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16年来的首次修改。修改后的草案中,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增多的实际,草案充实了精神慰藉的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也就是说,儿女们无论生活得远与近,都要“常回家看看”,用一颗感恩的孝心去关爱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2.
近日一部关系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将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慰藉条款写入草案。  相似文献   

3.
袁风华 《当代老年》2008,(12):10-11
从今年10月1日起,《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作为赡养人的一项义务写入地方法规。消息一出,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4.
金秋茶坊     
《老年人》2001,(3)
儿女干涉父母再婚违法   据《解放日报》报道:在我国近 1 3亿老年人口中, 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 4500万,这个数字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老年人再婚,越来越多地受到儿女的干涉,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子女暴力干涉父母再婚的现象。这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为此,《婚姻法 (修正草案 )》第二章第三十条对老年人再婚问题作出了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婚姻法 (修正草案 )》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于 2001年 1月 11日公…  相似文献   

5.
谷峰 《老年世界》2009,(5):16-17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这话以后不仅仅是一句歌词,而且变成了法规条文。对于在辽宁身为“儿子”、“女儿”的人来说,如果今后再不常回家看看父母,很可能会触犯法规受到制裁。去年,《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经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赡养人要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  相似文献   

6.
论年龄歧视——积极应对老年歧视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已颁布10周年,我市也制定了《大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草案)(简称《办法》草案)。10多年来,我市的老龄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老年人的权益得到了相应的维护,老年人优待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2005年,全国老龄办会同国家21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5]46号,简称《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是全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5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全区96%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 《中国社会导刊》2013,(2):23-23
“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对孝的道德规范作了专门记载。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孝老爱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临近元旦、春节,回望一年,我们是否做到经常看望或者问候?在人们心里,传统孝道文化是否历久弥新?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是否真的很难?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重视发展老年保健事业,要求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运动健身和心理健康意识。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提供疾病预防、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服务,重点关注高龄、空巢、  相似文献   

10.
刘鹏 《当代老年》2011,(4):11-11
1月20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开幕,就《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跟一审的草案相比,修改稿增加了对“啃老”现象的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物业或者其他理由,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  相似文献   

11.
2013年7月1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五条规定:赡养人应当使患病的老年人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第十九条规定: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等权利.第二十三条规定:老年人与配偶有相互扶养的义务.以上这四条规定都涵盖了赡养和扶养的责任和义务.而笔者曾遇到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自己已经是老年人,还要不要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另一个是老年夫妻是再婚,要不要尽相互扶养的责任?答案是:只要有能力,就有这份义务和责任.现向大家推荐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于7月1日起开始实行,其中一些规定备受瞩目——"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2013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事实上,根据相关报道,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 9.7%,接近一半,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达到3 8.3%,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  相似文献   

13.
2013年7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该法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尊老  相似文献   

14.
前言 :理论方面的思考老年人家庭照顾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对老人的照顾 ,家庭成员包括了老伴、子女、子女的配偶、孙子女和老年人的兄弟姐妹等亲属 ,而照顾内容包括了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料、精神疏导和患病情况下的护理等。此外 ,老年人家庭照顾还指这种照顾多发生在老年人的家庭里面 ,但有时候也发生在家庭外的一些其他场所 ,如在医院中的家属陪伴。老年人家庭照顾在内容上包括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 ,这已经是理论和实践中的共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1991:110 )。作者在本文中所分析的对患病或年迈老人的家…  相似文献   

15.
我生有两男一女,二儿子对要他承担的赡养费数额有意见,虽然赡养费还是给了,但他不再回家看望我,为此我感到非常痛苦。请问我可以要求法院强制让二儿子回家看望我吗?顺达顺达同志:我国《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还应包括精神上的慰藉。在现实生活中,做子女的往往重视满足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忽略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这是不对的。所谓精神慰藉,主要指探望、陪伴被赡养人,同被赡养人交流思想感情,享受天伦之乐等等。子女对父母进行精…  相似文献   

16.
婚姻关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对于老年人本身而言,是否具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互敬互爱的老年夫妻生活,是能否安度晚年的重要内容。配偶即老伴,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照料者,也精神慰藉的提供者。一般来说,有配偶的老年人,生活规律、精神状态、参与社会的能力和生活自信心都有所加强。因此,保护老年人婚姻自由,实际上也就是为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目前的养老体系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支持作用: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前者主要是指由国家和政府提供或干预的社会保障支持,后者主要指由亲属、邻居、朋友等构成的初级群体对老年人提供的经济、照料、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中国目前的正式支持作用还正在发展与进一步完善,家庭成员等对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女性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近日,《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办法》(修订草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明确提出“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到经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婚前医学检查”。这意味着在2003年全国取消强制婚检后,江苏以立法形式强调应当婚检。此举引发了众人的热议。  相似文献   

19.
明辉 《老年人》2003,(9):39-39
编辑同志:我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大儿子坚持要我住到他家才肯赡养我,可我只愿意同小儿子住在一起。在亲友的调解下,我与大儿子达成了“一次性给我粮食500斤、现金200元,今后不再负责我的赡养问题”的协议。如今5年过去了,我的身体越来越差,看病吃药的花费很大。请问我还可以要求大儿子为我支付一部分医药费吗?刘翁刘翁同志:你大儿子5年前与你达成的一次性赡养协议是无效的。我国《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政府在物质方面对老年人提供了较优惠的政策,但人是社会性的,不仅有物质追求,如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精神追求,精神慰藉给当今青年一代提出了新课题,亲情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常回家看看"即将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