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与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多、农业人口比例过大等实际,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优化乡风民俗、建立民主管理的治理机制等方面,论述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其相应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资源整合是任何社区发展项目的基础,因而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在资源整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资源整合还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勐廷村的个案展示了其资源整合路径为:一是充分挖掘社区内部的各种资源;二是积极争取和吸引社区外部资源;三是有效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这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不过该个案体现出来的政府推动痕迹明显、对项目依赖性强以及注重物质环境改善等特征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推广困境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最初的成功经验来自赣州模式,理事会的产生和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它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文化基础缺失、对国家政权和资源的依赖、组织机制不完善的发展困境,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乡村民主的发展。因此,需要培养农民现代民主和团结意识,为理事会的发展奠定文化基础;构建理事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为理事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理事会的组织机制,促进理事会的长效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加快广西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出路在于 :以人为本 ,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城镇领导干部的文化层次 ,精干小城镇管理队伍 ;大力改革户籍制度 ,切实从人口数量上推进小城镇的发展进程 ;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 ,增加城镇居民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收入 ;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 ,改善基础设施 ,美化环境 ,吸引外资入镇投资 ;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资金。  相似文献   

5.
薛萌  姜明 《阴山学刊》2012,(5):112-115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文化、生活质量、人均寿命、幸福指数、社会保障等方面不仅远低于发达地区,而且低于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不等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因此,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缩小少数民族群众与民族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对于维护边疆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分层分类推进,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以永州市冷水滩区为例,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按选举方式分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分为四类,每一类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必须扬长避短,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优势.其次,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按收入来源分类,农民分为五类,必须要分类指导,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再次,根据欠发达地区的不同区域,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规划.按自然条件分类,欠发达地区农村分为四类.根据每一个区域的特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如此,符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实情,必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系统的根基,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公平、和谐与稳定,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方针政策、习惯观念等多种原因造成南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这种状况亟需改变。技术支持+政策保障+观念引导多方并举的措施可以在一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物质环境和对检察干警的多层双重能力要求,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检察队伍建设步履维艰.文章在深入广西12个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检察院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外部环境改善、检察人员思想政治与作风、执法理念和专业素养、民族特色以及民生导向与群众路线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发展问题——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宾 《东岳论丛》2008,29(3):183-186
作为农村人口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村青年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青岛市农村青年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农村青年在思想观念、经济收入、就业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出了加快农村青年发展的相关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最大亮点。太行山区黄崖洞镇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坚持规划先行的基础上,采取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和乡风文明建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边境一线多是集边疆、民族、贫困、落后于一体的特殊区域.持续推进边境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对上、对外争取支持,对内盘活人、财、物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发展优势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促农增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破解农村金融困局.从中长期看,需要加强农村人才建设,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创新帮扶模式,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统筹边内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思考,就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原则,是完全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的,因而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是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关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和发展新疆的重要力量;大力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覃国慈 《兰州学刊》2007,(11):69-7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培育新型农民.文章从人力资源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三个方面阐述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5.
建设新农村——解决黑龙江“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既在"三农"之外又在"三农"之中,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要依靠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当前,建设新农村不失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黑龙江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可以尝试在建设新农村方面为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许树沛 《学术论坛》2007,(3):199-2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要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于此,文章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探讨高等学校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意义就是要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在凤阳县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中,显现出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并非一般问题而是乡村过密化的结构性困境,它受复杂的综合性因素的影响。要走出这一结构性困境,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再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外转移,扩大对乡村的资本、技术和信息投入。  相似文献   

18.
从移民搬迁组织主体、搬迁行为及形式、效果等方面看,少数民族自发移民有别于政府组织的搬迁移民。根据人口迁移推拉力理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发移民搬迁的推力主要来自于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缺乏与恶化,而拉力却来自于族群内与族群间的带动作用及婚亲社会裙带关系,以及迁入地的经济收益刺激等。与主流农村地区相比,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发移民发展主体地位"尴尬",主体身份与主体发展机会"双缺失"。为促进其发展,需确立主体地位,加大产业培植扶持力度,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有助于推进自发移民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6):218-222
把社会工作重点放到农村,以创建和谐村社为载体,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统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都可以在农村社区得到延伸。江西省万载县的社会工作实践表明,只有把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好了,政府承担的许多社会职能都可以转移到农村社区。这对于缓解政府压力,创新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机制,推动乡风文明、保障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和难点.本文以广东省蕉岭县为例,通过分析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并切合实际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