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主要分为不可撤销和可撤销信用证两大类。然而实践中却产生了另一类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所无法调整的信用证,即软条款信用证。软条款信用证有两个特点:(一)受益人议付货款时,除提供贸易合同规定的单据外,还须提供或满足信用证中约定的其他单据或条件;(二)而这些单据或条件是受益人/卖方无法通过自己单方履约行为来获得/满足,而是受到买方/开证申请人或第三方行为意志的制约。对信用证软条款的处理应以预防为主,并时刻注意运用合同与相关法律的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正> 根据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负有两项基本义务:按照“公约”和合同的规定提交货物,移交一切与货物有关的单据并转移货物所有权是为交付货物义务;交付货物须与合同所规定的数量、质量、规格等相符是为货物契约适格性担保义务。此外,卖方还负有货物所有权瑕疵担保义务,即担保所交付的货物中不存在任何不为买方所知的留置权、抵押权等第三方权利要求,并保证其货物所有权不受任何第三方追索。卖方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履行中,如果违反“公约”及合同规定,不履行他在合同和“公约”中的义务,就应当  相似文献   

3.
海运提单是物权凭证。通常在以信用证支付的交易中,全套提单都是通过银行转给买方的。如果信用证另有要求,将部分提单由卖方直接寄交买方,会对开证银行和买卖双方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对卖方来说,这样的信用证并非不可接受。  相似文献   

4.
信用证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支付方式之一;银行是否付款或承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用证要求提交的单据的审核;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合理的审单标准,处理出现纠纷最多的业务,从而能更好地进行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5.
由于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特点,在现今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大部分结算都是通过信用证方式完成的。但是,由于我国信用证实践的起步较晚,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很多对信用证结算方式的误解。本文从分析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的一则案例入手,结合英美法对信用证的理论和判例实践,对信用证项下卖方因提供了不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从而遭到开证行拒付后,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一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跟单信用证交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独立抽象性原则,但由于跟单信用证所具有的银行仅对单据不对货物进行审核的这一特性,国际贸易中随之出现了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进行欺诈的现象,因此,为保护开证申请人和进口商及其他关系的合法利益,跟单信用证交易中的欺诈例外原则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在适用该原则时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法院审理跟单信用证民事纠纷案件的核心在于:审查单据欺诈的事实是否成立,该项事实的证明责任在主张拒付信用证款的一方,通常即为开证行。审查受益人是否参与欺诈,或对欺诈事实是否知情,这是该类案件审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出现的欺诈风险,阐述了防范措施——“欺诈例外”的适用条件,指出银行应如何适用“欺诈例外”.首先,银行有权主动启用“欺诈例外”,而法院不能主动运用“欺诈例外”;其次,卖方已经接受开证行开立的跟单信用证;再则,卖方已向银行提示不符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最后,“欺诈例外”必须在有足够证据证明当事人有欺诈行为的前提下应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最普遍使用的支付货款的方式是信用证,它对买卖双方来说,既可靠又安全,信用证给予了受益人极大的付款保障,使得信用证支付方式逐渐成为世界通行的进出口结算方式之一。但近几年来,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这种结算方式疯狂骗取银行资金,已成为各国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银行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9.
在信用证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对外贸易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进出口总额已居世界第11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已是大势所趋。面临这种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贸英语课信用证教学的质量必须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信用证(LetterofCreditorL/C)是银行应进口商的请求,开给出口商,保证在出口商按所规定的条款和条件提供各项单据时,银行以他自己的信用保证履行付款的一种书面凭证。"①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支付方式,信用证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方式是货款支付方式中常见的一种。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如何出具合格单据变得犹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在信用证付款方式下,由于外贸单证员本身原因,与出口企业相关的船公司、保险公司等部门对国际惯例的误解及信用证条款等原因造成单据不符,希望对信用证业务操作实际流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买卖合同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商品流通方式。在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所有权从何时起由卖方转移于买方,风险责任如何划分则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各国法律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我国对该制度中蕴涵的基本民事权利、民事法律关系等深层次的剖析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综合全面的研究。因此,深入剖析在买卖合同过程中的标的物所有权及风险责任的民事权利,分析不同形式买卖合同中的所有权法律关系和风险承担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因为各种原因,无单放货现象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越来越普遍,承运人的无单放货行为往往导致正本提单的持有者提不到货,尤其在买卖合同采FOB术语时,当该提单由于某种原因滞留在买卖合同的卖方手中时,卖方往往钱货两空,而此时的卖方既非运输合同的当事人.又因不符合表面要件而无法证明自己是提单的合法持有者,在诉讼中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处境。此时的卖方是否具有法律上的诉权?如果有,其诉权的基础是什么?文章拟就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货物风险的负担即货物的风险何时由卖方移转于买方 ,是货物买卖合同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直接涉及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各国买卖法对此都很重视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公约》也作了专门规定。我国的合同法亦借鉴各国立法对此做了规定 ,其主要采用“交付主义”原则确定货物风险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信用证作为一种重要的结算工具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由于信用证采取的是纯粹的单据交易方式,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为了防范这些欺诈的发生,出口商和进口商以及银行都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证是国际结算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结算方式,因其操作简便、风险相对较小的特点,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最为广泛。然而,由于信用证结算方式中“纯粹的单据交易”方式,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为不法者所利用,给贸易双方及银行带来了很大风险,如何操作信用证业务、防范信用证操作风险已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介绍了信用证的含义和付款条件,分析了实际业务中信用证业务操作风险,并针对信用证业务操作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了几点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证是国际结算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结算方式,因其操作简便、风险相对较小的特点,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最为广泛。然而,由于信用证结算方式中"纯粹的单据交易"方式,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为不法者所利用,从而使其对各当事人充满了变数,给贸易双方及银行带来了很大风险,其中附有软条款的信用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运作实务中最为普遍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信用证作为一种重要的结算工具,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由于信用证采取的是纯粹的单据交易的方式,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为了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出口商和进口商以及银行都应制定必要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买卖合同是商业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衡平法上的留置权通过法律的作用把卖方或买方变成被担保的债权人.当买卖合同的一方无论何时,只要履行了该方所设定的所有义务时,该方就对确定的买卖财产有了留置权。平衡法上的留置权明显不同于普通法上的留置权,这种留置权的出现是不考虑合同或对物的占有,并且通过法院判决的拍卖是可以强制执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总结各国国内法和国际公约关于中途停运权的规定,分析法律条件下国际贸易中FOB术语下,基于买卖合同的卖方中途停运权的行使对基于运输合同的相对性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直接法律规定和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两种突破合同相对性,及互诉程序下行使中途停运权共三种制度,均可保障FOB中途停运权行使的措施,而在货物控制权概念体系下,根据控制方概念,若签发可转让提单,无法有效保护FOB卖方利益,因为单证一经转让,就意味着权利的丧失.最后,对合同相对性突破进行反思和法理探索.  相似文献   

20.
传统企业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1)买方(即使是专家)不可能全部搞懂卖方所坦白的内容;(2)刺激卖方更加注意对成本信息的保密或扭曲;(3)它使买方或者自以为是地受卖方的愚弄或者自欺欺人地忍耐;(4)导致买卖双方的紧张关系。建立企业透明关系,是消除供应链中买方和卖方企业间的不信任、提高供应链效率的一种可能模式,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企业透明关系所需要的条件有:(1)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2)买卖双方都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3)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4)买卖双方对透明关系的需求和态度;(5)诚实守信、完善有序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