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忏悔意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自我约束机制。鲁迅和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表现为忏悔主体的自觉性、忏悔内容的深刻性和忏悔过程的连续性与持久性;同时,他们在忏悔的终极指向、忏悔的具体内容和忏悔的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的忏悔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对鲁迅有重要的影响,使鲁迅的忏悔不像基督徒面对牧师说出自己的罪过一样,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良心的安宁,也不同于歌德笔下少年维特的烦恼,卢梭的自剖,在忏悔中包含超越世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骄傲。而是在本质上接近托尔斯泰的忏悔,是良知审判与道德规范的融合,在忏悔中包含着灼热的忧国忧民意识。这种影响融化在鲁迅的创作中,在《伤逝》中体现为涓生与《复活这》中的聂赫留朵夫一样具有深沉的忏悔意识、执著向上的精神、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思想模式,而且由于主人公忏悔的苦痛、执著追求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冲突,两部作品都弥漫着忧郁感伤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瞿秋白的散文具有了深刻的忏悔意识,在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散文<多余的话>中他做了深刻的阶级自我、个性自我、政治自我的忏悔.忏悔意识使瞿秋白的散文显现真诚严肃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长老制是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核心之一。虽然,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与俄罗斯东正教传统思想存在分歧。但是,托尔斯泰晚年的宗教思想却有了长老制思想的影子。文章从托尔斯泰与俄罗斯东正教长老的交往入手,结合他的日记和晚期文学作品,分析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对托尔斯泰晚年宗教思想的影响:托尔斯泰同长老的交往改变了其对修行思想的看法;长老制顺从原则动摇了托尔斯泰理性信仰基督教思想;长老制中贞洁原则改变了托尔斯泰禁欲思想以及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中神化理想对托尔斯泰"天国"理想的补充,最后指出托尔斯泰晚年受到长老制思想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大量的人性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地影响着俄罗斯,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种状态决定了托尔斯泰人性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无论是中国的林语堂还是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他们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挣扎于东西文化的夹缝之中,徘徊于两种文化的选择之间。对于站在俄罗斯古典文学之巅的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曾这样说道:如果不说明托尔斯泰与东方的关系,那么,他的传记是不完整的;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的林语堂则是不中不西,却又中又西的“一捆矛盾”。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重忏悔,中国人重内省.卢梭的忏悔意识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它对中国文化的代表郁达夫作品的忏悔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郁达夫从卢梭那里借鉴了西方式的历史忏悔,把自我剖析、自我忏悔与历史批判与人的解放结合了起来,从而具备了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8.
忏悔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所内涵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武器。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以忏悔者形象出现的作家 ,将忏悔主题带进了新时期文坛 ,展开了人格与文学的双重忏悔。巴金的《随想录》与韦君宜的《思痛录》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彭学明的《娘》生动展示了“娘”与“我”之间的母子冲突。“娘”是一辈子生在湘西、葬于湘西的普通 农妇,思想单纯;“我”是受过文化熏染的公务员,有文化人的思维模式;两人的处世方式完全不同。如此一 来,造成了“我”和娘之间的摩擦与误解,娘的爱在“我”眼里变了味、变了形,娘的辛酸“我”不能理解,直到 娘的离世,“我”才在自我审视中发现了这个芥蒂。“我”对娘的忏悔,也是城市文明对乡村自然的忏悔。  相似文献   

10.
探索的道路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从安德烈、彼埃尔、列文和聂赫留朵夫,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由"生"的困惑到"生"的解惑的过程,以及他由寻求自己灵魂幸福到为别人活着的探索道路.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则是他在生活中最后完成了探索的道路.在托尔斯泰毕生的痛苦与困惑中,我们看见作为俄罗斯人独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勃洛克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俄国诗人,他既是俄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代宗师。勃洛克的诗歌探索之路分为三个阶段:神秘主义的“正题”阶段;怀疑主义的“反题”阶段;最后的“合题”阶段。处于每一阶段中心的,是关于祖国俄罗斯的诗歌。勃洛克的创作道路复杂而曲折,他把短暂的一生全部献给了诗歌创作。根据时间的先后,勃洛克的抒情诗编成三卷,全部诗作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一部完整的作品,一个完整的三部曲—“人化的三部曲”,这是勃洛克人生历程和创作道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圣手;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构成了"小人物"灰色人生的三棱镜。俄罗斯文学是沉重的,俄罗斯精神是宗教性的。果戈理在继承普希金开创的"小人物"基础上,将"小人物"深层意识的展示与作者的基督仁爱理想合二为一,寄希望于上帝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小人物"的内心剖析拓展为多声部的"复调",突出了"小人物"灵魂中谦恭、自我贬抑的宗教意识和宗教人格,寻求在虔诚的宗教信仰下的自我救赎;契诃夫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人性发出质疑和反思后,将20世纪的现代意识注入到"小人物"内心精神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3.
费.伊.布斯拉耶夫是俄国神话学派的奠基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德国神话学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等人的学说,将神话学研究同语言学、民间创作、民族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布氏首次将比较-历史方法引入了俄国民间文学特别是神话的研究之中,就语言、神话与民俗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在俄语语言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俄国自己的比较-历史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此外,布氏在将比较-历史方法广泛应用于语言、民间诗歌、神话、仪式等领域的过程中,力求将比较-历史原则与文化-历史原则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神话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历史特色。布氏在30余年的神话研究活动中,自始至终地不断根据新材料、新问题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神话理论,布氏神话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体现了俄国19世纪下半期的神话学研究从对神话的单纯语言学解读走向具体文化-历史语境阐释,并最终将其上升到民族学乃至人类学范畴这一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晚期浪漫派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历经了世纪之交的多事之秋,人生坎坷曲折,在忧郁和痛苦中度过了一生.拉赫玛尼诺夫毕生都沉浸在对人生和死亡等哲学命题的沉重思考中,他的作品大都贯穿着这一思想.从拉赫玛尼诺夫人生经历、音乐中的死亡形象代表以及几部代表作品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亡情结形成的精神根源,以及这位具有特质的作曲家通过音乐对这一哲学命题所作的浪漫诠释.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作家沈从文之所以能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人的哲学思索。他认为,人是由“兽性”和“神性”两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以这种“共通人性”作为创作的准则,创作出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 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的文学作品。本文从“兽性”和“神性”两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分析了他文学创作成功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是20世纪初期抽象画派的鼻祖,其作品运用点、线、面来形成音乐般的形式感,表达画家内心世界,使抽象画派在各种绘画风格中占了一席之地.他还是理论家,提出了抽象绘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把绘画内容归纳为形式和色彩.作为被人们忽视的教育活动家,他开办学校,建立绘画团体,创立抽象画派,并任教于包豪斯学院.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已无可争辩地作为 2 0世纪的世纪伟人而名垂青史。巨人的成长要依托于适宜的社会环境 ,更有赖于自身的超凡素质。爱因斯坦是罕见的复合型人才 ,前无古人 ,后乏来者 ;他又有超前于时代的科学创新才能 ,其广义相对论至今无人超越 ,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弊端的批判仍然振聋发聩 ;他还是冲决传统束缚的伟大斗士 ,“破旧”和“立新”都表现出惊人的胆识和功力  相似文献   

18.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库普林的小说笔法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是20世纪初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亚玛》与古今中外相同题材文学作品相比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本文试对库普林和他的小说《亚玛》的文学特色做一个略作评介。  相似文献   

19.
沈约是齐梁之际的著名诗人和文坛领袖 ,其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提励文学新人、参与文学集团与倡导以“三易说”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思想四个方面。他所提倡的“四声” ,引起了声律说的广泛流行 ;求真向俗的文学思想更在当时起到了革除晋宋诗歌生涩僵硬的弊端的作用 ;而这种文学思想却又导致了后代诗人对沈约的批评与冷落。  相似文献   

20.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理论奠基人,其象征主义具有宗教哲学色彩和世界观的品格。他以毕生的创作践行着自己的象征主义主张,其叙事风格彰显出一种新精神追求,从而与当时的“社会小说”和“市民小说”形成对话、论争的格局。《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即是其主张的重要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