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必须坚持正义的理性诉求。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政府而言.要提升公共政策的正义性,就必须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基础,提高公共政策的技术含量,强化公共政策制定及执行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序 《现代妇女》2014,(4):218-218,222
社会性别问题具有隐蔽性和爆发性的特征,常常和其它显性社会问题伴随产生,影响社会协调发展。建国以后我国妇女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社会性别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历来重视通过公共政策维护、保证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是只有正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和深层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利用一定的工具、手段,才能制定恰当、合理的公共政策,把公共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为完成政策目标及解决社会现存问题的直接手段,在政策完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公共政策执行历程中,政策执行偏差却难以避免,这极大的制约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应怎样控制并削减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出现,是现下的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分析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亦是本文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管理公共政策是城市政府为指导城市各要素的有效配置,妥善地处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社会大众利益出发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它是城市管理的强有力手段之一,也是城市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项特权。生态环境公共政策是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的定位是否正确,政策措施是否得当,不仅影响到整个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实施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政策,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健康发展,最终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三者保持高度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关,是指为确保公共政策有效执行所需要的公共政策及其主体(广义的政府及相关的社会团体、个人等)在公共政策所面对的公众中的美好形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彼此之间合作共生的关系所开展的活动。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公众对作为主要政策主体的政府,以及政策自身的接纳与认可程度,进而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积极地开展公共政策主体与其所面对公众之间的公关活动。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对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公共政策体系合法性基础;有利于促进公众监督及保证政策的公共价值。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存在以下困境:主体性困境、渠道性困境、信息性困境、组织性困境等等。对此,应提高公民自身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畅通及完善参与渠道,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等等。  相似文献   

7.
《城市》1998,(4)
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处理涉及广大社会公众的事务,经过各界人士参与商讨而确定的方针、措施等等。因为公共政策关系着公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安定,自然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力求完善。张世贤先生和陈恒钧先生的新著《公共政策:政府与市场的观点》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麦兜族是对当前我国特大城市中平凡的"80后"奋斗群体的特殊称谓,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这一群体在充分折射社会希望的同时,也引发城市公共政策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本文在分析和评价这一群体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公共政策经验,提出了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城市公共政策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是实现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有效和重要的手段,而在整个的政策制定和运作过程中存在其本属的特点,本文将重点论述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存在某些的不合理或者不公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扩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利益分化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团体为了自身利益,会采取多种途径来影响公共政策。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团体发展规模不大,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社会团体对我国公共政策许多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改善不良影响,要拓宽、顺畅其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发展规模均衡程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高梦梦  汤放华  吴平 《城市》2015,(8):42-45
西方城市规划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了转型历程,从物质空间设计的工程技术转变为一项社会管理的公共政策,当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公共政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都处在巨大的转型之中,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变得极为迫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对公共利益进行保障,并从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重新构建规划师职责体系等方面促进城市规划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10,(15):26-27
2009年5月18日,上海首家由区校合作推动成立的专业社工机构——上海杨浦区复馨社工师事务所成立。该事务所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与杨浦区民政局根据双方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成立,由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担任主要管理人员,依托专业特长承接政府社会服务购买,吸纳大学生就业,并通过社会项目开发和推广,协助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社会工作在基层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智库是一种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开展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研究和咨询的社会组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从组织理念、研究方法、社区实践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美国公民社会研究智库——公共议题(Public Agenda)及其在推动美国社区参与实践和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共选择理论站在经济人假设的角度,把政策过程看做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由于政府失败需要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实现还政于民。然而,当前我国公民公众参与机制短缺、发展滞后,公民参与意识薄弱,热情不高。网络公民参与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政民合作方式,它具有很多其他参与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和引导,促使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以“驴友案”为例引出法律方法与价值定位问题,从法律方法论的概念、要素和功能出发,探讨司法应如何确定选择法律方法时的价值定位以及其局限,并对法律方法选择价值定位的利弊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法律方法与价值定位的探讨与检视,表明法律决不只是纯粹的逻辑和技术问题,而要考虑社会结构、价值规范以及公共政策等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目前实行的许多公共政策对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包括性别平等的进步,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也不乏有些公共政策设计忽视了性别平等的客观公正,对妇女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祎娴  王仲谷 《城市》2008,(8):44-47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化发展和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拓展.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观点已逐渐成为研究界的共识。然而,目前城市规划范畴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多偏重于对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的探讨及与城市规划理论的结合.缺乏对具体政策问题的研究。始于2004年7月的上海郊区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以居住点集聚、房屋置换和土地流转为手段.达到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周国梁 《城市观察》2014,(3):134-140
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政策,研究其价值取向,既是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分析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着重探讨了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的公共价值取向、民主参与取向、人本取向和空间正义取向。  相似文献   

19.
政府应该学会利用社会资本来提高自己的政策绩效,不应仅仅把经济政策或国家制度方案看成是公共政策考虑的主要方面,而应关注底层社会公共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集中体现。在政策制定、执行和检验过程中,应引入科学决策机制、公开讨论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纠错机制等。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