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上海有家小茶馆,每当客人一跨进门,茶馆女主人总是笑容可掬地迎上去,随即递上一杯刚沏好的茶和一碟瓜子。客人往往表示不要瓜子,但女主人总说:“放着好”,“放着好”,就离开了。客人品尝着香茶,时间一长就不由自主地吃起瓜子来了。但一旦意识到怎么吃瓜子了?往往会把吃动过的地方铺铺平,如果难以掩饰时,就干脆吃光。这时,女主人马上走过来又递上一碟瓜子,客人又连连摇手,女主人仍笑眯眯地说:“放着好”……等客人要离开时,女主人将空碟子数一数结帐。用这个方法很灵验,小小茶馆开张不到两年竟成了万  相似文献   

2.
<正> 尽管话剧源于欧洲,本世纪初才移植中国。尽管老舍多次声明“对于话剧的一切,我都外行”。但他的剧作却备受观众青睐,几乎每部都在舞台上引起轰动效应,特别是《茶馆》更是激发了戏剧艺术家和海内外观众的持久不衰的热情,在国内被称为“黄钟绝响”,在世界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从而“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为中国话剧史翻开了辉煌的一页。当然,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勿庸置疑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男人是不回家的动物,虽不都是左手太太右手“外婆”,但却有很多人徘徊在洒吧茶馆之间,在暧昧的氛围里缓解工作和情感的压力如果,一个男人喜欢24小时都赖在家里,绝对是稀有动物,但却是幸福的现在,随我来窥探一下老扬.这个稀有的幸福的男人,如何把家变成属于他的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4.
爱笑的乞丐     
《东西南北》2010,(12):2-2
我回老家,总喜欢到罗汉寺里的茶馆坐坐。这天,还没等到茶中的干茉莉花在盖碗茶杯里被沸腾的开水怂恿,重新绽放美丽的第二春时,一个笑呵呵的人影,站在我的面前。  相似文献   

5.
谈江南集镇茶馆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笔下的《茶馆》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江南水乡的老年农民都有到茶馆喝茶、休息的传统习掼,茶馆是群众聚集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场所,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我们在进行江苏小城镇研究和参加农村集镇文化中心调查的过程中,对苏州市几个集镇的茶馆作了一些了解。平望镇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界,是苏州市吴江县的交通枢纽。解放前,镇上有烟馆、赌场、妓院三十多处,并先后有大乐园、莺湖楼、文乐园、先得月、月春楼、瑞隆、芳园、长乐、东园、新平安等18家茶馆。各种行业如绸  相似文献   

6.
李莎 《青岛画报》2007,(5):20-21
撒纸钱(出自<茶馆>) 1958年焦菊隐导演的话剧<茶馆>,创造了话剧表演史上的诸多经典段落,尤以结尾处的三位老人撒纸钱、又唱又跳的一幕挽歌更具撼人心魄之效,舞台上象征着转机的阳光斜照下来,王掌柜转身进里间上吊自尽,让观众永难忘怀.  相似文献   

7.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日“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采访上帝     
苇子 《东西南北》2009,(6):23-23
我在梦中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道:“你想采访我吗?” 我说:“我很想采访你,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 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 “你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弹丸大小、穷困闭塞的小县,我和几个以文墨为业的朋友,被人们称为“笔杆子”。对于这种评价,我不敢贸然承受又不能枉自菲薄。因为我毕竟笔耕一、二十年,也有幸使自己的论文登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各级理论刊物的大雅之堂。无论人们对我褒奖还是贬谪,我一概置之脑后,处之泰然。然而,在“知识爆炸”和“知识贬值”的矛盾中,在“论文热”和“读书无用”的困扰中,我也忽而被推上峰尖,忽而被抛入低谷,忽而其“热”无比,忽而“冷”得可怜。“冷”,是因为有人看  相似文献   

10.
车轮之歌     
嘀嘀,车轮一转,开始了我一天的工作。每当我驾驶着“嘎斯”、“解放”、“东风”、“标致”、“桑塔纳”……,都能聆听到飞奔的节奏、流动的音乐。车轮,她是时代的年轮,生命的计步器,她记载着我生活的轨迹,前进的足迹;她载着我奔驰  相似文献   

11.
观念不更新的话,受累的不只是排队的人。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出了个新口号:“排队”。“排队我文明,礼让我快乐”;“自觉排队,从我做起”……并且,还设立了个“排队日”,每个月过一次“日”。  相似文献   

12.
妒忌心理,似乎是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谓“东方式的妒忌”是相对于“西方式的妒忌”而言的。“西方式的妒忌”的主要特征是“你好,我比你还要好”,而“东方式的妒忌”呢,就不同了。“东方式的妒忌”主要表现为:向下拉平、不许齐平型,其特点表现为“我行,可不能让你和我一样行”。不准超越型,其特点是“我行,可不能让你比我更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学”的回顾和未来文学的展望,是难做的题目。“回顾”应该多少看出点儿门道来,“展望”应该经得起未来事实的考评。“理智”不要我写这种文章,因为对“新时期文学”说不上有研究,说话很可能不着边际,更怕被将来的实际打嘴巴。然而,有一种什么情绪使我提起笔来。这情绪的背后似乎也含一点儿“理智”,就是认为大家关于这题目的讨论,也许成为“文学”这个系统“自动控制”的一种因素,我说的即使错了,即使将来因此脸红,现在也可以使行家们在批评我的错误时思考一些问题,可以使将来的文艺思想家知道八十年代后期曾有我的这种胡涂观念,而引为教训。第一,我认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仍然与政治有很密切的关系,近十年来,仍然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历史。如果没有结束所谓“文革”,就产生不出“伤痕文学”,“伤痕”只能在身上和心里,不会有人(或极少有人)把它变成文学。“反思文学”呢,也是随着对所谓“文革”政治总结、随着政治上对“十七年”的反思而出现的。“开放”政策的酝酿、确定和实行,更是文学“开放”,广泛容纳世界文学新艺,发生“中国的现代主义文  相似文献   

14.
有趣的汉字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相似文献   

15.
一 知识经济的哲学普列汉诺夫讲 ,学者之成为学者 ,那就是能旁征博引 ,思想丰富具体。我想加上一条 :学者之成为学者 ,还要善于咬文嚼字 ,概念准确。因此我就认为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经济”的概念。当然我讲的是一家之言。什么是知识 ?英文是knowledge ,know就是知道。汉文是“知识” ,由“知”和“识”两个单字构成。“知”就是“知道” ,“识”就是对“知”道的东西“识”别。“识”也是“知” ,是“知”道得更明晰、更准确、更具体。在物质和精神这一对矛盾中 ,知识属于精神的范畴。这里有个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有副流传很广的对联,叫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那些“不行也行”的干部,我确实见过不少。对于“行也不行”的干部,我却见得不多。带着这个问号,我对“行也不行”的现象作了一番窥探,终于发现了一些使优秀人才“行也不行”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人有时候真滑稽”,她微笑着说。“说实在,我的丈夫是一个十足的奥赛罗。有时我真后悔嫁给了他。”“什么意思?”我迷惑不解地望着她。“哦,你还不知道那桩事吧?三个星期之前,我和我丈夫一起穿越广场往家走着。正当我们路过一盏街灯时,一个脸色苍白,头发乌黑的男人站在一边朝我瞟了  相似文献   

19.
受英语或其他印欧语的影响,一些外国留学生往往把“在十处所”放在动词后,造出下面的句子: 我和我的朋友经常玩儿在米兰。 他睡觉在床上。而且还“据理力争”:既然“我经常在米兰住”和“我经常住在米兰”都可以,为什么“经常玩在米兰”就不行呢?英语的Sleep和德语的schlafen翻译成汉语的“睡”和“睡觉’都可以,既然“他睡在床上”可以,为什么“他睡觉在床上”就不行?对这些问题,简单的一句“这是汉语的习惯用法”是不足以服人的。那么,“在十处所”用在动词前还是动词后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很显然,“在十处所”的位置与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20.
笑话     
打电话 年轻女子正在给她男朋友打电话。 “喂,现在我很害怕,电话亭外面有七八个人总盯着我。” “为什么?” “不知道。” “多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