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白光第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4(4):45-46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轻视政治、轻视"两课"和"重理轻文"的思想,指出"两课"是做人的理论基础,"两课"是做事的理论指南.结合人生经历和工作体会,讨论了"两课"对培养"两创"人才的现实意义.告诫大学生轻视"两课"学习会后悔. 相似文献
2.
魏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121-124
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具有根本的直接的影响.本文从青年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行为心理特征的变化,论证了这些变化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制度上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全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6):100-103
"两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两课"教学中政治文明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使大学生的政治文明意识内化为良好的政治文明素质和行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是"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政治文明意识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浅谈"两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凤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6):39-41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础环节。"两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大"两课"改革力度,使"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本文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总结我校"两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两课"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搞好"两课"建设应该抓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7.
论"两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教学与校园文化是高校两种重要的德育资源,但目前又处于相互封闭、相互分割的状况,造成了德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校园文化和"两课"教学在育人上具有一致性,校园文化是"两课"教学提高实效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两课"教学的渗入,高校要努力实现"两课"教学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汪凤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3):75-77
本文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和学的现状,着重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方面浅谈了"两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结合我院"两课"教学提出了我们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具体做法,主要是在教学观念上,变应试教育倾向为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讨论、练习、测试等形式;在考试方式上,强化平时的考查和监督,弱化期末考试在命题方式上注重理解与思考,着重于能力和素质的测评,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来解决现实社会生活,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高校"两课"考评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两课"现行考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进一步探索"两课"考评方法改革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两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佐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74-77
创新,在"两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两课"教学的创新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信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与“两课”教学教育手段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万林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116-122
信息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对大学生认知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信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革命的要求,革新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育教学的手段,对于提高"两课"的时效性和教育教学效果,引导他们自觉地构建科学的认知方式,消除互联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的和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北京联合大学在这方面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兴趣不高,态度不够积极,因而教学效果尚不理想,但学生也对其有自己的希望与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上进行深入研究,着力改变形式化的教学方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加强学术前沿的动态介绍与研究,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有益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林榕发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8-20,4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德育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局限性,试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构建新的高校德育观(生活性德育、主体性德育、协作性德育、发展性德育),并提出高校德育的三个心理层目标:培养学生确立协作型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发展坚强和成熟的自我、培养学生构筑正确的价值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覃雪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4):68-71,76
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政治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党的理论创新相比,仍存在某些不适应,只有继续改革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大众化、立体化,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139-142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和开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积极的态度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从而全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清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97-101
在两课中实施主体性教育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个体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两课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两课教学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作风 ,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全面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任兰香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3)
传统德育模式和现代社会激变是影响当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倡导参与式德育,即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学生亲历亲为和在其中的感悟生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这要求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更要求教师,家庭和全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现状与创新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杰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2):58-61
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21世纪我国高校德育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德育创新与发展的思路,即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构建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法,构建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面向新的世纪,还需要继续探索高校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入探讨高校德育的内在规律,进行古今中外的综合比较研究,完善高校德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83-86
加强载体建设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 ,必须在正确把握德育工作载体特殊内涵的基础上 ,对各类载体进行有效整合 ,借鉴国外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 ,充分挖掘德育工作资源 ,形成整体合力 ,推动德育工作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