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岳霖的新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无极而太极”这一宋代理学命题所作的重新诠释。他认为 ,“无极”与“太极”是两个不同的观念 ,“无极而太极”表征的是整个宇宙洪流的天演过程。这一思想既受到西方怀特海哲学的启迪 ,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
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开章首句就是“无极而太极”。“无极”和“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范畴。最早使用这两个范畴的并非周敦颐。但是,对于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解释,古今学者从来莫衷一是。为了向前辈和同人学习,在此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希望得到同行者的指教。 在探讨“无极”、“太极”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之前,应该首先弄清《太极图说》是否是周敦颐所作。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就有过争论。陆九渊在给朱熹的信中说,梭山认为《太极图说》“疑非周子所为”,如果确系周敦颐的著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结合其家传之易学,提出了"太极不落有无"说。"无极即在有极中——无即在有中——先天即在后天中"和"太极即在无极、有极中——太无即在无、有中——中天即在先、后天中"这两组命题的交互融合构成了"太极不落有无说"的基本内涵。"太极不落有无说"是方以智"统泯随,交轮几"思维模式的运用,或者说是其"统泯随,交轮几"与"不落有无"的圆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哲学交流的结晶,从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中的"无极、太极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中,"无极、太极"被穆斯林译著家赋予了特定涵义,并在伊斯兰"无极、太极说"基础上,提出了"人极"的观点,认为人有能力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而在品德、学识方面达到极致而成为"人极"。  相似文献   

6.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随着中国哲学主题的变化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哲学内涵,涉及到本原论、本体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涵.本文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本原论、本体论和境界论等中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中国哲学"有"、"无"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8.
朱子与陆象山二人就无极太极问题产生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双方对“极”一字的考察略显支离,象山认同梭山的观点以“中”训“太极”,朱子则将其视为“至极”,然而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两者在义理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从四方面论述了周敦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范畴"诚"的概念,试图寻找其"诚"对当下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首先,分析了周敦颐"诚"的思想渊源——《中庸》和唐代李翱《原性书》中"诚"的思想。其次,揭示了《周子通书》中"诚"的内涵,认为其"诚"的实质是体现于万物之中并作为其共同本性之"无极"。再次,分析了其"无事"、"无为"、"无思"的本性,并指出三者皆指"诚"之本体的朗然自现、自然流行的状态。最后,分析了"诚"指向圣人境界的价值意蕴,认为圣人境界即作为宇宙本体之"诚"在人身上的完全体现和实现,是"诚"之本体自然而然、流行化育之境界。  相似文献   

10.
胡煦是清初易学大家,其易学的基础是太极本体论.太极本体论主要具有两方面内涵:太极之本体义和太极之发用义.就本体义而言,胡煦强调了太极为万物之所由以生,太极不可以有、无论,太极有发用之能的意义;就发用义而言,胡煦强调了作为流行之太极的阴阳动静和作为在人之太极的性等观念.另外,胡煦视野中的太极与理、心、气三概念都有所区别,显示了与理学、心学、气学相较而言胡煦太极本体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进行的“无极太极之辨”,是一场具有多方面哲学内容和重要哲学意义的辩论。这场辩论,虽然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层开的,但却表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思辨水平,提供了值得探讨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图从“无极”这个范畴的性质和演变以及属性范畴实体化方面,作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南宋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向朱熹发起的关于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是一场有关宇宙本源问题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陆象山是为了敦促朱熹适应南宋的政治形势.更好地和他团结起来,以共同承担起支撑社稷(即南宋政权)的社会责任。而从他晚年的“象数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倾向性、和“玩象”术的祷雨祷雪活动看,陆象山思想上的道家倾向越来越明显了。  相似文献   

13.
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与《通书》。其《太极图说》开宗明义,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含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明白无误地表明,无极是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他的哲学以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即新儒家的哲学理念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周敦颐以太极之"道"贯通天地,其"太极说"表明人与万物乃先天性的本源存在,因此现实的人与万物应保持"诚"的关系,体现出周子敬畏生命的宇宙情怀;张载以"德"贯通万物,提出"民胞物与"的光辉思想,并以此反对人对自然的"对立";程朱以"理"贯通生命,并对"理"层层推进,为万物提供了存在的理由;陆王以心"统"万物,将主体之人与自然万物打成一片,尤其彰显出其对自然万物的"同源性"关照。某种程度上,新儒家的"天人贯通"思想可谓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系统的生态本体论。  相似文献   

15.
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太极。理、气关系决定着其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和理论形态。本文作者以唯物辩证论思想为指导,剖析了朱熹哲学思想中理与气的关系,认为他的哲学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朱熹宇宙本体论中的内在矛盾在于"太极即理"、"太极即气"与"理先气后"之间的矛盾。但他论述宇宙发生和天地万物生成问题时,一方面虽然提出理本论思想,另一方面又用气来解释太极即世界本原。  相似文献   

16.
“太极”是易学的基本概念,有“本原”和“无形”两种基本内涵。汉代以“浑沦”解释,侧重本原涵义;魏晋以“无”解释,侧重无形涵义;唐代兼综汉魏之说,为本原与无形的内在契合,阐明象数依据;宋代则分化出“无极”概念,独立表达无形涵义。太极概念在历代诠释中始终保持两种内涵的统一。太极概念具有深刻的时间哲学意蕴,本原和无形分别表示时间发生的可能和无时间的永恒境域,并统一为时间之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9.
陈抟继承了《易传》的“太极”说,在其《无极图》、《易龙图》、《先天图》中,第一次把无极作为道教哲学最高范畴,与太极并列使用,并结合道家的宇宙观,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衍生。陈抟融合易老,无极-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对道教哲学之宇宙生成论富有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其宇宙生成学说不仅为道教“以易解老”打开思路,而且给宋明理学以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以道德形上学为根据,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朱熹将天理与人心相区分,追求"只存有不活动"的道德本体和格物致知的顺取工夫,而将其判为"别子为宗"。但是通过对朱熹思想发展脉络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其"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工夫入路是对程颢等学者过于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而忽视具体实践工夫的一种矫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促进了先秦以来儒家传统思想的深化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