘船启程,毅然踏上戍途。及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初六日,林则徐在哈密获悉以四、五品京堂起用之讯后,于十一日动身返京,共被谪遣四年半。这是林则徐在四十年宦海浮沉中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这一时期,虽然林则徐曾为感怀个人命运而惆怅,为反  相似文献   

10.
琦善(约1790年-1854年),清末满洲正黄旗人。袭侯爵,官至大学士。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诬谄力主抗英的林则徐,深得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的信任,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 琦善到达广州后,革除林则徐等人职务,撤消主战派苦心经营的海岸防线,遣散水勇。他对英国人低三下四,屈膝奉承,乃至秘密和英国在华商务总监义律擅自议订《穿鼻条约》(又作《川鼻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香港给英国。慑于人民群众的抵制和主战派的不满,琦善不敢在条约上  相似文献   

11.
对于道光年间的禁烟问题,近年来史学界出现了一些与过去传统观点不相同的新见解。现在简述如下: 一、清朝统法集团内部不存在“严禁派”与“弛禁派”以及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史学界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与穆彰阿、琦善为首的弛禁派,在要不要严禁鸦片这个问题上,两派进行了反复的斗争。但是有关的档案史料证明,1836年6月10日(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许乃济虽曾上过一个《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清变通办理折》,但当时除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外  相似文献   

12.
清朝鸦片走私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后逐年猖獗。清政府反鸦片走私斗争和鸦片走私活动是同步进行的。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异常激烈。以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为导火线,使这场反鸦片走私斗争,最后走向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清政府接连失败,使其无力继续进行反鸦片走私个争。清朝反鸦片走私斗争,最终以悲壮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3.
清季民国四川鸦片泛滥,对四川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三十年来,学界对四川鸦片问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从时 间来看,偏重民国时期;从地域来看,偏重考察四川全省;从内容来看,偏重研究民国四川烟祸与禁烟问题。要之,缺乏清代四 川区域鸦片问题个案研究。幸《南部档案》保存鸦片史料卷宗较多,为研究清代南部县鸦片问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毒品入侵 国几无充饥之银 罂粟花,美丽的植物。也就是这妖娆的罂粟花,既可以制作成具有一定医疗作用的药物,也可以加工成令人闻之丧胆的鸦片、海洛英等毒品。对它,国人并不陌生。从19世纪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帝国主义列强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急剧上升,1800年为4570箱,1838年达40200箱,增加了将近8倍。在这39年间,英  相似文献   

15.
孔见 《中华魂》2017,(6):65-66
因故重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林则徐诗文选注》,对林则徐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钦佩。现据《选注》略抒感怀。1840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保护其向中国推销鸦片,公然发动了武装入侵。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写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一八三八年。当时中国正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大炮为后盾,到中国掠夺原料,推销商品,尤其凶狠的是私贩毒品鸦片,妄图进一步吞噬中国。鸦片的大量流入,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祸。由于白银外流,造成银价上涨,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由于官兵吸食和贿赂成风,也使清王朝更加腐败。中国面临这场灾祸,引起了各个阶级的注意。劳动人民坚决要求禁烟。统治阶级内部分成两派: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守旧人物(包括中央和地方上的守旧官僚)。主张守旧,反对禁烟,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首的开明人士,主张革新,严禁鸦片。这种禁烟和反禁烟的斗争,实际是儒法两家的一场革新与守旧,爱国与卖国的两条路线的大搏斗。道光帝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命脉,勉强同意了严禁派的主张,召林则徐到京讨论禁烟事宜。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令其赴广东查禁鸦片。龚自珍送给林则徐的这封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龚自珍在这封信中,向林则徐提出了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三种决定义是平稳银价,严禁鸦片,重兵防御。三种旁义是限制外货,限制外国人入境,整修军器。三种答难义是回击刁难者的无耻谰言。一种归墟义是期望林则徐这次南行,能使“中国十八行省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龚自珍提出的这些禁烟、御敌主张,是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他看到资本主义各国的猖狂侵略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祸,坚定地站在严禁派一边,积极主张禁烟、御敌,这是很可贵的。另外,在反侵略中,他主张对内重典刑,对外重武力。对食者、贩者、造者处以极刑;对破坏禁烟运动,力主对外投降的“儒生”,主张“杀一儆百”。这是多么激进的思想啊!正如林则徐在复信所说:这是“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在当时清王朝血腥统治下。龚自珍敢于冒死向林则徐献策,跟国内外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真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爱国王义者。龚自珍这些禁烟、御敌的主张,与严禁派首领林则徐当时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得到林则徐的赞赏。林则徐在复信中说:“归墟一义,足坚我信”。这说明,龚自珍的这封信,使严禁派坚定信心,激发斗志,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龚自珍的这个反侵略思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不仅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禁烟和反侵略中的作用,反而把消除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人心定”即指此),作为这次禁烟运动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另外,在限制对外贸易上,又流露出农本主义思想。这是我们读《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17.
南庄 《今日南国》2007,(8):62-63
公元1839年1月,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启程离京,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令人奇怪的是,这位钦差大臣所发出的第一道公  相似文献   

18.
林则徐(一七八五——一八五○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的一生,经历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前期恰值封建制度走向崩溃,清王朝由强盛向衰败急剧转折;后期则跨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后期的深刻危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促进林则徐尊法反儒倾向的形成。他在人民反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推动下,继承历代法家的爱国主义传统,主张“富国强兵”,抵抗侵略,反对因循守旧,卖国投降,成为鸦片战争时期与龚自珍、魏源齐名的尊法反儒的代表人物。一林则徐出生前后,儒家万口交颂的“乾隆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封建统治陷入了“概乎四方,大抵富者变贫者,贫者变饿者,……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的境地。林则徐的家族,也经历了“富者变贫者,贫者变饿者”的过程。他的先辈是从福清县迁来省城的中小地主,曾祖以来“累传皆儒业”。但从祖父开始,家境日趋衰败,到父亲林宾日手上,已经“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 (林宾日:《圖书》)。林则徐少年时,父亲当塾师的收入不足偿还债务,母亲和姐妹必须日夜从事裁剪纸花的手工艺劳动,有的时候还无米下锅,“饔飧恒不继”(林则徐:《先妣事略》)。家世的没落,使林则徐产生“读书显扬”,重振门庭的强烈愿望,“为帖括之学”,热衷于科举考试。但是,由于家庭社会地位低下和  相似文献   

19.
怎样处理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重要因素之一。鸦片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未有之“奇变”,清朝统治集团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派别斗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从维护清朝统治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出发,主张抵抗;以琦善为代表的投降派从个人和本集团的私利出发,要求投降;道光皇帝则介于两者之间。道光皇帝即位于1821年,伴随着他登上皇帝宝座的是鸦片这个怪物已经浸透了清王朝的官僚机体。随着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一方面使清朝很大一部分官僚直至皇帝从  相似文献   

20.
鸦片祸川,为时久远,流弊甚大。本文着重对四川军阀统治时期烟祸泛滥的始末,烟祸与军阀之关系以及对四川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等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