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唐才常在湖南维新时就有了自立思想.戊戌政变后,他逐渐抛弃和平改良幻想,组织了自立军起义,但其纲领仍提勤王保皇老调.因此,对唐才常思想的评价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对唐才常的思想和自立军仅以保皇或革命来定性,不免片面.唐才常的思想既保留了保皇或勤王的旧痕迹,也开始具备了反清革命的新特征,总体上讲处于由改良到革命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2.
唐才常是近代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他一生最主要的活动是1900年在汉口领导自立军起义,因事败身亡。对自立军事件的性质,过去或认为是“反动的勤王运动”,或认为是“戊戌变法余波”,或认为“基本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对唐才常也有“反动”、“改良”和“革命”的不同评价。这些看法,大抵都是从事件与清廷的关系立论,而自立军事件和唐才常活动的意义并不能由此得到合理说明。我认为,只有围绕中国十九世纪末的时代中心问题—革命和改良的关系进行考察,才能作出对自立军事件和唐才常这个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维新运动舞台上,被誉为"浏阳二杰"的谭嗣同和唐才常无疑是主角。谭嗣同从形而上的仁学出发,对纲常名教、君主专制、封建经济进行了激烈抨击,在政治思想上为维新变法开辟了道路。唐才常则从历史和现实出发,通过中西制度和文化的比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进行了批判,并对西方民主制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倒行逆施,废除新政,并力图废弑光绪帝另立新君。这一切使康有为痛心疾首,誓与慈禧“伪临朝”势不两立。他们认识到在敌人掌握强大武装和国家机器的情况下,要救出光绪帝继续维新事业,非发动武装勤王不可。早在1899年春,康、梁即与唐才常共同创议武装勤王,是年秋,唐才常在日本与维新派、革命派人士广泛联络,共同商定利用会党在长江流域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11月间,唐才常、林圭等纷纷回国,在上  相似文献   

5.
唐才常日本之行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才常1898(戊戌)、1899(己亥)年间是一次到日本,还是二次到日本,在 日本时有无会见孙中山?现有材料多为回忆录,歧异较大。本文根据唐才中1900(庚子) 年供词,以及当时人的日记等材料加以考辨,认为唐才常日本之行时间为1898年,其间不 可能与孙中山会面。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子年(1900年),面对八国联军的武力威胁,中国政局动荡,政坛变幻莫测。张之洞一面公开表示拥护“两宫”,而内心深处却存有独立称王之念。他私下派长子张权前去东京,与钱恂一起在日活动;通过宇都宫太郎向日本参谋本部征求对组织新政府及提供军事帮助之可能。张之洞还希望日本派军事专家来协助练兵,同时还要购买枪支弹药,加紧训练新式军队。与此同时,张之洞对唐才常在武汉地区的自立军活动,在八国联军攻克北京之前,亦采取虚与委蛇的模棱两可态度。直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政权尚存,张之洞才放弃组织新政府的念头,让张权归国,并下令对唐才常等残酷镇压。  相似文献   

7.
茅海建 《社会科学》2013,(8):149-157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与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等人不属于同一政治派系。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一派对陈氏父子的态度前后有三变。由于御史黄均隆的错误举报,慈禧太后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有为,以"滥保匪人"、"招引奸邪"的罪名将陈氏父子革职,康有为等人也由此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过康。康、梁在日本大力宣传陈氏父子在变法期间对他们的支持;并在庚子事变时,宣称陈氏父子是他们的依靠力量,而陈氏父子并没有参加唐才常、梁启超等人在庚子年间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8.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时期,湖南是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省,也是新旧势力斗争最为尖锐的一省。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谭嗣同、唐才常而外,樊锥的思想也是最为激进者之一。樊锥(1872-1906),字一鼐,号春徐,亦作春渠,后复易名诚亮,亦作诚量,亡命日本时,曾名时中,湖南邵阳人。家贫,少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中光绪丁酉科拔贡。1897年,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组南学会,他立即在邵阳设立分会,任会长,并手订《章程》,主张:“一切拘墟狭隘之见,概宜屏除”;“本会为大众身家性命起见,力除一切浮华  相似文献   

10.
黄海滨 《船山学刊》2004,(1):62-63,72
唐才常(1867一1900),字伯平,号佛尘,湖南浏阳人,19世纪末中国政治舞台上与谭嗣同并肩战斗的维新派干将之一,曾积极参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筹建自立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事败被捕,就义于武昌.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萌芽时期,对封建旧史学的批判,主要指十九世纪后期,以康有为、严复、唐才常、黄遵宪和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救亡图存,从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立场出发,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对封建专制主义发起猛烈批判的同时,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旧史学也作了批判。批判封建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要求,也代表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精神。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在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倡导改良主义时已显端倪。十九世纪后期,伴随着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批判封建史学成了维新人士的自觉行为。根据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改良派不论是从历史观念上,还是从方法论上都对封建史学的弊端予以抨击,在关于变法维新的诸多政治问题上,改良派也强调和突出了批判封建史学的重要意义。这就使当时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史学批判与政治批判紧密相联的背景下,康有为、严复、唐才常、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从以下几方面批判了封建史学。  相似文献   

12.
主编《湘报》的唐才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唐才常,字佛尘,1867年5月2日(清同治六年四月初九)出生于浏阳县城的一户书香世家。他少好读书,潜心实学,19岁以“小三元”及第(县、府、道三试夺魁),成了秀才。 1888年至1891年,他在长沙岳麓书院和校经书院就读。旋应四川学政瞿鸿机之聘,任学署阅卷兼教家馆,对释典有浓厚兴趣,尤对佛教的微尘说、灵魂说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有幸得到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滕邦康整理的、东京大学法学部近代日本法政史料中心所藏《井上雅二日记》及其卷末的有关记述.日记从明治三十三年五月到八月,对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前后的情况多有记叙,保存了许多重要资料.井上雅二(1877-1944年),日本兵库县人.1898年7月以东亚会干事身份来中国游历,在北京碰上戊戌政变发生,帮助王照和梁启超脱险出  相似文献   

14.
湖南维新运动所以能独步一时,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年轻士子的呼号力行之功固有目共睹,但陈宝箴、黄遵宪等地方大员以及熊希龄等一批上层士绅的支持与参予之功亦不可抹杀,诚如湘省维新人士自己所言:“湘省风气之开,较他省犹神且速,为中国一大转机,抑非长官导之于先,士亦各抒忠义以奉其上,  相似文献   

15.
张弛 《云梦学刊》2013,(6):43-49
梁启超在1897年放弃上海《时务报》的工作前往湖南,是从时局的角度出发,抱有推动湖南独立维新实验的目的,但是在时务学堂时期,他逐步由政治上的争独立、兴民权的理想,转入教育领域开启民智的实践,并培养了唐才常、蔡锷在内的一大批新式人才.1922年,梁启超作为联省自治理论的提倡者再次来到湖南,在长沙的几场演讲却多涉及新文化运动和国民性问题,继续为近现代湖南的民智启蒙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正> 谭嗣同思想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这是学术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唐才常说:“复生治易,专主船山,以其多发前人之未发”,①谭嗣同本人对王夫之素来推崇备至,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②并一再自称“闻衡阳王子精义之说”,③“为学专主《船山遗书》”,④“私淑船山”,⑤在他著作中引用、阐发或提及王夫之思想者,更不胜枚举。然而,王夫之思想对谭嗣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究竟有哪些具体影响呢?十九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大多是从封建地主阶级转化而来的,谭嗣同思想也有个曲折的转化过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晚生而早熟,一登上历史舞台已无暇进行充  相似文献   

17.
革命老区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都曾铸造过辉煌。然而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由于自然条件、地域位置等多方面的限制 ,许多老区市、县都落伍了 ,成为国内外关注和议论的话题。革命老区能否重振雄风走到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湖南省浏阳市建设现代文明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一、发挥传统优势 ,弘扬“浏阳精神” ,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浏阳历代人文郁盛 ,精英辈出。谭嗣同倡导新学并变法图强 ,以身殉国 ;唐才常组建自立军 ,丹心救国 ,英勇就义 ;焦达峰、陈作新首应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8.
整整100年前,1900年8月,在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爆发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自立军”起义。这次起义是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中国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与维新运动不同,它试图将挽救民族危机与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结合起来,并且走着一条自下而上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走向革命的历史转折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主要领导人,就是早先在湖南维新运动中崭露头角并作出卓越贡献的湖南浏阳人唐才常。 (一) 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号佛尘(也作丞、级丞),别号 。他…  相似文献   

19.
较之人文萃集的京师地区和学术昌明的江浙一带,深处内陆堂奥的两湖在清代前期,其认知水准和学术风尚,都是难为天下先的.自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这座高峰过去之后,两湖没有特别突出的学人,也鲜见丰碑式的学术作品.这种状况到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了转折.以魏源复兴今文经学,打破覆盖两湖思想界的汉学的僵硬板块为先声,接着是曾国藩"湘乡派"士风,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兴起,然后是谭嗣同、唐才常充当着激进维新派的弄潮儿,到黄兴、陈天华、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集团的形成.两湖士林在嬗进中,峰峦迭  相似文献   

20.
论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是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名人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之多,居全国之冠。如果没有湘籍人士,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无从下笔。以《辞海》为据,近代中国政治人物中,湖南籍人士44人,居全国之首,现代中国政治人物,湖南63人。近代以来,湖湘人才以联袂而起、结群而强而著称于世。先后涌现六大影响中国政治进程的人才群体:以陶澍、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学主变派;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以谭嗣同、唐才常、沈荩、杨毓麟、熊希龄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