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本体论、认识论和世界观这三者的关系,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世界观就是本体论加上认识论。这种观念从理论上讲是错误的,也不符合哲学史实。 事实上,本体论、认识论、世界观是人类对于世界的哲学认识的三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不同的层次,标志着哲学历史发展的三个大的不同的阶段,也体现了对于现实世界的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从逻辑上和历史上认清这三者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哲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世界统一于物质和统一于实践的问题,是客观性还是主体性应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的问题等;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实践,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寿堪 《学术研究》2005,1(5):19-22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第一个全面论述"纯粹哲学"的哲学家,在认识论上提出纯粹知识区别于经验知识,在伦理学上阐明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律,在美学上论证审美判断是纯粹的形式的判断.我们说的"纯粹哲学",首先是指哲学的最抽象的普遍性,这是区别于实证科学的主要标志,也是哲学优越之处.其次是哲学的超功利性,它不为人的功利欲望所左右,但却又显现出哲学"无用之用是大用"的价值."纯粹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是哲学中两个层次的问题,纯粹哲学或元哲学是"实践哲学"或应用哲学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3.
康德与马克思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革命.这两次美学革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比较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揭示二者对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认识论的分歧是导致康德与马克思美学差异的首要原因.认识论主要探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审美认识论则主要探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康德的审美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先验哲学基础上的.他的先验哲学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相关.经验论主张认识依赖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把个体的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唯理论崇尚理性,相信神所安排的预定和谐,坚持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康德企图调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对两方面的困难进行革命.这一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使西方哲学彻底摆脱了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认识论困境,提出了以社会共同体的实践为基础的新型认识论,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实践标准、主体能动性、认识过程与结果的二重性、认识过程论的伟大哲学发现。那种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个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活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马克思的这一哲学革命形成了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正是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才能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其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系统认识论的要旨体现于与马克思的上述伟大哲学发现相对应的五个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根本上说,初期儒家哲学认识论的特点是认识论与本体论交织在一起,如果不作细致辨析,很容易得出其中没有认识论这样的结论。此一特点是与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特定方式相联系的,这种特定方式是站在整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人和人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进行理解,这种整体性的生活经验既是其本体论的基础,也构成了其认识论的基础,由此造成了此后中国哲学在许多问题上不作细致地区分,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先秦儒家哲学时必须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认识论包涵两个层次。一为关于道(“母”)的知识系统,一为关于物(“子”)的知识系统。“闻道”和“为学”是与之相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途径。老子把传统的气功养生术升华为哲学理论,故从本源上考察,其认识论也是在经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一旦形成却表现出反经验及直觉主义的特色。这就决定了老子关于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推崇“闻道”、贬斥“为学”。由老子开端的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缺少逻辑思想作为前提条件,是一种思维超越的整体性模式。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定势以推动实证科学的发展,与老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理论形态的评价标准具有不同的层次:有阿尔都塞从"认识论"高度立足于"总问题"进行的认识论层次评价,也有马克思从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关系的高度进行的最高层次的评价。前者仅仅局限于"认识论"层次对研究对象和领域的差异进行区分,后者则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对隐藏在形形色色的"总问题"之后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进行区分。而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仅仅把"总问题"作为划分理论形态的唯一标准,就必然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形态作出错误的评价,得出费尔巴哈是"假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向黑格尔求助"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在哲学研究中倚重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由此给哲学理论带来机能论的、演化论的、建构论的特征。事实上,哲学中一直存在自然主义传统。这一传统,依基切尔的总结,是认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的做法,即把认识论建立在关于认识主体的特性以及关于这一主体与之相互作用的实在的特性一般观点。①首先,自然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地位,认为非此不能对认识论问题做出适当说明;其次笃信哲学和经验科学具有连续性,认为认识论的解释和证明是与对人的心智经验以至于与相关的自然科学过程的说明相伴随的;最后是把求知看作…  相似文献   

9.
控制论的认识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本文结合控制论早期和197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知识、认知形式、层次、目的这些最基本的认识论和控制论概念着手,挖掘出控制论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控制论的知识就是模型,认知不是被动反映而是能动建构,认知建构的多层次以及它对目的的新的解释都丰富和发展了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非正规经济是经济生活的常态和客观存在。个体对适应的追求是非正规经济产生的原初动力,而企业家才能的发挥既是个体获得适应的前提,也是理解市场协调知识分工与劳动分工的基础。而基于分工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现,较大的市场需求与正规经济相对应,较小的非稳态市场与非正规经济相对应。地域性的"小传统"既是非正规经济的文化基础,也暗示了非正规经济将随着知识分工与劳动分工的演变而呈现出或逐渐消失,或进入正规经济的范畴,或继续以非正规经济的形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严格区分了在者与存在,揭示出其对称互补的特征,并进而论述了主客体存在的对称互补及其各自的对称互补关系。由此,以言说的方式诠释了言说知识的对称互补根源及其抽象产物--现代形式逻辑与现代辩证逻辑的对称互补关系。据此,揭示了哲学本体论、认知论、逻辑学三者间的层次递进关系。最后,说明了逻辑实证论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中,存在着笛卡儿式的和康德式的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从表面上看,这是二元论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二元论的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实质上,西方认识论哲学是一种理性建构说。在这种理性建构模式中,主体被抽象化,而客体则被抽象的主体重新建构。因此,主体与客体在这种唯心主义哲学中,二者的关系是自洽的。只有在涉及社会历史领域或具体经验事物时,理性建构说才真正显露其理论缺陷。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克服了这种认识论缺陷,摆正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论传统认识论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传统认识论的现代转化田海平自然科学的知识范式和方法典范,在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中,曾长期主宰着人们的理论思维。人们对普遍有效的真理的追求,对不变的知识基础和永恒的理性信念的迷恋与执著,构成了传统哲学反思科学基础的认识论旨趣。哲学在这种认识论的...  相似文献   

14.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的问题,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注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试图说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分工与私有制所体现的是不同质的关系,因此在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后者与前者之间不存在一种逻辑上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我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伊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认识论方面,认为既然由实践建构的体现为我而存在的关系①的为我之物是真善美的统一,那么这种真善美的统一就首先必须在指导实践的认识活动中得到贯彻,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与真、善、美相对应的认知、评价和审美的统一,即认识活动中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机制。于是,我的第一部认识论专著的题目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正是出于自己的这种  相似文献   

16.
朱晶  姜雪峰 《社会科学》2023,(7):35-44+98
公众的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悖论,公众的社会认知、群体价值与对科学的信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传播时遇到的认知偏见和认知公正等难题,极大地挑战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和新的参与科学模式。科学传播困境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问题,需要科学哲学的理论框架和参与式的科学哲学的研究协助解决,并且优先需要对科学传播中的哲学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传播问题进行元哲学的思考。科学哲学的理论视角不仅可以介入科学传播的核心问题,比如个体认识论与信念辩护、认识论信任与权威、群体认识论与认识论负担等;传播科学哲学同样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哲学参与科学传播研究时,应该整合经验研究和理论框架,与其他学科一起诊断科学传播中的问题,从单一的描述性分析拓展到探寻机制解释,介入科学传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出发于现时改革中的“观念更新”,对在现行认识论的逻辑体系中能否引入“观念”范畴作些初步思索,以此说明“观念”的认识论意义。一对于观念更新及其与社会改革相互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不同的学科,限于自己不同的使命和职能,应当给出不同的结果。哲学生命的基点和哲学思维的特征,要求哲学既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中的观念更新,又应该离开对某个或某些具体观念的更新及其同改革实践的关系的考察,而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姿态,立足观念更新与社会改革的纷彩现象,奠基于其他学科的既得认识,在问题范域的最高层次上,在认识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对“观念”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两种认识论的分水岭胡正鹏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人类认识论的社会性,把社会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根基,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哲学和当代资产阶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特征。是否把社会性作为认识的本质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认...  相似文献   

19.
大学场域与学习惯习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构成了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生成性动力机制.面对知识社会的变革,基于客观主义认识论的科层型大学场域和常规性学习惯习,导致了大学生的制度化学习与主体性发展的分离.对此,大学不得不借助变化和改革,来重塑一种在本体论上与知识社会结构相对应的、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学习型大学场域和反思性学习惯习,并最终生成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实践.  相似文献   

20.
分工与马克思社会批判话语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工与马克思社会批判话语的变革张溟久(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哲学的贫困》以后,分工已不再是马克思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以分工为轴心而展开的社会批判理论相对应,在《哲学的贫困》以后,马克思只是在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