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经济”和“新经济”这两个概念都是在1996年诞生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知识经济”的诞生,而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则宣告了“新经济”的问世,两个经济之战也由此拉开了帷幕。主张知识经济的学者认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持有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2.
“依附论”是六十年代在美国和拉丁美洲最初出现的一种激进的理论思潮,它涉及现代帝国主义理论、不发达根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这一思潮后来发展到其他地区,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很大注意和不少争论。“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萨米尔·阿明和安德烈·冈德·弗兰克等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学术界对这派思潮的观点有过一些介绍,例如:《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3期刊载阿明的《自力更生与国际经济新秩序》;《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2期刊载阿明的《第三世界的发展战略问题》、1981年第10期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等文,以及《拉丁美洲丛刊》1982年第1期高话所著《战后拉丁美洲经济思潮概述》。但是对国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论战介绍不多。这里我们选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经济系教授詹姆士·M.赛弗对“依附论”学派(文中称之为“每月评论派”)的一篇论战文章,供我国学术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美国,自由贸易协定》(下称《协定》)已于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协定》创设了当今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影响到1250亿美元的贸易,实现了美加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梦想”,对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广泛的、长远的。《协定》也标志着美国总体经济战略的重要变化,值得我国密切注意并及早思谋相应对策。 (一) 《协定》产生的宏观原因 (1) 全球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影响。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总得说来是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协调之下,它们主导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潮流。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却出现了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多极化的势头。在美国积极推动下并经总协定允准而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依靠联合的力量重振经济,现已可向美国的经济霸权挑战。结果是贸易战频频,双方在农产品及部分工业产品上连续发生激烈摩擦。特别是在1985年,欧共体提出了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目标,计划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上看 ,新自由主义经济起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 ,当时的市场巨人推出了一套“新贸易规则”,竞争、自由贸易、自由化、私有化、货币坚挺等词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全球贸易在一个世界警察的指挥棒下和一种前所未闻的集权制统治下运行。这种新自由主义论将资本主义视为当代不可超越的制度1995年 ,法国《外交世界》主编 I.卡莫奈针对“自由经济”提出了一种新看法 ,将自由经济思想称之为“独一无二的思想”,由此引发了法国从政府首脑到科研人员乃至大中学生的一场全国性的论战 ,一种“批判思想”应运而生。法国人普遍认为 ,“自…  相似文献   

5.
“趋同论”在本世纪60年代初刚提出之际,苏联理论界曾对它进行了批判。在其后近30年的历史进程中,苏联理论界对“趋同论”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和分歧。追溯一下苏联理论界评析“趋同论”的变化历程,对于我们分析“趋同论”具有借鉴价值。拒斥与批判:80年代中期以前的态度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这一历史时期中,苏联理论界对“趋同论”的基本态度可以用下面的话来概括:绝对拒斥、彻底批判、全盘否定。苏联理论界率先批判“趋同论”的是经济学家列昂节夫。列昂节夫于1966年12月在苏联《经济报》上发表《两种制度和睦的神话》一文,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性质在自身范围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D.奈斯比特和P.阿伯登新近出版了《2000年大趋势》一书。本文摘自该书第一章——90年代的全球经济热。90年代的经济热将不是由某一种因素,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同时作用、由从未出现过的向建立统一的世界经济,即“全球经济”的迅速转变所引起。可以说,不存在单独的美国经济。美国驻日公司的资产数额达到810亿美元。这是哪个国家的经济呢?是日本的?还是美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独的欧洲经济、苏联集团经济和第三世界经济也将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些悲观的预言家,他们从罗马俱乐部成立并作出第一项预测《增长的极限》(1972年)时起,一直在预言世界的末日。但是,能源枯竭、经济萧条的预测并未应验。当前,国际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并已超过政治联系而占据更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7.
一日本在60年代创造经济奇迹和70年代以来继续以远高于欧美的速度持续增长之后,经济实力大为增强。1990年口本的 GNP 达3040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55899亿美)。其整体经济实力已相当于美国的59.6%,比1985年的49.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一持续发展在80年代中后期引起了西方主要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的重大变化。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985年底,日本超过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当年对外净资产1298亿元  相似文献   

8.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的历史,屈指算,至多约半个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鲁普在《经济一体化思想史》一书中,对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做了仔细的探究,发现: 英文“integr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integratio”本来的主要涵义是“更新”、“修复”(renovation)。据《牛津英语词典》记载,是在1920年该词第一次在出版物中被赋予“将各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类学”一词1940年就出现在赫斯科维茨的著作中,但一般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在四十年代的后几年由卡尔·波拉尼创建的。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这一研究领域有了较显著的发展。据认为,这种发展表现在这样几件事情上。一是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类学家正在增多,仅英国一国,现在刊登有关经济人类学论文的马克思主义杂志至少就有4种,即《辩证法人类学》、《经济与社会》,《人类学评论》和《农民研究》。二是工业化以前的(日本、中国、拉丁美洲、非洲)经济史的出版正在增多,如T.C.史密斯的《日本的农村起源》、费正清编的《中国世界的体制》等。这类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一、从知识经济的内涵看人力资本的作用知识经济,有人称为“信息经济”“智能经济”或“新经济”。按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按OECD的观点,知识可分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一、外国学者对“信息社会”的看法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社会”时代。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对“后工业社会”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概括它有五大特征: (1) 经济方面:从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 职业分布:专业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3)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 未来的方面: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 制定决策:创造  相似文献   

12.
一 在探讨90年代国际形势时,先谈谈1980年以来几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首先,东西方关系走出了“新冷战时期”的谷底,出现了缓和的趋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长达40年的军备竞赛中,经济上败象渐露。美国在庞大的双赤字重压下,从1986年起沦为债务国。据估计,美国的净外债去年底已达到4000亿美元,到90年代初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美国《商业日报》1988年4月6日)。苏联背着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时机早晚、过渡期间长短将决定一国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一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一国能够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获取多大的蛋糕份额。因此,有必要研究知识经济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处。一、知识经济的相关成本知识经济又称智能经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给出了权威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如保罗·罗…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陈驭涛1现在,很多有识之士都在谈论“知识经济”。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解放日报》著文,专门介绍和阐述了知识经济的起源、影响及对策,对我们很有启发和教益。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术语的简称。它是基于重新认识知...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春天 ,我在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 ,一位过去的学生来看我 ,告诉我他准备改专业了 ,要去读企业管理。理由是 ,世界变了 ,“欧洲的专利 ,由美国大公司组织生产 ,部件生产的分工在德国、意大利、墨西哥 ,甚至中国。”他说 ,“多么令人振奋 ,这是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相互依存”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 ,对年轻人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仅仅数年之后 ,它又被一个更新的名词取代了。这就是 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历史的脚步仿佛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对许多人来说 ,“全球化”的确使生活的节…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2 0世纪90年代,我们在美国社会学界观察到的情况就是我所说的“中国现象”:( 1 )最优秀的社会学刊物不再质疑“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而是开始刊登中国学研究的文章。9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社会力量》上发表了大约40篇有关中国的文章,超过了1 989年以前这三个领军刊物上发表的中国学研究文章的总和;( 2 )美国所有的博士生计划都努力招收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的优秀研究生;( 3)在美国排名前30名的社会学系里,几乎每个系都有一些教员在积极研究中国社会。而在1 980年,这些系里只有三名“中国专家”:哈…  相似文献   

17.
如所预料,《时间与叙述》是关于解释学的。更确切而言,利科试图描绘出“一套行为方式,作品借助它能超越晦涩深奥的生活、行为和感受,而读者从作者那里接受它并因而改变自身的行为”。在此“改变”一词是关键。在《隐喻的规则》一书中,利科认为,隐喻改变了我们观祭世界的方式;同样,他在此三部曲中提出,叙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这一改变的力量把读者的世界与文本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产生与诗性的语言(事实上是所有叙述)相关联;其源于我们的现实存在。在《隐喻的规则》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希望达到对现存的事物的正确理解”,而不付诸实践去“改变世界”,去“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7页)。因此,他们的哲学总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把实践排除于哲学之外。 马克思和恩格斯恰恰相反,把实践引入哲学,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他们从19世纪40年代初,通过费尔巴哈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分离退回到唯物主义,很快又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这一工作在1844年写作《神圣家族》一书时就开始了,并于 1845年春决定,清算他们的从前…  相似文献   

19.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 ,美国制度化宗教的面目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新教的统治权已瓦解 ,并逐渐吸收了天主教的一些原则。在美国的犹太人中间 ,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通婚的情况大大增加。更多的美国人宣称加入不断涌现的一些小的教派团体。显然我们称之为“宗教”的东西已经同它以往的意义大不相同。同时 ,美国社会的统计数字也在变化 :家庭变得越来越小 ,越来越分散 ;大多数父母从事全职工作 ;种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移民、通婚和高出生率变得越来越丰富。显然我们称之为“美国人”的东西也已经不是它以往的含义了。向非制…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1995年3月6日至12日召开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把消除贫困、增加就业与社会和睦作为主题,并通过了会议《宣言》和《行动纲领》。《行动纲领》要求各国制订消灭贫穷的综合战略,并把1996年定为“消灭贫穷国际年。”李鹏总理出席了会议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