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华 《人口学刊》2003,(5):53-57
农民阶层是社会地位较低表现为:农民收入明显低于其他阶层的收入;农民充分就业率低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差。橄榄型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要求提升农民阶层社会地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实现农村劳动力持续性就业根本性的路径选择。政府应为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消除对农民的歧视、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等方面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
杨雪 《人口学刊》2002,(6):48-51
就业率是反映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指标,欧盟就业率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各国就业率水平不均衡,整体变化小;青年劳动力就业率相对较低;女性就业率有显著提高;老年劳动力就业趋势在各成员国中表现不同。影响就业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制度、救济金制度以及商业和劳动力法规。由于欧盟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它们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方式不同,对就业率的影响也相应地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研究调查数据,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进入条件、就业影响因素以及就业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相对具有更狭窄的社会资本和更少的工作初始投入;教育显著提高了农民工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滞后一期的市场状态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选择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就业分流并没有导致农民工就业市场出现内部分层,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存在着强的自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我国经济在治理整顿和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持续发展的关健时期,同时也是劳动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的时期。随着第二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就业年龄,我国开始进入新的就业高峰。这一时期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物质资源相对短缺,资金不足,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根据国家对劳动力供求状况的预测和分析,从现在到90年代中期的城镇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将达到5,300万人,其中新成长的劳动力2,200万人,约占总供给量的42%,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农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影响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女性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就业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文化程度越高者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的女性通常选择外出就业;配偶从事非农就业的女性比配偶纯粹务农的女性更有可能从事非农就业;另外,相比较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苏中与苏北农村非农产业部门的吸纳能力相对不足,当地女性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外出.  相似文献   

6.
熊正贤 《西北人口》2009,30(2):42-45,49
重庆区域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区县差异悬殊、地带性差异显著、直辖以来,绝对差异扩大,但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与此同时,重庆劳动力呈现大规模转移,一方面是三峡百万移民;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输出.总计规模达千万。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对重庆区域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有利于减轻三峡库区生态承栽压力和居民就业压力,提高人均GDP水平;第二,有利于提高库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缩小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缩小地区间人力资本差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影响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的理论分析,利用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的统计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在产业内,数字经济能够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同时减少低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由低技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在产业间,数字经济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数字经济显著提升高学历劳动力的就业占比,不利于低学历劳动力就业。当前产业升级与稳就业总体能够协同推进,但存在短期的失业问题,公共政策应注重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劳动力的数字技能,保障低学历失业群体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运用WIOD数据计算各行业的就业创造指数和劳动增加值带动指数,研究国内消费的就业带动效率.结果表明,制造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和劳动收入带动效率均高于服务业;制造业的就业带动效率总体上升,服务业的就业带动效率总体下降;服务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带动效率高于制造业,制造业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收入出现分化.现阶段,中国各行业的劳动力技能水平偏低,促进制造业发展仍是稳定就业的重要措施.随着中国劳动力禀赋发生变化,服务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就业带动作用,应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2001~2008年广东省的面板数据,考察就业容量和就业风险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发现迁入地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容量足够大时,劳动者为追求就业机会选择迁移就业;而迁入地的就业风险又会减少地区的吸引力,对劳动力流入有负作用。要实现劳动力平衡流动和平稳就业,就必须平衡发展地区经济以扩大总体就业容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和统筹社会保障以减少就业风险,减轻失业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户籍制度的分层现象,为不少学者所关注.近年来,大城市劳动力市场态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就业冲突日益显现,外来劳动力对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问题,不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策性问题.我们设计并在武汉市实施了一项调查,通过比较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就业行为,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本地劳动力的影向.该项调查的主要特点,一是根据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设定样本框;二是参照外来劳动力就业结构,选取正式迁移及本地居民两类人群作为对照样本;三是将所有样本划分为雇员与雇主(包括自我就业)两种.调查发现,就雇员而言,外来劳动力、正式移民、本地居民等三类样本在就业渠道、工作时间、收入决定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雇主中,三类样本的差异则要小得多.这种现象包含着多方面的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11.
C Meng  N Zou 《人口研究》1985,(3):8-12
Since 1978, China's Qionggang township (population, 8023; area, 3 sq. km), traditionally a fishing village on Jiangsu province's Huanghai coast, has been investing its local capital in an effort to establish severa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cluding its own full-time local labor force. Currently, the rapidly expanding factory work force exceeds the number of fishermen.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 statistically detailed chronology of the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a small fishing settlement to a rapidly growing industrial town, free-time activities, educational pursuits, and life styles of the newly formed labor force are discussed. From 1981 to 1983, Qionggang's industrial sector produced 4 metal vessels which were delivered directly to the town's fishing sector. With the town's newly generated economic wealth, commercial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e., a hospital, a kindergarten, several stores, a bank, and a credit union) have emerg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Qionggang township has inspired other rural villages to clear and develop nearby land for similar industrial growth.  相似文献   

12.
The share of children employed in English cotton factories fell significantly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effective child labor legislation in the early 1830s. The early factories employed predominantly children because adults without factory experience were relatively unproductive factory workers. The subsequent growth of the cotton industry fost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 labor market for productive adult factory workers. This effect helps account for the shift toward adults in the cotton factory workforce. JEL classification: J13, N33, O14 Received November 3, 1995/Accepted September 20, 1996  相似文献   

13.
北京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与京津冀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对外地流动人口进入北京寻找就业机会产生了重要影响。2004年以后,北京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使一些行业遇到了用工难的境遇,但从劳动力需求结构看,有些行业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这种现实向我们提供一个信号,未来北京仍然是一个吸纳流动人口的重要城市。河北省是向北京提供劳动力的重要省份,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储备情况看,尽管河北省不可能向北京提供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但在近期河北省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相当大部分需要流向北京。一方面北京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河北省需要向北京转移劳动力,但现实情况是有很多因素制约了河北省劳动力向北京的流动,因此,需要从法律、制度、职业培训等方面拆除制约劳动力流向北京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转移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2000年以来其农村劳动力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可见,吉林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现阶段,吉林省内部转移空间狭小,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内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为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拓展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省内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浅层次转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是 :1 .供给量过大 ;2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3.乡镇企业吸收能力减弱 ;4 .农民自身素质低下。在这种背景下 ,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的浅层次转移就变得非常必要和实际。要实现浅层次转移就应注意发展高质量农业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 ,完善劳动力的流迁机制  相似文献   

16.
年龄分层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宏 《南方人口》2013,(6):19-25,34
在全社会关于“延迟退休”的热议之下,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分析了不同年龄层劳动力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龄劳动力素质低、收入低,全职就业及劳动合同签订比例皆低,同时,他们更看重工作的谋生价值.基于不同年龄层劳动力状态的对比,本文为提高领取养老金年龄、延迟退休年龄的渐进实现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参与率是影响劳动力变化的三要素之一。它一方面具备相对稳定的模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一系列个人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章基于普查数据,着重分析了劳动参与的年龄模式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劳动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中国劳动参与年龄模式正趋向于稳定的倒U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城乡差异。回归结果表明,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可大大提高劳动参与,特别是女性的劳动参与,表明人力资本是未来劳动力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预测结果显示,劳动力规模10年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负增长,同时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也会大幅上升。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劳动力变化所带来的震荡。  相似文献   

18.
张祺  王桂新 《西北人口》2007,28(5):12-16
根据对山东省丘陵地区临沭县的农户外出打工情况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山东丘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情况是相当普遍的,打工对家庭的收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才是劳动力剩余和年轻人渴望从事非农业生产等原因。存在缺乏双亲监督,留守儿童读书不理想的家庭约有20%。当地政府对农民外出打工起到的引导作用比较有限,调查中接受过政府培训或者由政府组织外出打工的农民仅约占20%。当地招商引资项目对就业的拉动效果不太明显,文章呼吁一定要注意发挥我国劳动力便宜的相对比较优势,走劳动密集型道路,以求拉动就业。关于劳动力转移的态势,研究发现,农村2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供给已经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估计在不久的未来,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总量上不会减少,但是真正能够融入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农村年轻知识型劳动力(知识型在这里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供给会出现短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正在努力完成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这一背景之下,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市场,促进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将会促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劳务市场。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外劳务输出,需要认真研究相关各国劳动力资源的未来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各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有关劳务政策新动向以及市场变化情况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劳务输出计划,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在增加劳务输出数量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范东君  朱有志 《西北人口》2012,33(3):104-109
本文通过利用对湖南五个乡村2008—2010年连续跟踪的调查数据,分析和测定了湖南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影响程度。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1-2009年的调查数据和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出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流出每增长1%,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就会上升0.067%,农村劳动力流出增加会加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