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业生物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农业推广硕士中新增"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储备与人才支持,能够有效补充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现有领域的不足。从可行性上分析,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社会需求量大,招生前景广阔,具备培养条件的高校很多,拥有优良的办学条件。  相似文献   

2.
湖南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概况,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对动植物育种、医药工业、饲料工业、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环保工程的巨大推动作用。并在简要分析湖南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及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3.
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现代生物技术是 2 1世纪的核心技术 ,其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加强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法制建设 ,以法律手段保护现代生物技术及生物基因资源 ,调整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所引发的新的社会关系 ,防范和打击不道德使用现代生物技术的行为 ,是保障和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其金融支持——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改进型熵权法从粮食安全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化生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五个领域评价了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建立了农业贷款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分布滞后馍型.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现代化生产对陕西现代农业发展影响最大,却呈缓慢发展甚至倒退的局面;现代化生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绩效水平严重滞后于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粮食安全水平;农业贷款是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动因,农业贷款的远期拉动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物技术在现代的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来看,使用生物技术能给农业带来的益处,生物技术能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应用领域,我国生物技术需要在生物品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等领域加快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的现代概念及其在生化制药领域的应用成就,并指出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社会生产其他领域的广阔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生物技术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应用的结果,分析了在激素生产、新药品的开发、转基因动植物的应用、物种扩散与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探讨了发展生物技术时应注意普及生物技术知识,做好安全性试验,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立法及外来物种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集合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前沿技术,其根本目的就是研究并揭示出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最近几年,生物信息的发展对医药学研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诊断和治疗各种人类疾病。本文主要概述了生物信息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具有开发应用的广阔前景,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要提高生物科学理论水平,更要着重于技术推广应用,迅速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信息科学和生物科学的时代,二者休戚相关。生物的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支柱。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校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的具有生物科技专业的高校,应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紧跟时代步伐,为绵阳以及我省的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轻化工业的人才培养及科技开发,发挥学校生物技术的学科优势,实行产、学、研结合。为此,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开发于一体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已势在必行。建立生物技术实验室,为的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开展应用生物技术的科研基地,成为培养21世纪高级…  相似文献   

11.
对6个区县、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收入、农技推广体系构成的12项指标进行了调查,利用DPS(Data Processing System)分析软件,研究农技体系构成因素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关联度大小,并结合客观实际,以期探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浅论对传统农业的"理性"回归与技术范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传统农业思想体系与实践的解析,揭示其蕴含的“朴素”循环经济思想理念,同时又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和技术发展滞后等方面指出了传统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局限。阐明现代农业生态经济与循环是传统农业生态理念的延伸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理性回归”,其“理性”体现在必须要依靠技术创新。在进一步论述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技术范式的创新之后,从实现技术范式创新的生态学价值转向、构建技术范式创新的保障体制、调整技术范式的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的创新技术范式扩散机制等宏观层面提出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四维”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现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在理论上的应用。对于纯数学的基础和结构来说,现代逻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包括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等,都利用了现代逻辑的技术和成果。某些现代逻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工程学之中,例如,计算机工程就基于现代逻辑的高级成果。反过来,这些应用又刺激了逻辑理论本身取得更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该文在讨论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基础上,对北京林业大学目前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围绕着教学改革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结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软硬件建设和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各个方面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该校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根据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建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兵工专家、翻译家。徐建寅为 19世纪末的中国介绍和引进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些西方近代技术内容包括化学分析、电工技术、冶金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图、西方近代火药技术以及在欧洲考察的各项技术等。徐建寅引进的主要科学技术在中国近代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徐建寅的科学作风与献身精神给后人留下很多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通过对沈阳农业大学19个教学单位的232名开设多媒体课程教师的325门课程质量跟踪,发现多媒体技术应用处于初级阶段。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教学互动性差、硬件质量低等问题,因此,通过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高度,扭转多媒体技术是单纯教学演示工具的认识误区;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平台,建立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强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监督管理,建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标准体系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作用。从历史与现实来看, 传播技术不仅规约着新闻传播行为自身的走向, 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变迁, 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文化传播研究中, 应为技术要素的社会作用力多一些“人文关怀”。对技术的态度, 一方面要警惕技术决定论, 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移用西方批判理论对技术片面指责。特别是在当今中国,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技术的“缺席”仍是困扰我们快速发展的“瓶颈”。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而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影响了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  相似文献   

19.
谈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概述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主要特点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内涵的延伸以及读者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多样化 ,分析了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变化趋势 ,阐明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更新服务理念是当代图书馆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同时文章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的现状和学校科研与教学实际情况 ,提出了在由传统图书馆向当代图书馆转变过程中 ,应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口述史学的发展及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30~40年代,西方各主要国家相继跨入现代化阶段,在传统历史学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新口述史亮相登场,它仍然秉持着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民主的理念,搭载了社会人文群体对自身经历的记忆。利用了现代录音、录像技术,内容上反映着从社会上层到普通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历程。这当中,口述史学的研究和实践也从最初的机械记忆进化为对历史过程和理念的积极探求。进入信息化的21世纪,口述史将借信息传媒技术更广泛,更深刻地记录下人类社会前进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