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辽代黄龙府为控制东北四大重镇之首,其府址所在,历代史志家未能统一认识。作者在通览金毓黻先生《静晤室日记》后,发现所记黄龙府治地址多达15处,并领悟到金氏之前后认识亦有所变化。遂广引历代史志加以考证,既匡正诸家异说,亦证明金氏最后所定"又似进于旧说",即黄龙府地址有二:"始建开原;后迁农安"。  相似文献   

2.
岳飞“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慷慨誓言,在激励抗金战士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那么“黄龙府”在哪里?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燕京城,即今北京(邓广铭《岳飞传》、《“黄龙痛饮”考释》);二是认为辽、金时代的“黄龙府”,即今吉林省农安(罗继祖《岳飞和黄龙府》)。据考证,今北京城在历史上虽曾有过种种名称,但从无“黄龙府”这一名称的记载和谣传。岳飞不至于对军事地理知识如此贫乏,而把燕京城误认为“黄龙府”。同时,当时的燕京城,既不是金国的国都,也不是徽、钦  相似文献   

3.
岳飞所说的“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这一慷慨誓言,在激励抗金战士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也是后来在进行民族斗争时,最为人们赞赏和乐于引用的名句。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在哪里?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燕京城,即今北京;二是认为指辽、金时代的“黄龙府”,即今吉林省农安。《辞海》黄龙府条则将两说并存,对两说未置可否。笔者认为岳飞所说的黄龙府指今农安,而不是指今北京。  相似文献   

4.
当重新接触和释读“金氏文本” ,从金氏释义《水浒》的历史情境、文化语境与对话语境 ,我们便惊奇地发现金氏腰斩、评点《水浒》的语境处于一种深深的矛盾对立之中 ;后学对金氏文本的批语研究亦存在多种不同语境 ,从而构成《水浒》批评的“循环性”。  相似文献   

5.
“隐逸诗”作为主题学范畴,其所包含的文化史信息或价值底蕴,远非“田园诗”、“山水诗”这对题材学概念所能替代.或曰,作为“隐逸诗”人的道德自律程度,要比一般“田园诗”人暨“山水诗”人来得自觉乃至卓越.“隐逸诗”人所亟需面对的首先不是怎么写“田园”或“山水”,而是对日常人生取何种活法才真正令己安魂.故从历代诗章可辨陶潜如何“弃官而隐”、“隐而欠逸”、“不逸乃隐”;王维则“先官后隐”、“亦官亦隐”、“亦隐亦逸”;而谢灵运只是“误官纵逸”、“逸而非隐”.  相似文献   

6.
华夏各族的“部落中心主义”使“中国”一词倍受青睐,而且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中国人形成了自高自大的心理,轻视乃至忽视周边各族。这种现象在现实的一个体现即是历代王朝选择首都地址是都在寻找“天下之中”。  相似文献   

7.
监察官吏历代皆为御史。御者,侍也,进也;史者,官也。所谓御史,意为侍帝左右司进御之官。考证“御史”,并非设置之始即为监察官。刘师培在《论历代中央官制之变迁》中写道:“御史之职在周代之时亦属微官,惟邦国之治,万民之令,均为御史所掌,复兼摄赞书之职,以书从政之人,与后起居注略同。战国时秦、赵皆有御史,亦属未僚。盖御史训为侍御,犹言侍史,惟居斯职者得以日亲君侧,故至秦,即为尊官,与丞相并,复改称御史大夫。”可见,  相似文献   

8.
《诗·氓》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宋朱熹的《诗集传》已训“复关”为氓所居之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朴庚、冯沅君先生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亦持此说。但我终觉未能释然。 一、诗中女主人公登上垝垣远望,是希望见到自己的恋人再来,不是为了见到恋人所居之地。 二、载笑载言,不会是见到恋人所居之地的表情,而是见到恋人本人的表情。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刊裁的《成都城池变迁史考述》,所述“武担山今仍在北较场西北角”及附图所标武担山位置有误,武担山今在北较场东南角。唐代县署地址和少城北墙位置等亦应重新考订。  相似文献   

10.
黄龙府作为辽金时期的府(州)城,因《宋史·岳飞传》有"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之语得以名扬天下。然而宋人对黄龙府地望并非了解,甚至连北宋著名史家司马光都认为"黄龙府,即慕容氏和龙城也"(《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晋高祖天福十二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329页)。南宋时,王伦、胡皓等南宋出使金朝之使臣则将黄龙府说成金朝之发祥地(第124页)。元明清以降,治东北地方史者更是语焉不详,歧说迭  相似文献   

11.
西晋仍置涪陵郡后,由于涪陵郡本身置废不一和诸家史地志书记述不清,晋宋齐时期涪陵郡废置与属州问题成了后人不太清楚的问题,以至于后来学者认为三峡地区的涪陵郡在西晋后期因被少数民族首领控制而废罢,到南北朝的齐朝时才复置;西晋到齐,涪陵郡都属于梁州。这是不正确的。实际情况是东晋、南宋仍设置涪陵郡,西晋后期到齐朝,涪陵郡均属于益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金史》和相关资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金朝建国后派往金泰州,即今天的白城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任都统婆卢火,在泰州任都统18年间,为移民屯田,发展泰州农牧业,参加建国灭辽战争和修筑界壕边堡,巩固东北路边疆所做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孙鲂生平及结诗社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鲂加入抚州李德诚幕府,于天福二年(937)前官至员外郎。李德诚之子李建勋于后梁乾化间在临川随侍,沈彬后梁中期回乡,李建勋、沈彬、孙鲂三人在后梁乾化四年(914)到后梁贞明六年(920)期间在抚州临川结成“诗社”。  相似文献   

14.
周群 《南都学坛》2011,31(5):6-12
《尹湾汉墓简牍》集簿和东海郡吏员簿在统计东海郡吏员总数时出现了差别,前者显示为2203人,后者显示为2202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两处统计方法的不同;另一方面则在于郡府亭长正处于从"以故事置"向"员"转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华"探源     
通过纳西族象形文字"中"字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甲骨文的"中"字对比研究,可以认为"中"字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以"木矛"一类的东西投中物体之义;"华"为"粟花",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远古居民主要以粟作农业为主有关;"粟花"为华,有大而美、光明之褒义。春秋时诸夏取"华"之美意,形容享有礼乐文明的诸夏人,"华"遂成为族称,与夏同义。"中华"称谓源于中国诸华,与中国同义,最早出现于西晋武帝初期。  相似文献   

16.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4,24(2):58-65
许多研究者认为,金代只有院本。检阅《四库全书》中金代文集、《金文最》、《金文雅》及《全金元词》等文献,可知金代有三种戏剧形态,即金院本(杂剧)、刮鼓戏、乐舞戏。金代杂剧的产生、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与金代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过程正好同步。金代杂剧的兴盛离不开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根据表演对象、场所,金代杂剧可分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即燕京宫廷杂剧、河东杂剧,金代杂剧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期达到了其繁荣时期,这是所谓“国朝杂剧”时期,到了金代末期,随着政局的危亡,杂剧也就衰落了。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中600种院本属于金代,而其余分别属于宋、辽、元。金代杂剧同宋杂剧相比,具有自己的意趣指归:虽然不脱谑浪调笑的风范,但题材范围比“官本杂剧段数”广,历史故事类题材比重加大。刮鼓社来源于北宋的“斗鼓社”,是北宋时代中原地区存在的一种村社小戏,金灭北宋,这种村社小戏就继续存在,并且受到了重阳子王喆的重视。金代歌舞戏与当时的祭祀娱乐神灵的风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是玄学的鼎盛时期,随着宋文帝对“四馆”的设立,玄学一跃而成为了当时的“官学”。玄学助长了当时社会的归隐之风,使诸多文化精英将目光投向了山水田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问世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乃具有明显的“玄言特色”。而采用“三段式结构”进行创作,在诗中“言必称玄”,则是谢灵运山水诗受玄学影响所呈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并不符合山水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8.
连南夫是南宋绍兴名臣,也是近千年中华连姓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是连战的先祖,安州应山即今湖北广水人,故为湖北先贤。现鄂、皖、闽、晋方志学界与姓氏研究者不少人在研究连南夫,有所成绩,但也不乏望文生义、似是而非者,有关连南夫知庆源府事的解读,即属此类。  相似文献   

19.
庐江何氏本为魏晋之际兴起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成为门阀社会"高胄"、"荫华"的显赫门第,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兴盛局面。究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关键在于其家族之婚姻与仕宦。就其婚姻而言,自东晋至宋、齐,何氏家族相继与诸皇族联姻,成为士族社会中的外戚世家。这使得何氏家族长期获得皇权的护佑。此外,作为高门士族代表,何氏家族虽不乏风雅名士,但各时期其家族都有致力事功的政治人物,如东晋之何充、刘宋之何尚之、萧梁之何敬容等,从而确立起其家族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