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歧视是一个长久且较难克服的社会现象和法律难题,对歧视进行有效法律规制的前提是明确歧视的法律判断标准,应综合采用"规范性判断""理论性判断""相对性判断""排除性判断"这四个系统的法律判断标准。首先,按照立法文本进行"规范性判断";其次,当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则根据歧视的表现形式划分歧视类型来进行"理论性判断",包括直接歧视、间接歧视、骚扰、报复性歧视、拒绝提供合理便利的歧视等的不同判断标准;再次,歧视具有相对性,不仅弱势群体会遭受歧视,其相对方的强势群体亦会遭受歧视,因此,需要站在歧视相对方角度上进行"相对性判断",即,如果一种社会制度对弱势群体实施了过度保护,或基于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对相对方的强势群体分配了非对称、不公平的义务,那么可能会对相对方造成逆向歧视或侧向歧视;最后,还要从不构成歧视的角度出发,运用"排除性判断"将具有正当抗辩理由的情形排除掉。  相似文献   

2.
在余秀华出现之前,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普遍隐匿着一股对当下诗坛的怨气和一个或显或隐的"对抗"意识.不满和对抗让新诗把重点放在服务外围世界,从而偏离诗歌本质,使新诗整体上与纯诗的目标相去甚远.余秀华的诗歌发生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她的诗歌传达内心的悸动和眩晕.她生活在现世中国的最底层,赋予了她诗歌创作超功利的客观条件.其诗歌中与农村日常意象的邂逅完全是超功利的,不同于知识分子的寻找客观对应物.这些日常点滴引起了诗人对生命的诗意体悟,她就用诗记录下来,在不动声色的记录中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超功利日常生活写作和用诗来传达内心的悸动、眩晕两方面来看,余秀华的诗歌倒是无限地靠近了纯诗的写作.余秀华的走红,是中国新诗建设在百年之际成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说余秀华是“农民诗人”,并不完全贴切,准确地说她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写诗写得很不错的农村诗人;她最让人关注的是情诗,譬如,她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人们可能觉得“生猛”了些,但这对于余秀华来说是出于她的切身体验,诗是真实感人的,它没有装腔作势,它直率,甚至可以说天真,余秀华的真爱包括情爱和性爱,她想象中的爱以及写出来的情诗非常真实动人;余秀华是有写诗“天分”的,大家应该对余秀华多些包容。  相似文献   

4.
身体是理解余秀华创作的重要密钥。先天的残疾使余秀华之于身体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与感知,强烈的身体意识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之中,承载着作家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权力规训下的身体痛感体验、女性视角下的独特身体体验、情欲炙烤下的身体书写、自然体悟中的生命启示是解读余秀华身体诗学的四重空间。独特的个体身体感知成为余秀华创作的源泉和中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其又使诗人困守于有限的个体身体体验内,限制了诗人创作对灵魂与世界的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残疾深入骨髓地影响了余秀华的爱情和人生,她的情感和欲望被长期忽视,诗歌成为情绪的唯一出口。残疾给她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生活层面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通过考察其诗歌中对爱和欲的反复书写可以重构出一个渐进的心理逻辑:自卑、压抑、崩溃、爆发、沉潜与提升,一个类似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为残疾,她受尽歧视和羞辱,得不到爱情,欲望无法纾解,久而久之,外在的打击逐渐转化为自卑、压抑和强烈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审判。这种负面情绪的累积必然导致崩溃和爆发,于是在诗歌中表现为对"放纵"的书写,这是寻求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否则人就会像导管一样淤塞、破裂。余秀华的爱、欲书写没有就此止步,《给你》表现了宣泄之后的提升,该诗将爱情从关系性提升到本质性,从而彻底解决对外部的依赖,个人存在的主体性和意义得到充分阐扬。这个过程提升了她对爱情的理解及其人生境界。余秀华对爱、欲的书写是一场与残疾斗争的苦旅,也是彰显主体性和激发生命意义的"天路历程",展现了她与命运修好的炼狱般心路历程。余秀华的创作不仅具有个人救赎的功用,还为类似处境中的人提供了示范性启发,也丰富了中国新文学关于爱情的想象和表达,因而是一个特殊的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余秀华在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迅速爆红,在社会上以及诗歌界产生了一股“余秀华热”。时隔一年后,这种热度渐渐沉淀,批评界也开始思考余秀华的诗歌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起文学界如此“热度”的阐释,余秀华是否担得起“语言天才”“天才诗人”“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等称誉。结合罗曼·雅各布森的“主导”理论以及罗兰·巴尔特的“刺点”(赵毅衡翻译)两个符号学概念来细读余秀华本人最喜爱的一首诗歌:《我爱你》。从中可以管窥她在诗歌的温暖和向往之中带来的刺痛感,而这种刺痛正是犀利的语言以及经由此直接穿透到生命内部所感知到的诗歌独特美学张力所主导的。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歧视及其治理——一个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歧视的核心内涵是不公平和不平等.态度、行为、制度是其三个纬度.社会歧视是一个由偏见到制度性歧视(个人偏见→社会偏见→行为性歧视→制度性歧视)的连续发展谱系,我们称之为社会歧视链.社会歧视链这一概念为我们认识社会歧视的性质和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一方面,它表明社会歧视是有一个内在演进脉络的,而且这种演进并非单向的,由于"自我实现预言"等机制的影响,该链条的不同环节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相互强化、甚至恶性循环等情况.另一方面,社会歧视链的各个环节并非是完全衔接的.比方说并非有社会偏见就一定会发生行为性歧视、也并非有歧视行为就一定会演化为制度性歧视,同样,行为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偏见、制度性歧视并非都是因为行为性歧视.基于社会歧视发生的复杂机制的认识,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包括"综合治理--逆向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加强群体沟通、反歧视宣传、弱势群体自立自强、壮大反歧视的力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对网友个人发言和跟帖等虚拟资料、现实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编码的基础上,可归纳出河南人受地域歧视困扰时所采取的六种维护自尊的补救性行动策略。(1)"叛徒":掩饰自己的群体身份;(2)"爱国主义者":时刻注意维护群体形象,并把公开自己的群体身份、反击外界歧视看成维护群体声誉的一种英雄举动;(3)"自我表扬者":用群体的优点来掩盖外界污蔑的"缺点";(4)"自我反省者":直面歧视,自我反省,以求改进;(5)"内讧者":将群体受歧视的原因推到群体内部更加弱势的一些亚群体身上;(6)"国际主义者":通过强调歧视者与被歧视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来拉近二者的距离,以弱化社会歧视。显然,"自我反省者"和"国际主义者"策略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再次提出"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罗和安批评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院校歧视,在当前突出地表现为对非"211"、"985"工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院校歧视,这可谓是"中国所特有的"。2013年4月16日,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蜀汉实行的民族政策最为成功,成效最为显著。在争夺荆州的战争中,各少数民族尤其是武陵蛮夷部落,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倾向,为蜀汉集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蜀汉之所以能够赢得各少数民族的鼎力支持,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改变了过去单纯杀戮的民族压迫政策,执行了以"和""抚"为基本原则的民族策略;而且消除歧视行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众的人格和文化习俗,采取了汉夷两级官吏共同管理地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