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任何社会里,都有许多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在某一社会里,这许多经济规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发生作用,就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不能例外。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主要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下称有计划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等等。这些经济规律在互相联系中发生作用,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弄清这些经济规律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指导四个现代化,具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用计划指导整个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计划经济,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能认识和利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我们知道,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着复杂的分工,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为了使社会生产能够不断地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根据整个社会的需要,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使国民经济各个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实践的过程。人类文明发展有其基本规律,这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伴发展。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时,必须既要研究精神文明内部诸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又要研究精神文明内部诸因素与外部诸因素相互影响的规律。1982年,我们写了一篇题为《试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几个规律性问题》,主要是从精神文明内部诸因素之间形成的几组关系,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规律性问  相似文献   

4.
<正>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特别是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这个《建议》,从理论上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在理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性质问题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通过剥夺剥夺者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此改变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形式,结束了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进入一个有计划发展的新时期。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必将是有计划地发展社会生产的预见,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①“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②。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是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的一项根本方针。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理论性总结。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实践经验反复告诉我们,有计划商品经  相似文献   

7.
过去理论界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视为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又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这一规律。本文则重点阐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它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但确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 国民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曲折。要使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秩序,形成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处理好下列四大关系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正>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党的十二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全面概括和总结。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但是,要准确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应该弄清什么是能够决定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加强社会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人们在概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时,都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作为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把计划经济看成是这一特有规律的实现形式,并以此来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相对比,作为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记。而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表明,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就迫使我们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这一传统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社会,预测是经济计划和管理体制的一个部分。在这个体制中,预测有它的特殊作用,因为它既是一种认识工具,也是对被认识的各种形态的客观进程的预言。预测根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来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也是预测的依据。预测的理论与实践随着计划与经济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常用的有国民经济及其  相似文献   

13.
一、有计划按比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制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建立,使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可以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指导,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这就使按比例发展规律取得了有计划发展的形态、获得了同自己本性相适应的实现形式,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完好形态出现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界多数同志认为,我们现在实行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体现了党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认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既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因此不仅消费资料是商品,大部生产资料也是商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框框必须打破。近几年来,这一理论上的进展推动了经济事业的发展。但是,如何认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针的客观依据,如何认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与价值规律的关系,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已经作出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是偶然的,这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马恩原来曾经设想,生产资料是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商品和货币将会自行消亡,社会总劳动将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分配于各个部门,产品也是有计划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日益提高,全党、全国更加重视教育工作,拟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着手增加教育经费,力争在八十年代使我国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是,如何拟定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如何使用教育经费,以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建立起一个中国式的,能够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确有很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其中社会结构与学校教育结构的关系问题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强调了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强智力开发。”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确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上的深化和飞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是推动国民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设四化,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必须对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再认识,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看作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价值维度、方法论原则和制度设计3个层面加以把握。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3个维度的深入系统研究,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当无产阶级在俄国夺取了政权,并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以后,列宁就把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提到了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俄国人民的面前。并向苏维埃俄国人民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俄罗斯从一个贫弱的国家变成真正富强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目标,列宁制定了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和计划,并告诫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家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既要防止“拿政治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李富春副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和鄧子恢副总理提出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计划的报告」,以及这两个报告所展示的远景,给全国人民带来无限的欢欣和鼓舞!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我们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发挥现有人力物力,发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发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把我们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计划啊!我国的黄河是「古今中外著名的一条灾害性的河流」,几千年来被这条浑浊的河流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