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于5月8日至10日召开了我省首届现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现将此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于下。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五四”运动为起点而拉开帷幕的。新文学运动是中西方文化激烈撞击下的产物,由于鸦片战争后特定的中国社会环境,决定了“五四”文学传统的多元内涵和  相似文献   

2.
复旦大学中文系最近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新时期文学讨论会”。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如何估价十年文学创作的成绩。与会者都高度评价了新时期文学的成就,不少同志认为新时期文学的成就超过了“五四”以来各个时期,是继“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我国文学最大的一次变革。其主要表现町归纳为:文学创作向着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幅射式的态势跃动;文学批评向着广阔的理论思维空间拓展;文学观念正处于新的变革之中。第二、如何看待1985年的文学。一种意见认为,1985年文学开始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将会载入文学史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1985年文学缺少“拳头产品”,标新立异有余,深化凝重不足。文学界人士普遍认为应给予1985年文学以全面切实的估价。从现有层次向更纵深处开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于1988年10月在无锡召开。会议讨论了近几年我国文学发展的态势和世界华文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前者是这次年会讨论的热点。有同志认为,当前的文坛现状是“疲软”,它在人们心中造成的是“痛苦”。认为,新时期文学从70年代80年代之交的辉煌起点,经过80年代中期的繁荣,已在近两年滑下了低谷,挣扎在痛苦的、难以维系的困境中。两相对比,前期的辉煌是因为它在思想上的锐气与真诚,以及相同于“五四”民主科学精神的内在气质。这种难忘的文学现象,不能用“轰动效应”一笔抹煞。文学不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但至少不能回避惨淡的现实。而当前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营垒中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并在实践上取得丰硕成果者。认真考察郑振铎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审视新文学的历史道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郑振铎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他在五四及以后的几年中,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大力鼓吹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学的整理研究。《新文学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开篇就说:“我主张在新文学运动的热潮里,应有整理国故的一种举动”。他参与发起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在《简章》中明确提出“整理中国的旧文学”为其宗旨之一。他还利用自己  相似文献   

5.
刘保昌 《河北学刊》2002,22(5):114-120
本文爬梳了道家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深层意义关联,揭示了“五四”文学的历史多元化状貌,显示了“五四”文化人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借此说明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7.
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张福贵刘中树本文对“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相通论”提出了质疑和反驳。作者认为,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精神联系,但这并不能取消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它们不仅属于两个时代,更属于两种文化。晚明文学和五四文学在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陈海英 《兰州学刊》2006,12(6):66-68
颓废的心理情绪,是“五四”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所决定的一种精神性情绪形态,它较广泛地存在于“五四”文学之中。本文从西方世纪末颓废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审美心理的制约及“五四”特殊历史现实土壤等方面,着重分析了“颓废”在“五四”小说中发生的根源,认为传统文人放浪形骸的没落士大夫情结是“五四”作家接受西方世纪末颓废思潮的传统依据和心理基础,而“五四”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化转型的特殊历史语境,则是“颓废”心理情绪适宜的生长土壤。  相似文献   

9.
<正> 《文艺报》在1983年曾就如何看待五四文学的历史传统问题进行了讨论,谢冕与童庆炳两位同志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我以为这两种意见都有很大的片面性。早在三十年代的左翼革命文学运动中就有不少革命的评论家把五四文学说成是简单的从外国“移植”过来的资产阶级文学,因而要给以全盘否定。到了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才给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楚史研究会1983年年会于1983年10月底在宜昌市举行。到会的有湖北省楚史研究会的部分会员,还有北京、河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地的史学工作者和语言学工作者,共八十余人。大会收到论文六十九篇。楚国经济史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对楚国的农业,到会同志大多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同志认为,泰汉以前,楚地实行的“火耕水耨”,并非原始的刀耕火种,而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水田耕作方  相似文献   

11.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12.
文学     
面临开放,改革,文学艺术应当如何发展?这值得认真思考。一、现代文学与外来影响问题。霁晨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外来影响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述评》(《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1期)集中了多种意见。总的认为,文学不是一个封闭体,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又是一个接受系统。世界各国文化朝着越来越互相接近、互相影响的趋势发展。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受外国影响非常突出而明显,主要表现为:(1)“五四”新文学作家大都受到外域文学的滋养。在  相似文献   

13.
启蒙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态 ,在我国“五四”文学中有显著呈示 ,这与“五四”启蒙文化思潮密切相关。“五四”新文学作家群体的创作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启蒙现实主义的特色 ,而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的鲁迅更是提供了此类创作的典型范式。这一重要文学思潮现象 ,值得认真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四川铸行铁钱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四川省钱币学会于3月8日至11日在我省峨眉山市召开了“四川铁钱研讨会”。会议围绕四川历代铸造、发行和使用铁钱的情况及其政治、经济背景和影响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四川地区铸行铁钱始于何时。 过去史学界公认四川铁钱始于东汉初期公孙述据蜀称帝时“废铜钱,置铁官”。这次会上,董其详同志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应始于西汉。卓王  相似文献   

15.
5月3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五周年,邀请本市近20位专家、学者,举行“五四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五四精神的继承、新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面对全球性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与现代化、秩序与民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在商品化、市场化、世俗化的今天,“五四”精神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研究的意义?有没有继承的必要?与会者指出:“五四”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涵义。“五四”精神就是批判精神、科学、民主和人本主义精神。“五四”时期是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向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 ,但是 ,本文通过对茅盾现实主义的理论倡导及其动摇性的研究 ,并对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冰心、庐隐、孙工等作家的具体分析 ,发现茅盾的现实主义倡导并没有导致文学研究会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相反 ,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是以非现实主义倾向为主导的。而这又是与“五四”文学革命的核心是以个性自由为主导的伦理革命、以及中国传统抒情诗的渗透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上海沦陷时期日伪的严酷统治武力切断了新文学传统;狭窄言路下上海文学的异常繁荣被认为是畸形的、偶然的;异族统治下文学民族化的追求也被视为不可能.然而,异族高压、民族情绪、市民文化等多种话语力量的交错博弈形成了沦陷时期上海的异质文学空间,推动了理论与创作上极有文学史价值的“五四”重审.上海沦陷区小说一方面对“五四”经典主题、情节、人物进行着反讽叙事;另一方面也在题材选择和文学接受的调整中,继承发展了“五四”的精神实质.这一解构与沉潜并进的过程,促进了“五四”先锋质素的落地生根,展示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另类经验.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五四”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深层文化载体是来自西方的个性主义。对于这种个性主义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种“西方化”的个性主义因使接受主体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双重隔裂而最终葬送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另一种认为,这种个性主义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土大夫隐逸文化的合流而显示出某些畸形特质,使‘五四”浪漫派作家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导致其迅速消亡。本文认为,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化载体的个性主义始终是~种不完善的个性主义;其欠缺之处不在于传…  相似文献   

19.
彻底地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开始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伟大变革。同时,作为文化重要一翼的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在五四新文化大潮中有着重大的建树,与文学研究会和其它文学社团比较起来,创造社的文学建设在某种角度上更富于现代意义。考察和研究前期创造社的独特贡献也许会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一文学革命自然与道德革命相一致,反对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文学在审美心理上属于那种开放本真、青春感念、情感中心、冲动炽烈、悲观抑郁的文学类型。“五四”文学审美在形式方面的特征和它在审美心理方面的特征是相互呼应的。因为“五四”文学以感性为本位,“意在表现我自己”,“五四”作家在文学形式上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守成型决定了文学的守成型,而“五四”则相反在审美形式上是颠覆型的,几乎中国旧文学的一切方面都受到了挑战,这一挑战一直深人到文学的总根基处——语言。颠覆中国传统中已有的一切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形式的“五四”新时代,是“五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