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奇清 《社区》2013,(26):29-29
曾见到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相似文献   

2.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3.
谢冰心老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藏书甚丰,字画条幅无数。一些悬挂的书联,从小就给冰心心灵和艺术上以熏陶。晚年她连续写了几篇短文,谈论对其中一些对联的体会。在福州老家她祖父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弗有为。冰心记得她的祖父曾这样向她解释这副对联:“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朴素一点,也应当‘知足’;而在对追求知识学问和修心养性上,就应当勇往直前去做;而对于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这些话对冰心影响很大,她说:“我喜爱这两句有骨气的话,以后有人请我题字的时候,我就常常写下这副对子。”冰…  相似文献   

4.
孟姜女庙堂大门两侧,有一副难倒了无数游客的对联,有人想了几天,仍如坠五里雾中;有人试图在对联中加上标点或试断读其句,也解读不了,只好望联“兴叹“。这副对联上下联全文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有道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有些游客终于解读了这副对联。他们利用“一字双音“、“同音假借“,就能流畅  相似文献   

5.
挹芳摘萃     
《源流》2007,(3)
一副充满人生哲理的对联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在他无锡的私家花园梅园内有着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6.
同音妙联     
《老友》2003,(1)
有一副极妙同音对联,联曰: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这副对联不仅有着同音(谐音)之趣,而且  相似文献   

7.
<正>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形式.优美的对联往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真理的光泽,发人深思,引人向上.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和诗人,而他在撰写对联方面的高深造诣却较少为人论及.他一生以革命大业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下了不少的对联.就笔者目前所见,毛泽东在漫长的岁月中写有36副对联.其中自勉应对题联8副,挽联16副,惠赠联3副,综合类9副.毛泽东的这些联语,大多是在戎马倥偬中写成的,其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在艺术上也很有独到之处.下面,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试作浅析,不妥之处,诚望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结果。总是让人陶醉,但其过程却总是那么的“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挑灯夜读。作为老师,也只好以这副对联来勉励学生.无止境地让学生“苦”下去,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糊里糊涂地记下来,费时费力地写下来,最后生搬硬套地“作”出文来。没个性.没真情,没实感,更谈不上什么创造。与外国的学生相比,“作”文的严重弊端暴露无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应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网络化.已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10.
徐文君  蔡轶 《金陵瞭望》2007,(12):46-47
“重责慎权淡利,勤政廉洁为民。”这是长年摆放在浦口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心会议室的一副对联。这副由该局局长李明生书写的对联用意是不言而喻。那么,作为南京三大医药产业基地之一,浦口区在食品药品监管中交出了—份什么样的答卷呢?  相似文献   

11.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半称心"这个"半"字上。李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岗位上退休。一直公务缠身的他自认为会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没过几个月,原来经常高朋满座的家,变得安静下来,空闲时间是多了,可价值感却少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  相似文献   

12.
明朝时,江南有一个书画家叫祝枝山,他和唐伯虎、文徵明、周文宾被人们称为“江南四才子”。祝枝山虽出生于富户豪门,但却嫉恶如仇,常常替老百姓说话。有一年除夕,一个姓钱的财主请祝枝山给写对联。祝枝山想,这个财主平日搜刮乡里,欺压百姓,今日找上门来,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他吩咐书童在钱财主家的大门和二门上贴好红纸,提笔在上面写了两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祝枝山写的对联表达的意思是:(居住这里的人——钱财主一家人)明天是春节好不晦气(晦气、倒霉),全年倒运(运气不好)很少有余财(钱)…  相似文献   

13.
阙翰香 《老友》2013,(7):56-56,70
下面是一副数字对联,同时它又是一则关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谜语。请读者在欣赏对联的同时,猜猜这是一件什么物品?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相似文献   

14.
妙联妙解     
杨永建 《山西老年》2012,(12):42-42
相传有一年春节,清朝的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悄悄地出宫微服私访。当他路过一个村镇时,见一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乾隆上前一看,不禁勃然大怒,对随从说:"传这家主人出来,问他为何敢如此放肆。"原来,这户人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平仄。但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联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例如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郭沫若就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7.
张日光 《源流》2012,(1):74-75
对联,又称"楹联",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在粤东山区平远县的名胜古迹中,妙联不少,现辑录其中两副,供爱好对联的人们研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对联翻译点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红楼梦》中几副对联的英译文进行了点评。对联的语言形式工整 ,内容丰富 ,含义深刻 ,美学价值高。文章从语序和美学效果两个方面对不同的英译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康信忠 《老友》2013,(6):1-1
贴对联,往往是逢喜事、遇节日所为,对联内容多半是吉庆的话语,赞美的诗句。而在我的一位老战友家中,厅堂上方却赫然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曰"准备明天死",下联为"争取活  相似文献   

20.
泽川 《山西老年》2014,(5):42-42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尚未称帝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戏班子的练艺场门前,见两扇大门上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这对联只有两个字,上联写了个“行”字,下联写了个“盛”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