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对新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进行因素分析。主要结论:一是新疆总体的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整体贡献度偏低。二是近10年来,全国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下降趋势有所减缓的同时,新疆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演进效应达到峰值。三是2000年后,资本增长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明显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则高达54.48%。四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过程中,新疆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将逐步让位于净技术进步效应。基于此,文章认为应从增量调整的角度来提升产业结构演进效应对新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作用,不断加大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管理改善等广义的技术进步作用,使新疆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因素贡献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包括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本研究构建了生产函数模型,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生产要素投入依赖较重,全要素生产率依赖较轻,走的是一条相对粗放型的增长道路。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引领中部崛起新跨越:把中部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主导;提高市场化程度,为中部地区经济内生增长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始于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劳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变,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一方面.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生产结构的高变换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是一个部门化的过程,产业部门间技术变化的差异、生产率上升的差异和制度创新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了经济增长在部门间的差异和经济总量的增长特征。《产业经济学》一书从两个方面研究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一是从经济增长拉动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产业结构变化的状态和特征;二是从产业结构变迁推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动条件(见该书第82页)。  相似文献   

5.
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内陆双向开放对中部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2002-2019年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带有伴随变量的有限混合模型对其经济增长路径存在的异质性进行分析,测算相应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贡献度,可以发现:整体来看,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资本的贡献度最高,投资仍然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但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增长异质性的关键,研究期内,约有2/3城市增长路径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快的模式转换,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和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中部地区经济对物质资本的依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是政府支出和金融深化存在显著的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北京市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源泉和增长质量等问题。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增长大致经历四个周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还分析了储蓄—投入转化、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支出和制度变化等因素的"典型事实"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吕宏芬  刘斯敖 《浙江社会科学》2012,(3):22-30,155,156
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市区和17个制造行业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相对专业化与相对多样化集聚度进行了计算及变迁分析,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分析了产业集聚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呈现多样化与专业化集聚均衡发展的特征,而中西部地区则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呈现产业结构单一化与非均衡化;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相对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提高经济组织制度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产业经济理论和灰色关联及部门因素分析方法,对重庆市1997年到2005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出重庆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相关度最高,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最大。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趋势更接近于第二产业的增长趋势。提出一产靠“质”,二产创新,三产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1):144-150
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文章以山东省为例,选取青岛、滨州、菏泽三个地区,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要素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不同,驱动其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创造性破坏理论框架,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效果及劳动力市场传导机制,并结合2012—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工业机器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效促进了我国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其中在劳动力稀缺且资本要素较丰裕的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更为凸显。机制检验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人工智能通过提升劳动力生产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使地区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转型;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促使劳动生产率提升及劳动力向生活性服务业转移,但并未实现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同步提升;在东北地区,人工智能改善地区劳动生产率,但就业产业结构效应不显著,且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引发工资水平下降问题,抑制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由此,各地区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实现不同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分工与深度协作,共同打造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增长方式是一种集约型增长。当前福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过程中,关键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政策是“稳增长、调结构”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当前中国亟须解决的重大议题。通过引入一个多部门、自下而上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从产业网络视角对经济增速进行结构性分解,进而分析了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元的财政资源的再配置方案,最高可以带来0.1269元的GDP总量的提升,其中约有10%的贡献来自于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财政资源有针对性地配置在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间,能带来更优的结果。研究结论意味着财政支出政策的合理实施,能平衡“稳增长、调结构”目标,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这为财政政策在产业结构中的实施提供了新启发。  相似文献   

13.
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产生的原因、东西部GDP的增长态势和产业部门对其增长的贡献.并运用份额--偏离分析法计算了各地区90年代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提出西部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区域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和高等教育经济增长贡献也存在差异。按照我国传统东、中、西的经济区域划分,利用2001—2010年面板数据,通过改进CD生产函数模型,考察各省市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弹性较低,但高等教育经济贡献率较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较高,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中部地区居中。因此,东部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部应通过改善就业环境留住人才,而西部应强化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5.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而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最重要的因素.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主要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对区域经济进行不断调整、演化的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越强表明此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动力较足.文章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经济结构转换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客观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技术与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的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之一。关于技术进步的主要理论和内容既包括马克思的技术发展理论也包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曼斯菲尔德的技术创新的扩散理论等。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有必要明确单个企业或部门的技术进步是怎样传导至整个经济中去的 ,以及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机理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贡献如何量度、测定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3,(9):43-47
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忽视环境污染要素,不能准确衡量地区农业发展的差异。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我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下降,因此,忽视环境污染因素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方式对我国的农业增长存在生产率高估。各地区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绝对收敛和随机收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不会无条件的自动消失。然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性,这意味着通过适当的政策性措施,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可以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Baker等开发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从资源错配视角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造成的损失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长期增长。理论机制检验发现:无论是从行业视角还是从地区视角,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均显著加剧了资源错配;但从技术进步来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这表明资源错配效应主导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拓展性检验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在非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以及产业集中度较高企业生产率损失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世界100个主要城市2003年的数据,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新古典增长核算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可以解释城市产出增长的79.8%,是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产权和司法制度是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对城市全要素生产力也有显著影响,制度和技术进步可以解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近70%,是城市经济增长的源泉。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揭示,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集中体现在城市交易成本的不断降低上,而良好的制度有利于降低城市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本文实证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要实现我国城市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作为有效制度的供给者的城市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自身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我国对劳动、资本收入及消费支出征税的有效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 ,发现我国对资本征税降低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但不影响劳动供给 ,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效应 ;对劳动征税降低了投资率 ,刺激了劳动供给 ,对技术进步没有影响 ,总效应是降低经济增长 ;对消费支出征税 ,提高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不影响劳动供给 ,最终效应是不妨碍或弱促进经济增长 ,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