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教育的历史传统是影响其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中国的儒士教育,武士教育是古代日本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教育,对日本的教育传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武士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它与中国的儒士教育传统存在很多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中的积极因素是导致日本教育近代化进程快于中国的重要原因,而一些消极因素则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为害东亚和世界的渊薮。对此,应该严格加以分析与鉴别。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媒,备受关注。日本电影成为我们了解日本民族以及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而片名如同电影的商标,因此它的翻译尤为重要。本文从中日两国的文字渊源入手,结合当前日本电影片名中日本汉字词的翻译现状,指出日本片名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大学的生涯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日本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的变化等,促使日本大学就业指导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2006年,在日本全面实施的生涯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就业指导体制,大学教育的目的、形式以及内容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以说,生涯教育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应,它给日本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而高校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而美国和日本的高校创业教育在长期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总结其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剖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美国人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日本学生在国际性的学业成绩测验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是由于在日本人的目的明确、适应性强的劳动力发展中,日本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但是在80年代,日本在新的繁荣社会的表面下,出现了一股对正规教育的现状表示不满的潜流。这股潜流表现在近几年上映的一些受人欢迎的电影上。其中一部就是1983年放映的《家庭策略》,它探讨了一个精神空虚的当代家庭和“黑色喜剧”似的学校生活。这是一个中等阶级的家庭,父母为了使儿子能考上“较好的”高中,在其初中毕业前,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帮助提高  相似文献   

6.
集团主义是日文章化最重要的特征,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集体主义作为中国人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一方面集体主义教育与集团主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日本集团主义教育也为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为维护其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市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强设日语为北平市各普通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派出大量日籍教员进驻各类学校充任日语教员之外,还利用一些高校直接培养华籍日语教师;在社会上办起各种日语学校及各种日语补习班等.为普及日语,日本侵略者采取了强制与利诱相结合的手段.作为奴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给中国人民及中国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但由于北平市广大民众的抵制,其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作为日本平民教育机构的寺子屋起源于中世纪,普及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大部分寺子屋演变为日本近代的小学校.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化育人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寺子屋教育主要是教授读书、写字和算术等内容,其开设具有任意性和自由性.它的出现打破了上层阶级独占文化教育资源的局面,实现了社会教育均等化.寺子屋教育的研究为我国加快"科教兴国"的步伐提供了有利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运动在日本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页,它使一个原来封建落后的东方小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一跃而为世界六强之一,创造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奇迹。 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之所以取得这样大成就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其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显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四化建设高潮中研究日本这方面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无可资借鉴之处,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大田尧是日本著名的进步学者.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被誉为日本教育学术界的泰斗.一贯热心于中日友好和两国的学术交流.大田先生曾先后三次访华,发表学术演讲.受到我国教育界的一致好评. 这里发表他的《关于学校信仰的思考》一文.虽然讲的是日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威权主义是东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政治中的威权主义同样也是伴随着日本政治现代化而产生并发展的,它不仅在日本的两次政治转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对当代日本政治亦产生重要影响.对威权主义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制定了"在大学中的培养"和"教师资格证颁发的开放制"两大原则,旨在谋求教师的量的确保和质的水准提升.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出现了"从学习中的逃跑"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教师实践性应对能力和在对两大原则反省的基础上,日本在大学中进行了以教育现场中的体验与反思为基调的教师教课课程改革,并对进行教师培养的大学提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质量保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发展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能性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工具。所以,当今一些科技发达、经济建设速度较快的国家,都把“教育投资”与“物质投资”等量齐观,看得同等重要。美国近二、三十年来,为了在国际兢争中处于优势,一贯重视教育投资,并把它作为战略性的国策来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一跃而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苏联的第三经济大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不断进行改革的教育。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在教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日本通过了包括《教育基本法》在内的大量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和促进了日本发达的教育体系.在日本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教育非营利组织(NPO),它们为日本教育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教育NPO组织的发展具有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日本早期城市化是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之进行研究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城市化建立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化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有利条件上,它不仅表现为这一时期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且表现为城区面积的扩展。日本早期城市化给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改变了城乡关系,引起家庭结构的变化、城市居民生活的变化,还直接推动日本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当然,在日本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难题,进而衍生出各种社会问题,困扰着日本城市化的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的研究中,对日本青年训练所和青年学校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关东州"日本军政当局为创办青年训练所和青年学校而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梳理,探讨日本青年训练在"关东州"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日本军政当局利用青年训练机构对居住在旅大地区和"满铁"沿线一些城市的日本青年加强军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新知识体系重建的过程中,汉译日本教科书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在汉译日本地理教科书的影响下,中国地理教科书开始摆脱传统舆地学,形成"旅行体"风格;历史教科书走出"朝代体",向"时代体"过渡;自然科学和其他科目大量使用汉译日本教科书;修身教育也融入了日本元素;女子教育领域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汉译日本教科书也是分不开的,它促成了"家事"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开始;新教育学建立过程中,对比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著作和晚清教育学教科书使用状况,更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对于教育学的选择和理解.总的来看,清末至民初的教科书是一个"汉译日书的时代",汉译日本教科书为中国人自编教科书带来启发,它的兴衰历程跨越了1912年这个政治坐标.  相似文献   

18.
面向21世纪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通过近代两次教育改革走上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其成就世人瞩目.目前,日本正在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就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开展终身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国立大学法人化等教育改革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探究,认为第三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中一批头脑冷静之士,对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有清醒的认识,提出了抵御日本的持久战思想,并且在基本国情层次上有了初步的阐述.甲午前后的对日持久战思想虽然稚嫩、粗糙,且在当时不可能得到实施,但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是中国人理性认识日本国力的开始,是中华民族深度思考如何抵御日本侵略的开端,为后人思索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难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民族教育事业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发展我国整个的教育事业,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试从甘肃民族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谈谈发展甘肃民族教育的一些粗浅看法.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全省共有四十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一百五十四万多,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而在这些少数民族中,除占22%的人口散居在全省各地外,有78%的回、藏、蒙古、哈萨克、裕固、东乡、保安、撒拉族等主要聚居在甘肃甘南、临夏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