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3年下半年到1997年,正当全国经济开发区热普遍降温之时,一个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的开发区──邕宁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邕宁县境内南(宁)北(海)二级公路沿线迅速崛起,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本文在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它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启示:借路兴县──民族地区必须善于把握和利用经济发展的各种机遇,包括铁路、公路等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调整结构──民族地区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加快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发挥优势;体制创新──努力推进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走市场配置资源之路;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这是邕宁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成功之路,也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邕宁沿海经济走廊开发区的成功经验为例,提出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应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与地方共同解决征地及移民问题。论述了帮助被征用土地的群众发展商品生产,在税收方面向地方倾斜以及注意招收当地少数民族职工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君  马静 《民族论坛》2012,(10):19-20
<正>2012年4月21日,"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论坛由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陶渝苏院长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南大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民族论坛》杂志以及贵州大学等省内高校及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论坛,大家就"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4.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西江走廊"上的广东与广西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促进了两省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对明清时期粤桂西江水系统一市场形成的地理简析,论证了连通两广的"西江走廊"是明清时期整合粤桂市场的强劲纽带。通过这条纽带,以"广州—佛山—澳门"为轴心的广东商品经济辐射,强劲且深度带动广西从东到西几乎全域的市场发育及运行,并且不仅停留于城市和县城,而是渗透到乡间小圩和各个村落层面,呈现出深度辐射状态,这在广东对全国辐射的数十省区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民族历史—地理概念,"藏彝走廊"是1980年前后费孝通在经过多年对以往民族史和民族学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之后提出来的。该研究著述所涉区域处于费孝通所指"藏彝走廊"的中南段,其地理行政区域在当下属滇西北三州一市地区。作者通过对藏彝走廊中南段的滇西北民族(族群)开展历时和共时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努力向  相似文献   

7.
一、缘起在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实施之时,人类学学科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越来越凸现于世。为了适应这个伟大时代对人类学学科的要求和实际需要,也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需要,将人类学作为一级学科来进行建设,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了。为此,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和广西贺州学院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联合发  相似文献   

8.
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与《民族论坛》杂志社共同举办的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于10月26-27日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南岭民族走廊的学术概念、未来走向"为主题,与会人员围绕南岭民族走廊的范围与研究现状、族群历史与文化、开发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在相关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9.
张曦 《民族学刊》2015,6(1):9-26,97-102
藏羌彝走廊的认知经历过封建王朝的"权力中心主义"以及"文化中心主义",也经历了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蜂拥而来的传教士的近代医疗、教育知识的洗礼。实质性的走廊的外部认知也拜陶然士(T.Torrance)、葛维汉(D.C.Graham)二人之力,华西边疆研究学会(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也建功至伟。随着接受过西方社会科学教育的中国学者的跟进,20世纪40年代走廊的地理空间及内部文化实质已有基本呈现。1978年后费孝通先生的"藏彝走廊"概念的提出,走廊研究再得活力。综合学科研究视角的提倡,也正好应对走廊的历史以及现状。在今后的走廊研究中,走廊中诸民族住民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强调。  相似文献   

10.
“七一”冰川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文藏族乡祁文村辖地内,它是世界上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距戈壁"钢城"嘉峪关市不足100公里,海拔约4000米左右。据有关资料记载,"七一"冰川地带的冰川总面积为3.64平方公里,平均厚度在70米以上,最厚处可达120米,冰川体大部分被积雪覆盖。"七一"冰川地处北祁连山褶皱地带的走廊南山西部北坡,为强烈褶皱纵横断层升降区,是该区域地势最高、切割最深的地区,也是冰川发育的主要区域。包括"七一"冰川在内,该区域冰川面积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冰川面积的31%。"七一"冰川为山谷冰川,约发育于前震旦亚代至晚古生代…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征拆冲突已成为当前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从"根"意识这种文化机制讨论入手,在征拆冲突研究上探讨另一个视角拓展的可能性。此次调查点龙图三村是贵州省洛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中心地段,在开发区建设的征拆行动中,当地政府遭遇了来自地方百姓的抗阻行动,原因主要在于开发区建设是工业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对农业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替换过程,这种替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过于仓促,开发区范围内的民众在此过程中唯一能抓住的就是生养自己的土地和赋予自己生命的祖,因此他们对"吃的问题""老祖田""好的坟"和"好的迁"格外重视,竭尽全力寻找策略以应对政府的征拆。所以,对于"根"的坚守应该是当地征拆冲突的一种有益解释,表现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百姓抗阻征拆原因的一种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2015,(3):122
在中国素有"神州第一开发区"之称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坐落着一所年轻的民族类高等学府。这就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要特色、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大连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于1985年正式开始筹建的东北民族学院。经过筹建、快速发展和"二次创业"三个历史时期前后共30年的接续努力,学校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区位、学科  相似文献   

13.
"祁连小月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一族源"论的影响下,历来史家都将战国秦汉间曾活动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及"祁连小月氏"视为同源民族.不过中外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本由突厥、乌孙和羌所组成的一族三源民族."祁连小月氏"虽曾是河西走廊月氏的一部分,但其并不与西迁西域的大月氏同源于突厥族,而实际上则源于羌族.  相似文献   

14.
"西北民族走廊"是上世纪80年代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既是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迁徙往来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文化传播带的交汇地和焦点区。因此,西北民族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民族走廊"概念的基础上,对"西北民族走廊"的地理范围、地理及历史文化特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牛志男 《中国民族》2014,(12):32-37
2013年,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示范县”荣誉称号。 乳源的科学发展之路,彰显出地处改革开放先行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在支持和帮助省内民族地区加快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其他省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廉政文化渊源谈为政之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作为对为政道德的基本规定而具有其伦理价值的合理性.作为一种道德活动,"廉"已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作为一种为政文化意识的觉醒,"廉"德发端于西周时期,周初"六廉"的提出,是这种廉政文化意识觉醒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对"廉"作出了不同侧重的发挥.传统廉政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继承和弘扬.廉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为政之德,以廉为本.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7.
"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泽祯 《中国藏学》2004,(4):117-119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中国西南民族学会联合主办的"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1月6-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时空界限由其性质所决定,民族走廊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大通道,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这条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通道被重新激活,成为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就民族走廊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这个研究仅仅囿于国内的民族走廊,而没有从走廊更进一步延伸到丝绸之路这个国际大通道上。本文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将国内的民族走廊研究与国际的丝绸之路研究整合到一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的大背景下,讨论这两个密切相关的论题。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以来,几位青年一代人类学研究者在本文作者之一(王铭铭)的组织下,形成了一个课题组,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以"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格局变迁"为主题,对"藏彝走廊"多个城镇进行了历史—人文区位学考察。"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广为学界所知的区域性学术概念,(1)主要指今日甘青、四川、云南、西藏几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及由这些区域构成的文化通道。(2)作为"中间圈"(3),历史上经过"藏彝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