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都匀老派话概况都匀市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位于自治州中部,是黔南新兴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交通中心,总面积约为2,208·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8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64%,汉族占42·36%。都匀话大致可以分为新派和老派。祖居都匀的老一辈人讲老派话,年轻一代以及在解放战争前后陆续迁入本地的,讲新派话。本文主要反映城区老派语音。都匀方言语音与黔中北部方言语音差别较大,在贵州省内颇具特色。从调类上看,它有五个声调:阴阳上去入。从调值上看,它的阳平是高降[y]53调,与其它片区的  相似文献   

2.
成都、重庆话在四川方言分区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持古音多少为界定标准,可以将四川方言分为新、老两派。川西、川南区大都有入声,部分地区有2h组声母,是老派四川方言。川东、川北区古人声已消失,古“知系”与“精组”洪音(zh-Z)合并成一类,是新派四川方言。成都虽然地处川西,但它也和重庆一样:无入声,古人声字归今阳平调,无止组声母。两者都只能代表新派四川方言,因而不能认为只要举出成都、重庆话就能代表整个四川方言。  相似文献   

3.
<正> 一同音字、方言字和训读字流行在粤东地区,使用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潮汕话,早已被公认是形成较早的属于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它不但保留了较多的古音特点(如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有入声等等),而且还保留了很多古语词。这使得它同普通话在语音上、词汇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因而,不少潮汕人搞起方言文学创作或方言研究,要记录潮汕方言词时,便惊呼潮汕话“有音无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郫县话入声字韵母系统的解析,一方面用实际例证来阐明前贤“入声非声”的科学论断;另一方面,对有学者认为“一切方言都不存在‘保留入声调’的问题”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5.
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广大的北方方言区(除山西省及其临近地区外)、西北方言区及西南方言区都没有入声。但是在大多数南方方言区中,例如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北方的山西省周围,至今还都保留着入声。在我们汉语历史上,入声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声调,存在了几千年。我们研究古代语音必须了解它,它对阅读古代诗文也很重要。作为古代汉语的一项基本知识,这里就把入声的来龙去脉讲一个概况。  相似文献   

6.
客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方言声调演变一致性较强,从已经比较的65个方言点的材料来看,客方言声调演变有6种类型。其中4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正常演变,是主流;其他两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异常演变,是支流。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口语用字)与次浊上C类字(书面用字)相偕而变,此与粤方言同;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归阴平,此与部分赣方言同。这些共同特征显示了客、粤、赣方言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广济县位于鄂东,靠近江西。这个县的方言在湖北方言中要算是比较特殊的。无论在声、韵、调三方面,都跟以武汉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就拿声调来说,一般“西南官话”是没有入声的,而广济话却保留了古入声;更特殊的是去声在广济话中竟多至三个,这就不但在“西南官話”这一系统中不可多见,就是从整个北方话系统,甚至整个汉语来说,也都是很罕见的。我们知道,汉语方言中声调之多莫如粤方言,拿九声的广州语跟十声的广西博白话来看,也没有在去声中分出三个声调来。光是这一点,广济方音就很值  相似文献   

8.
大冶方言考     
大冶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南与阳新交界,西南与咸宁毗邻,西北与鄂城接壤,东北与黄石市相连、与蕲春隔江相望。黄石市在建市前属大冶县。大冶方言属鄂东南语,具有赣方言与西南官话交界处的特色。大冶居民多祖籍江西;从历史行政区划上看,大冶县也有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与阳新、通山同隶属江西,亦多有共同的赣语特征。大冶县方言内部复杂,粗分可划为城关、大箕铺、湖山、金牛、保安五个片。本文仅介绍县治城关镇的方言。近年来大冶县城南部和西部附近的两个地质队有大批外地人涌入,他们的语音受到大冶方言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大冶方言,从而形成一种带有较浓重的汉口话成分的被当地人称为“矿山话”的新派话。这种“矿山话”对大冶县城的青少年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这种语音现象,本文亦不加讨论。  相似文献   

9.
试谈广东诸方言倒序词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这里的“广东诸方言”,指广东省境内的粤方言、客方言和闽方言。文中所举的例子,实际上是取自广州话、梅县话和汕头话。“倒序词”指的是方言中词素顺序与普通话不同而词义相同的词。所谓“倒  相似文献   

10.
要讨论客方言的内部差异,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客方言?从语音上看,客、赣方言古(中古,下同)全浊塞、塞擦音声母无论平仄今变送气清音。故有人认为客赣应合称一大方言,如罗常培《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周法高《论中国语言学》P20“有客家方言的有罗常培的《临川音系》、董同和《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杨时逢《台湾桃园客家方言》”,然亦有认为客赣应分为两大方言的,如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张琨  相似文献   

11.
高密方言的儿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密县位于山东东部。高密方言属于胶辽官话,有新派老派之分。本文所记语音以高密县城老派为准,同时附带说明新派的读音。这种对比说明只限于儿化音方面的差别,其他语音差别一概不论。高密方言的儿化,除具备三个不同类型外,还对音节的声母和韵母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乐地域与平江、岳阳县毗连,长乐方言受赣语的影响较大,但湘语特征更为突出,应划入湘语长益片。其理由有三:一是从土人感来看,长乐人觉得和平江人通话有困难,巴陵话口音很重,长乐话当属汨罗话、长沙话系列,而与平江、巴陵话相去甚远。二是从历史沿革和地域文化看,长乐一直归属于古罗城,还在梁、隋时成为县治,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楚文化。三是从语音识别特征看,虽然长乐方言韵母,如“鼻化韵较丰富,非敷奉母宕摄阳韵合口三等字念[x],古流臻曾三撮开口一等韵今读齐齿”等与湘东赣语相似,但其声韵调的主要演变规律,如“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清化,舒声字一般不送气,入声送气”、“模韵端泥组、鱼虞韵庄组与流摄字相混,鱼虞韵精组读[i],蟹撮合口端系读开口,一般都保留入声调类”和湘语长益片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客赣方言的声调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客赣方言声调分化的主要因素有三 :古声母的清浊、声母的送气与否、古韵类属性。平分阴阳 ,而阴平阳平或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全浊次浊上部分归阴平。去声分阴阳 ,而阴去或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 ;有的清去归阳平 ,有的浊去归阴平。入声分阴阳 ,而阴入与阳入都有的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或全浊次浊各分两类 ;有的则依据古韵类分类 ,通常是咸深山臻四摄入声字为一类 ,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为一类。客、赣方言都存在浊上部分归阴平的现象。客赣方言都有次浊随清流的现象 ,但客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江淮官话的重要分支,合肥方言与普通话有着明显差异。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合肥话发生了不少变化。目前,有学者对它的连读变调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针对其入声变化的研究。通过以合肥方音中的入声调为语音变项的社会语言学调查表明:在目前的合肥方言中,入声已成为一个社会语言学变体,能体现明显的语体层次,保留与否和说话人的教育程度、职业、性别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变化与普通话的影响有着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5.
株洲方言大体可分两种 ,一种是以市区话为代表 ,属湘方言长益片 ,一种以醴陵话为代表 ,属赣方言。“咖”、“哒”是市区话的主要动态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16.
株洲方言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以市区话为代表,属湘方言长益片,一种以醴陵话为代表,属赣方言。“咖”、“哒”是市区话的主要动态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17.
结合古典文献上的移民记载与实验语音学、音韵学、方言学对高邑方言进行探讨。认为高邑话属于晋语次方言 ,源于明初的山西移民 ;其 - n尾向 - i的转化 ,有着语音特征上的共同性 ;而阳平与阴上的合流则是由入声独立成一调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占米话”不属于闽南话、客家话.也与广州话有别.是粤东地区一种比较特殊的方言。在语音上,占米话保留了较多粤语成分,也有些与客家话相同的特点,并显示出受闽南话影响的痕迹。若结合词汇系统,则显得有些错综复杂:研究“占米话”有助于了解汉语方言的演变以及因不同方言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孟州方言单字音的声调。孟州方言调类可以分为五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去声包括低降、弯降、低平等几个变体。入声字在孟州方言中不保留入声韵尾,但大部分独立一类,属于“中长调”,不过也有一些字已完成舒化,并与同形舒声调合并,全清人、次清入、次浊人大部分都归去声,全浊入归阳平。  相似文献   

20.
客方言声调的性质:1.客语中浊上、浊去合流是承唐宋方言体系的,各地原有的差异和随后演变的不同,使客方言形成今天不同的类型。2.次浊上声与全法上声读胡平的是语言演变中的剩余形式。3.客语次浊入声的分派可证明唐代客先民居地次浊入声读音部分同法音,部分同清音,界限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