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论述的古典文学的人民性原则,主要是指衡量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的尺度问题,人民性这个概念,既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又指作品的艺术形式;评价古代作家或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需要从整个创作倾向全面而具体地分析;反映在古代作品中的人民性是随着社会复杂的阶级斗争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作家及作品的人民性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对文学的人民性,最早做出明确解释的是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萨尔蒂柯夫·谢德林等人。他们虽然只能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出发,去论证文学的人民性,但是他们已经指出,要使文学具有人民性,就必须表现“整个农民生活的内部意义与秩序,平民的思想的特性,他们的世界观的特点”(杜勃罗留波夫)《论断拉乌丁斯基和〈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他们认为,文学上的人民性“不是在民族特性的意义上,而是用在同情人民大众的利益的意义上,而‘人民大众’这个观念则是从等级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3.
文艺的人民性问题的提出,是始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即作品中的普通民众的地位及作者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在社会主义之前的历史阶段上的文艺中,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人民性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外古今的文艺史上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出发点,对于人民的奋斗精神、理想愿望表现了支持意向,对于普通民众的悲苦命运、不幸遭遇表现了同情态度,都是人民性的表现.在社会主义的人民文艺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与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地位相适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显现为新质的人民性,实现为与文艺的社会主义党性的一致性,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保证.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是主要方面,应以学作品为主。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需要广泛阅读,正确理解。就是说,既要博览,又要精研。这就需要有分析。 下面谈谈古代文学作品分析的一些问题。 一、观点 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于封建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受时代的局限和作家世界观的影响,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是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艺术借鉴,古为今用,这是我们今天学习古代文学的态度和目的。建国后有段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文学人民性与历史进步性是有区别的。文学人民性的原本意义是文学艺术与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其涵盖面是有限度的。通过扩大人民性中“人民”的范围以扩大文学人民性的涵盖面的作法难以行得通。对古代文学的评论中应区分人民性与历史进步性,并坚持人民性的原本意义,不可用人民性代替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正> 普列姆昌德是现代印度最伟大的作家,印度印地语文学界的“小说之王”,印度进步文学的创始者。在他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给印度人民留下了十五部中、长篇小说(包括两部未完成的作品在内),三百来个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电影脚本、散文、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创作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前辈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本世纪上半叶印度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它们表达了作者对内外统治者强暴的愤怒,对封建恶行败德的谴责,对劳苦人民大众的深厚同情。它们具有着深刻的人民性,闪耀着伟大的人道主义的光辉,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奏出了当时时代印  相似文献   

7.
沈文凡教授等所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三百首》全新的注本。“全新”是指在文学总集注本中有意识地发掘具体某一作品的“接受小史”研究。以文学总集中“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模式与事例的创新。“接受小史”,“是指后代诗人从创作上继承、借鉴三百首中名篇的情况。这是‘名诗’和‘名句’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模式或事例创新,体现在“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是揭示《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史,以及后代作家对《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本书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篇的影响史:二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句的影响史。  相似文献   

8.
在高师中文进修班的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如何使学员切实掌握有关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比较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规律,正确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与作品,以提高他们阅读、鉴赏的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本文从教学的原则、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人民性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所阐发的理论是建构"人民文学"的基本依据。五四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酝酿时期,周作人等先觉者从理论上论证了新文学将"平民"作为叙述焦点的合理性,革命文学的论争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确立时期,理论家们普遍强调培养作家的无产阶级意识、强调作家的底层生活体验、表达底层民众的愿望诉求等,左联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时期,明确提出要创造"民众的"文学,其"发展"具体表现在对人民性理论三个维度——"生活体验中的人民性"、"文学创作中的人民性"、"阅读接受中的人民性"的阐述上。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山谷)是北宋的诗文大家,既有很丰富的创作实践,也有较系统的创作理论,对后世的文坛,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不过,历来对他的评价毁誉不一。建国以后,“左”的思潮也影响到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阶级性、人民性成了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至高无上的标准,谁若强调艺术特性,讲究艺术技巧,谁就有可能被扣上“形式主义”或“反现实主义”的帽子,列入“逆流”范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象黄庭坚这样比较重视艺  相似文献   

11.
人民性是我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去评判古代作家和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近十几年来,这个概念却被取缔了,禁绝了。其原因,据李希凡同志在一九七三年再版《红楼梦评论集》时专门补写的一篇“附记”里说,是因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要很好地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协调好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课程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古代汉语的“工具课”作用,为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扫除障碍。其次必须引进新的理论框架,从教材那种琐碎而简单的作家传记加作品的评述中跳出来,针对纷繁而复杂的头绪,梳理出文学的发展线索与规律;以情感为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与古人的心灵沟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富活力的术语,使用频率极高,至今不衰。本文大致勾勒了“奇”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传承、发展的概貌。探讨了我国古代一部分作家、文论家对“奇”的种种看法。归纳出“奇”的理论内容,即它包含了文学创作论和批评论的许多方面,如立意、语言、创作方法、作家人格、作品风格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是一个集体项目 ,丛书作者全部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他们的研究旨在以作家作品研究为基础而又超越作家作品研究 ,尽可能全面地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在系统性和理论深度方面取得进展 ,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成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丛书作者对流派的界定及其特征 ,多有独到的认识或辨析。许多重大问题的生发求解 ,如流派的统系意识、盟主意识、风格意识 ,如玄学理想人格 ,如宫体诗派的文学史意义 ,如台阁体的合理性 ,如小说理论流派的再划分 ,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流派风格 ,其结论笃实 ,又让人耳目一新 ,堪称实证考索和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范例。丛书作者都有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他们分工合作时 ,既充分尊重个人兴趣 ,又注意整体的互相联系 ,这有助于文学研究流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心理诱因 ,同时对这一世纪末文学思潮进行了理性分析。文章认为 :“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所标榜的“良知与责任”在作品中的表现是极为有限的 ,他们所呼应的虽是主旋律下的意识形态 ,对最下层人民的苦难却相当冷漠 ,它甚至可以说是 2 0世纪 90年代最缺乏人民性的文学思潮 ;与此同时 ,对“文学性”的漠视使其失却了应有的文学价值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启蒙和文学探索事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家闻一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家闻一多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 ,把校刊、训诂、考据等作为文学研究的“最下层”、“最基本”的工作。他对古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的发展作品和文学的发展过程、特点及规律的研究 ,气度恢宏 ,见解独特 ,令人瞩目。他善于把古代文学及其发展变化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之下 ,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精神分析学等进行研究 ,以其斐然的成就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史研究的思维空间。他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学史的精神、态度、观点、方法和成就 ,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现行《中国文学史》教材和学界研究成果多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家长形象与青年叛逆形象相对立,进行否定性的批判。这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实际,不仅不公允,也不符合健康的生活常识。事实上,对这些家长冠之"封建"标签的简单处理,将生活、人性、人物性格等均简单化了,所以有必要重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家长形象。只有将这些形象不做符号化处理,并放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才能得出公允的评介。这关涉到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文学史的撰写等问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东北古代文学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从王尔烈、戴梓、缪公恩到魏燮均,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家、作品不仅是东北古代文学的骄傲,有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作家主要生活在清乾隆中期到同治末年,研究他们,可以了解辽沈地区文坛概况。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课时多,从学生入学讲到学生毕业;内容多,从先秦讲到近代。讲授这门课程,不仅要使学员掌握古代文学的有关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辑廊和发展线索,还要着重研读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作家作品,培养提高学员的阅读、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祖国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握教材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如何把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顺序,史与作品交错结合,组成自远古至鸦片战争直至近代  相似文献   

20.
在学界所称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古代作家及作品的民间传说,这些资料对于反映古代文学作家及作品在民间的状况,丰富和深化古代文学研究与评论,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