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国维之《人间词话》自面世以来。早已成为显学,其于当世词学地位之盛者,无过其右;然王氏词话虽有得易简之趣,却不免伤于质直,至其所标榜之境界说,亦非其所拈出,此前辈学者乔大壮、黄墨谷、饶师宗颐等先生早有平议。而况周颐之《蕙风词话》,其初刊行时,亦曾广为推崇,惜其后则日渐湮没。笔者认为,此或与民初胡适、陈子展等人之力诋梦窗派(包括况蕙风)及加誉于观堂之词学有关,其偏见影响及于解放后。其实《蕙风词话》体系严密,于词论中兼批评、分析、考据与教导学词门径,而其词学理论亦多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从被忽略到强势进入学术领域,再到成为祛魅的对象,转而到当下又被奉为词学经典,《人间词话》经典化的百年历程是一个不断被阐释和建构的历程。对这个过程进行细致地考察,能展示王国维和所处时代之间的对话、接受者和中西文化的对话、接受者和王国维之间的对话、接受者和所处时代之间的对话的机制,有助于理解《人间词话》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理论错位、语境错位、解读错位而带来的阐释的冲突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粹学报>与<盛京时报>两种版本的<人间词话>,都以"境界"说开篇,呈现出相当自觉的理论形态,而其批评也持"境界"以为标准.相形之下,手稿中的理论形态则较为模糊,直到第31则才正面提出境界说.从话语自觉的角度将手稿前30则与此后各则分为两个阶段是大体合理的,在这种大的结构形态中,还包括围绕某一理论、某一话题、某一人物往往数则连缀撰述的模式.但从诗词对勘的理路、文体与文学观念的一致、词体意识与词史判断等方面而言,则手稿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是带有一定的整体性.境界说及其范畴体系虽然是从第31则才开始明确表述,但前30则中其实已经初具相关理论的内涵,只是隐约其中,需要仔细寻绎而已.  相似文献   

4.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是国内王国维研究权威陈鸿祥先生的新著。其突出的特点是,从东西文化的比较视角、现代与传统的张力场中,对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人间词》,给予了一种新的注释和新的阐述。并在这宏阔的综合注评中,给《人间词话》《人间词》的文本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起到了迄今为止对《人间词话》《人间词》的当代注评的总体叙述的惊人效果,为我国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诗学崇尚感悟的特点,该著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大都与感悟有关:"赤子之心",探讨感悟主体的心胸问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探讨感悟过程"悟入"与"悟出"两端;"三种之境界",探讨感悟过程中由渐悟到顿悟的三个阶段;"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感悟凝聚的两种艺术形态。王国维以直觉论为理论基础,以境界营造为理论指归,从感悟主体、感悟过程、感悟形态等几个维度,初步搭建起了充满现代意义的感悟诗学的理论间架。  相似文献   

6.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7.
《人间词话》与《红楼梦评论》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开端,而且都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论形态的诗学文本。“红楼”痴情,“人间”寸心,同系于叩开中国现代诗学之门。这是《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共同意义和价值。《红楼梦评论》阐释的是一种新的文学观,而《人间词话》所演绎的则是一种新的鉴赏批评标准,这是二者诗学意义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文论经典的《人间词话》,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英语世界的文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涂经诒的英译《人间词话》起步晚于李又安,但其译本的出版则在李又安译本之前。涂经诒与李又安在两种不同母语背景之下的英译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李又安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方法有深刻的研究,她钻研《人间词话》的时间长,又得到钱钟书、周策纵等人指点,对王国维的若干词学范畴、术语有颇为精到的把握,其译本更具学术价值。王国维早年曾通过对辜鸿铭英译《中庸》的批评而对若干中国语的英译表达了担忧,而英译《人间词话》的情形似乎正印证了王国维的担忧。但英译《人间词话》对于传播中国文论思想,促进中西文论的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彭玉平 《学术研究》2008,19(2):132-138
王国维<人间词话>自1908-1909年之交在<国粹学报>发表之后,在近20年时间内波澜不惊,1926年俞平伯将其标点由朴社单行后.则借助于王国维国学大师的身份而迅速进入学术视野.俞平伯的<重印人间词话序>首次对<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及其丰富意蕴作了高度评价,并通过后续著述中的征引及评论,体现出其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细腻而准确的认识.俞平伯对<人间词话>的标点和评论,大体上奠定了<人间词话>学术史的发展方向,标点本<人间词话>的通行,也促进了对王国维词学文献的增补、校订和笺释,这为此后的<人间词话>理论研究和<人间词话>的经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艳丽 《齐鲁学刊》2012,(3):126-130
从"遗民"视角进入《人间词话》,可以发现"易代"的现实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空前思考与表达自由,可以更好体悟《人间词话》的强烈个性色彩。但是,从王国维品评作家所依据的内在标准,又可以看出其身上所遗留的传统士大夫式的心理洁癖。正是这种新旧交替时代的过渡属性,造成了王国维进退失据的人生矛盾。  相似文献   

11.
精神界战士的还原与承传--读李新宇《愧对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研究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显学。可以这样说,在当下,如果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没有涉及鲁迅研究,多少都显得学术底气不足。因为“我们清点20世纪中国的精神遗产的时候,鲁迅肯定是最有分量的存在之一。”而且“他(鲁迅)在现代文化史上取得了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缺少对话者及缺少承传的孤绝地位。”在众多文学研究对象中,鲁迅确实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学存在,很有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味道了。众所周知,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2.
We test competing hypotheses drawn from neo-liberal economic theory and dependency theory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d World Bank structural adjustment on deforestation. In doing so, we analyze cross-national data for a sample of sixty low and middle income nations from 1990 to 2005. We find substantial support for dependency theory that both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d World Bank structural adjustment lending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ates of forest loss. We also find that a number of factors linked to o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help to explain deforestation. These includ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 economic growth, primary sector economic activity, democracy, total population growth, non-dependent population growth, rural population growth,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tropical climate, and natural forest stocks. 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finding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思想家的凸显与淡出——略论李泽厚新时期学思历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代李泽厚在哲学、美学(含文艺学)及中国思想史三大领域以其深厚学养应对了时代呼唤,扮演了思想大师的角色,“凸显”其思想家的形象;1990年代他经历了从“告别革命-倡导改良-不谈启蒙-不谈政治”的精神演化,由于无力生产新的思想来呼应1990年代中国社会语境的精神亟需而逐渐“淡出”思想界。1994年他所以断言1990年代“学问家凸显、思想家淡出”,可能与他的角色自期及其未能理解人文学者的角色自觉所蕴涵的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朱玉教授所撰新著--<树人为本>,2005年9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教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元老级人物、"亚太地区教育革新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导王承绪先生为此书写了序言,题目是编者所加.这部专著全书近20万字,记录了浙江树人大学最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既有系统的回顾,又有按照教育规律做出的总结,深刻剖析了树人大学的办学规律和发展内涵,是开展民办高校校本研究的理论结晶.王承绪先生在"序言"中对该书作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的出版对浙江树人大学未来的发展,乃至全国民办高校特别是新升入本科的民办高校的发展,都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使读者了解该书的编写意图、基本内容及结构特色,现特将王承绪先生所写的序言及作者所写的后记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李敏生的<汉字哲学初探>一书混淆了语言和文字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常识性错误,该书还存在信口开河、克隆自己的"著"作等不良学风.为维护语言文字科学的尊严,对该书的错误及其作者的不良学风必须予以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概括,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中国6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以及中央全会上的决定和重要讲话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体现出来并不断创新发展,构成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在当代中国放射着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