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周春生在《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中说,悲剧精神是欧洲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归结点,由此而构成一种命运。人虽然解不开命运之谜,却又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其发端是古希腊。这种悲剧精神反映到文学中,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俄狄普斯王》莫属。而在我国,堪称“元代悲剧典范”的《窦娥冤》也体现了这种“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的悲剧精神。本文想以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悲剧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表达功能方面比较探讨古代中西方(主要是中国元代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悲剧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此前中国的古代就没有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曾与乾隆一起观看戏剧演出.他在他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说:“戏场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马嘎尔尼用tragedy一词,明确指出中国戏剧中是存在着悲剧的,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悲剧是符合当时一个普通西方人的悲剧观念的.中国悲剧发展到清代是承继了前代悲剧的传统的.面对这一文学形式的存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对悲剧常冠以“怨谱”、“苦戏”、“哀弦”等名称,而且也没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悲剧理论体系.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中窥见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3.
如果以西方古代及现代哲人有关悲剧的定义和描述为参照,无须讳言,中国古代的所谓十大悲剧、四大悲剧包括王国维认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价包”的《赵氏孤儿》,都不免鹤长鹜短,两不相宜.近代戏剧评论界、以朱光潜先生著名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为代表,断言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反“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诚然,希腊这个优秀完美的民族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以悲剧传就了昔日的辉煌,而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至十二世纪,才有了较为完善的戏剧形式.中国戏剧伴随着西方十四世纪充满激情的悲剧,和十七世纪崇尚理性的悲剧一…  相似文献   

4.
西方历来重视悲剧。悲剧创作和理论都极发达。但在我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如现今广泛使用的“悲剧”概念,也不曾用这种观念来研究整理我们的戏剧遗产。直到本世纪初,一些通晓中外戏剧史、美学的理论家才把西方悲剧论引入我国的戏剧研究,始在理论上接轨。但中国悲剧史的研究仍然进展缓慢,以致于近百年里还没有一部悲剧史。这无疑是我国戏剧史、戏剧美学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最近,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青年学者谢柏梁撰写的《中国悲剧史纲》,既探讨了中国悲剧作品和理论观念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6.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落后民族发展的机遇,周恩来同志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世界上所以有些民族比较落后,这是环境造成的,是因为没有给他们发展和锻炼的机会。”我们所说的落后民族全面发展的社会机遇是指相对落在客观形势要求后面、停留在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上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因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而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  相似文献   

9.
郭玉生 《云梦学刊》2008,29(4):158-160
近现代以来."中国古代有无悲剧存在"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但无论是否定中国悲剧存在,还是肯定中国悲剧存在.很多学者都没有超越以西方的悲剧理论衡量或评判中国悲剧的框框.即使有的学者避免了对中国悲剧简单的肯定和粗暴的否定.对于中国悲剧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中西悲剧的根本差异仍然没有真正把握.因为他们所提出的悲剧概念和悲剧理论仍然主要是对西方悲这种存在形态的抽象.而不是对中国悲剧这种存在形态的概括.所以.它仍然没有摆脱以西方的悲剧观念裁剪中国悲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熊元义的<中国悲剧引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可以说突破了这种思维模式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一  任何民族的伦理传统的根源都是与一种关于人性的看法相关联 ,一个民族对人性的反思越久远 ,越全面 ,他的伦理传统就越丰富 ,越成熟。伦理与人性的这种联系在中国表现得最为明显。“伦理”是现代汉语的词汇 ,来源于日文 ,是对现代西文ethic(来源于希腊文ethos)一词的翻译。但古汉语中的“人伦”与“伦理”一词的意义相对应。“人伦”就是现在所说的“人性”与“伦理”的结合 ;两者相互依存 ,没有人性 ,也就没有伦理 ;而没有伦理 ,人类就不能生存 ,任何人性 (包括人的恶性 )也都不能维持。因此 ,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关注对人性的思考。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引述了黑格尔的一句话——“一切伟大的世界事变,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以后,强调指出:“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如果用这样的历史观点来衡量洪秀全和穆罕默德,那么,他们就相似到几乎酷似了。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又那样的不同。竟然是一个以正剧结束,一个以悲剧结束,而没有人扮演笑剧。  相似文献   

12.
李跃红  熊乾 《学术探索》2004,(9):124-128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形式究竟是不是违背了悲剧的本质呢?如果我们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这势必会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和研究视野的狭窄。只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差异,宏观分析民族文化利弊,才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行之道。从悲剧的本质出发,中国的团圆结局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悲剧类型。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征,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学体裁。因此,对中国这种特殊的悲剧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理论家认为,“悲剧几乎全是西方世界的现象”中国的理论家亦认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观念”,“中国文学无悲剧”以一个有无悲剧艺术尚存疑问的国度同悲剧作为其自身“特产”的西方进行比较是相当冒险的,所幸笔者并非始作俑者。一、悲剧的特质与观照视点悲剧艺术发展至今与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作为对悲剧艺术实践反思的悲剧理论几乎与之齐头并进,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人们还在争论着悲剧是什么,悲剧不是什么这样古老的命题。我认为,对悲剧特质认识的歧异正是中西悲剧艺术比较的首要困窘,不同的悲剧本质规定必然严重影响对中西悲剧的感悟和体认。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传统的祭奠曾令存一在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里,知识分子都是最为清醒的一个群体。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新时期作家笔下,许多清醒的知识者,最终却都成了历史与传统的祭奠品。何其芳当年在谈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时,说过一段颇为深刻的话。他说:“我们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伦理亲善的国家。当 2 0世纪家族小说揭开中国传统家族温情脉脉的面纱 ,在社会转型的社会文化冲突前景上展露父子、兄弟、妯娌、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时 ,就使世界上最讲求血亲伦理关系的中国家族建构出善与恶、善与美多重纠葛的悲剧。这种民间家族的悲剧实质上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悲剧 ,家族所联结的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渗与融构使家族小说在叙事的同时显示出深刻的喻史反思意味。上篇 :中国家族的悲剧基因中国家族一诞生就与氏族宗法制相伴随 ,带有鲜明的父系社会的男权特征。尽管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法理渗入国家政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诗学”本是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后来西方一直把它作为文学理论的别名,因此“诗学”可以等同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近年来,比较文学理论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比较诗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便提了出来。它的对象是两个国家、两种民族以上的文艺理论;它的目的在于探寻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比较诗学”也叫“共同诗学”。一中国“比较诗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1904年王国维的《尼采与叔本华》,特别是鲁迅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鲁迅在他的文章中通过比较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特色,研究了文学的作用。他指出印度、希伯莱、伊朗、埃及等文化古国,由于政治上的衰微带来  相似文献   

17.
章依萍在《黄仲则评传》的开篇说:“诗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首诗;悲剧的诗人,他的一生只是一首悲剧的诗。”止水在《黄仲则诗选·前言》的开篇说:“他的一生,就像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诗。”此喻甚为的当。黄仲则的一生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了悲剧精神、饱含着悲剧意义的诗。诗组成了他的整个生命,代表了他的全部理想和终身事业,也可以说是他苦难人生的唯一寄托。他是一个那么纯粹的诗人,除了诗,他几乎一无所有。他一生贫病交加,早岁即已鬓若秋霜,并且始终都在困苦不堪的泥泞中绝望地挣扎,但他的心却永远在诗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窦娥冤提我国伟大戏曲家关汉卿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戏曲史专教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也是很恰当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而作为全剧高潮的第三折(一般称作“法场”),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险力,成为戏曲舞台上几百年来传唱不绝的优秀传————。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他生活在十三世纪,主要活动于元代的京城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当时蒙古贵族统治中国,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特另u严酷,社会异常黑暗…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下限问题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我国史学界一直把 184 0年至 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与 1919年至 194 9年的“中国现代史”分为两个学科。这种划分 ,只是为了某种政治效果 ,在学术上没有多少道理 ,专家们很早就提议把这堵墙拆了 ,并已达成共识。 1997年 ,在《近代史研究》杂志出满 10 0期的时候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的作者、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胡绳先生重提“拆墙”的建议 ,他说 :“把 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 ,视为一个整体 ,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这样 ,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 ,有头有尾…  相似文献   

20.
一个精神世界的流浪汉——从卡夫卡的作品看他的内心世界陈晓慧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裔商人家庭。作为一个没有祖国受歧视的民族的一员,卡夫卡有着强烈的“无家可归”的痛苦和失落感,他的民族的悲剧命运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