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20世纪美学很醒目的一个人物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乃夫·贝尔。以他为旗帜或信号,西方美学从20世纪初便吹起一股很强劲的形式主义风。他1914年发表的美学专著《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是公认的对西方现代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贝尔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审美主体方面,他论述了审美情感的特性,强调审美情感不同生活中的普通情感,这与科林伍德强调的“艺术表现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感没有不同”的观点看起来俨然不同。贝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  相似文献   

2.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的“艺术乃是意味的形式”命题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学界对此命题的阐释和理解却很难令人满意,对已成为艺术家们口头禅的这一著名命题,只是指出贝尔论证上的某种失误(如中外均有人指出贝尔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即用“有意味的形式”和“能唤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形式”互释)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将此命题视作只是一个有关绘画艺术的形式主义命题,而对其深刻内涵不做发掘;更不将之联系于其美学思想整体和美学史资料及思想背景,尤其国内美学界对贝尔将“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所作出的近乎简单的否定也似有商榷之处。鉴此,本文力图将“有意味的形式”加以重新“品味”,特别对其中的“意味”联系中外美学思想及贝尔的美学整体加以较为细致的理解和阐发。这样做的结论是:贝尔美学的核心和有极大启发性的部分恰在他的“形而上学假设”即把“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及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  相似文献   

3.
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1881—1964年)是近代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颇有影响的美学家。他在总结了近代美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后,明确提出美学的发展是以艺术创造为依托的。那么,艺术创造了什么呢?他认为,艺术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对欣赏者来说,它是一种以独特方式结合起来的线条与色彩打动观众,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形式,对创造者来说,它是一种以情感为意味,与现实生活的种种利害关系相脱离的形式。在“有意味的形式”里边,贝尔强调情感意味,突出主体的审美情感,离开了情感的意味,“有意味的形式”便不复存在了。贝尔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影响较大,对当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呼唤走向中国工业的美学刘远宝鸡市委党校副教授上篇:美学艺苑的新卉─—技术美学技术美学是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学科参与的一门横向学科.让艺术审美介入工业品设计生产的思想胚芽孕育于19世纪英国,艺术批评家威廉·莫里斯的艺术观中,他受好友美学家约翰·罗...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十年,以粉碎“四人帮”为起点,走过从复苏到兴旺,从僵化到创新的艰辛探索的历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关键性的十年。文艺界对新时期文学十年的研讨,对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全面估量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加深艺术真理的认识,导引文学新潮,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艺术世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生活经验不同,理论视角不同,对十年文学总体评价就存在三种说法:一是辉煌论,认为是百年来成绩辉煌的十年,影响和作用可与五四运动相比较;二是关键论,认为是历史转折时期关键性的十年,是“五四”以来再次开放的  相似文献   

6.
弗莱的原型批评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诺思罗普·弗莱(1912-1991)是20世纪加拿大而且也是西方著名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和美学理论,为加拿大以及整个世界的文学、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他的《批评的解剖》等几部主要文学理论著作被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西方文论史和文化史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莱的原型批评美学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评述。一、“文学原型”论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弗莱的原型…  相似文献   

7.
1973年,美国首席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发表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1976年此书再版时,贝尔为之写了一个篇幅很长的新版序言。在这本书和新版序言中,贝尔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后工业社会”理论,这一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它包括: 1,贝尔认为社会的发展没有客观规律,只存在由人们假定的、可以从中产生模式和理论的图式。  相似文献   

8.
抽象,是二十世纪艺术的主导特征之一,是现代艺术运动的基本“情结”之一。英国著名美学家、《英国美学杂志》创始人哈德罗·奥斯本(Harold Osbrne)指出,不理解“抽象精神”殊难理解现代艺术及现代艺术运动。 对“抽象精神”作深入探索与阐释者,当推德国现代著名艺术史家维赫蒙·沃林格(Wilhekm Worringer)和俄国现代者名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ijg Kandinsky)。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与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是二十  相似文献   

9.
M·C·比尔兹利和雷蒙·巴耶说过,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的理论,是依据胡塞尔、梅洛—庞蒂和让—保尔·萨特的现象学作出的。情形确实如此。作为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反对对美的心理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了解,从审美对象的层次上论证了美的客观性和内在性。这里所谓审美对象,是指艺术作品,特别是被人们所一致接受的艺术作品。在杜夫海纳看来,“直接来自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肯定是最为纯洁的,也许事实上是头等重要的;换句话说,自然的审美化会提出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宇宙论的、有超出审美经验现  相似文献   

10.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提出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即他极力贬低再现写实性艺术,并为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的艺术实践作直接的理论论证。在他看来,一切艺术的基本特点绝不在于对现实的再现,而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在一切艺术中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普遍性质,也就解决了艺术的基本性质。这性质即“有意味的形式”:“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①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②,“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美学家阿诺德·伯兰特说过:“美学上的文艺批评理论正象 其它领域里的那些理论一样,可以跟随着任何一种完全不同的方 向,一种理论完全可以按照批评家自己不同的见解为标准。” 毫无疑问,多种声音并存,多种方法同在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 评的显著特征。在流派繁富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大潮中,作 为现象学美学家的杜夫海纳的文学批评思想是完全不应该被遗忘 的。杜夫海纳是继英伽登之后最优秀的现象学美学家,甚至被誉 为现象学美学的当代巨擘。《审美经验现象学》和《美学与哲 学》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他从经过存在论哲学洗礼过的现象学 出发,建立了一种见解独到而又内容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2.
1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解放区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曾经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或者说这种文学“开始作到真正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开始作到真正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然而以前对解放区文学的系统研究尚缺乏深入,尤其是对艺术形式方面的关注很不够,这必然要影响全面公正地评估其美学价值取向;尽管解放区文学对民族文学形式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就其实质而论则是一种开拓性的艺术实践。因此,我们更应当历史地看待它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在浩如烟海的关于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论著述中,许许多多的理论家们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的内涵等等问题做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阐释。弗·培根说:“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罗丹说:“艺术是表现人的精神意绪的基本形式”。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认为:“艺术是个人的体验而并不是客观的”。苏珊·朗格则提出了“所谓艺术,就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性形式’或‘表现人类情感的外观形式’”的定义。 当我们细细琢磨这些大师们的观点时,我们便陷入了一种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圆点前为期数 ,圆点后为页码 )文学·文化·艺术·语言现实主义 :从欧洲到中国肖 鹰 (1·3)90年代中国文学 :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刘俐俐 (1·10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安文军 (1·14)“诗界革命”创作中的“新名词”及其对古典 诗歌创作的影响李开军 (1·18)《西游记》作者和主旨再探张 燕 胡义成 (1·2 1)批评之四维 ———大众文化批评的原则许文郁 (1·2 6 )对商琦《拟夏王圭溪山清远图》的考察与鉴赏梁晓玲 (1·30 )《边城》 :两种文化景观中的人生形式王俊峰 (2·82 )南社作家王钟麒的小说戏剧理论和创作颜廷亮 赵淑妍 (2·85 )…  相似文献   

15.
提起多余人,人们一下子会想到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特别会想到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他是世界公认的多余人的鼻祖,接着又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走出了一大批多余人。有人把他们归类,分为四代:欧根·奥涅金是第一代,荣家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第二代,居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事是第三代,冈家洛夫《奥勒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是第四代。可以这样说,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每位作家笔下都有一些多余人的影子。是不是多余人就产生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呢?不然。我们认为,在十八世纪…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把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新时期文学,称为后新时期文学。在我看来,这一时期的文学较前确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与进步。在叙事人称上的变化就非常丰富。这是文学作为艺术进行自身的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与突破。从叙述人称的变化,考察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变革和发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新型新事人称的兴起1986年莫言在《人民文学》第三期上发表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红高梁》,这篇小说中“我奶奶”的叙事人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后,在我们阅读的经验中常常遇到这种“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等“我XX”的叙事…  相似文献   

17.
移情说是德国的劳伯特·费肖尔在《视觉形式感》(1873年)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而后由立普斯确立下来,再经美学家谷鲁斯的进一步发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庞大的美学体系,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移情作用在人类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主观创造力,作家、艺术家们借助于它创造了人类艺术的瑰宝——无数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文学语境中的“世界文学”透视王吉梅1927年1月31日,歌德在与其秘书爱克曼谈话时曾说:“民族文学现在算不了很大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而二十年后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又在《共产党宣...  相似文献   

19.
<正>在英国文学史上,很少有象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这样多才多艺、富于激情的作家。他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所探索,作品多达40卷,可谓著作等身。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共有10部长篇,7部中篇,60多个短篇。 在讨论劳伦斯及其创作时,总有这样一种观点:“他主要在内容上,而不是艺术上,被看作现代派的。”其实,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统一的。既然劳伦斯的小说在内容上是现代派的,那么其艺术形式也必然与之相适应。事实上,劳伦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汲取了欧洲文学的优秀传统,熔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于一炉,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主义小说。本文拟就劳伦斯小说艺术技巧的几个方面初试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艺术抽象     
<正> 就艺术自身的存在规律来说,内容与形式是一体性的,并且形式所处的位置往往比内容更重要更显著,因此,对艺术形式的考察就是对艺术自身特性的考察。那么,什么是艺术形式呢?麦克斯·雷勃曼说:“艺术的形式即生命形式,很显然,这个形式是所有绘画艺术的基础。然而更重要的,它还是艺术的目的和顶峰”(转引自《情感与形式》第94页)。苏珊·朗格把这句话抄在自己书中决非一般的引用,而是代表了她对艺术形式始终如一的看法。无论是在《情感与形式》中还是在《艺术问题》中,随处可见她对“艺术即生命形式”这一命题的肯定与论证。从我们曾把自我生命意识看做广义的艺术精神这一点说,最困难的倒不在于接受她的观点,而在于用这一观点解释生命形式对动物这类生命体的有效性与“美只是对人才有效”(康德语)这一命题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恰恰为苏珊·朗格所忽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