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认真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四对转移措施之间的辩证结合,对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运作意义重大.这四对结合是:跨行业、跨城乡的转移模式与农业内部转移模式辩证结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辩证结合;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辩证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内转移与国际输出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利弊,提出应将异地转移作为长期的社会改造工程;在短期内,一方面,应对就地转移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挖掘并发挥大中城市的潜力,加快改革,以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3.
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农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占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已达17,87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运用国外有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等途径来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多样性,本文据此把我国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7.
依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Gustav Ranis)和费景汉(John C.H.Fei)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阶段理论,从2004年以来剩余劳动力转移递减、城镇化进程趋缓、粮食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加以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在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他们各自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应对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特点,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9.
顺利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我们工作的最紧迫任务 ,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实现成功转移的途径是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促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自由转让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发达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教训 ,阐述了建国 5 0多年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分析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劳动力素质与转移不适应、缺乏统一市场引导、城镇及三产吸纳能力减弱以及城镇化战略有地域局限等困难和问题。经分析认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技能教育以及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2.
由于和田绿洲面积有限,在农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缩小,富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转移富余劳动力成为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部分,政府部门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者素质不高、缺少劳动技能等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劳动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脱贫致富,并在务工过程中学到了劳动技能。奎雅乡阿其克乌依村就是和田维吾尔族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典范,该村农民在外出务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农民市民化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分配关系不合理、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利益诉求表达不畅等现实困境,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逆向流动。认为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增加制度有效供给,助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经济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而,有必要在会计领域中对人力资源的会计属性、计量原则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模式、账户设置及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依据人口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对1985—2009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对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来证实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并简述其后果,以期这一现象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不仅要看到生产劳动的一般性 ,还要看到生产劳动借以进行的特殊社会的、历史产生的经济制度。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必须深入研究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联系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阐述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原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生产过程;劳动力商品化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前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从而人口的相对过剩,这不仅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规律,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劳动力过剩客观上自发地调节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现实指导意义,它是认识我国目前形势下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的流向城市,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着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一系列当代劳动力主体缺失问题,年轻高素质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导致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带来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促进了现代农业要素市场的发育。从山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呈现出低存量性、低组织性、低地位性、低收入性以及高风险性、高成本性等特征,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政策和制度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源。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的山西,政府应该从体制与制度方面着手,如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用地指标和户籍制度的联动再配置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畅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