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明末清初之爱国主义诗人和经史学家的顾炎武,他的诗歌创作是他整个反清复明事业的组成部分,面烂熟于心的儒家经典又是他诗歌深厚意蕴的重要因素。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竟太炎评论他的诗:“不为叹老嗟卑语,不作流连光景词。一代耆儒侪伏郑,更留馀技到风诗”,是颇确切的。顾炎武常以儒家经义入诗,这里只说说他诗中之“易”理。《周易》虽是讲卜筮之书,但寓于诺卦中之思想却很丰富,对自然、社会发展变化之规律,时有精妙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解说。顾炎武对此有极高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他在《与友人论易书》中说:“且夫《易》之…  相似文献   

2.
考察鲁迅的早期思想,不难发现,他曾受到章太炎的影响。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鲁迅称赞章太炎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模范”,认为他的思想和斗争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然而,在这种影响当中,鲁迅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照搬,而是结合了自己许多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例如,鲁迅早期思想中的反传统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与把握,同章太炎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本文认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比较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鲁迅与章太炎师生关系的认识,而且也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被誉为“思想家的小说”,因而对其作者吴赦梓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为《儒林外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吴敬梓的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时代思潮的浸染。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但在有些方面,他的思想又表现出矛盾、甚至对立的特征。这种复杂性在吴敬梓的生活和他的文学创作中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与复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他早年曾参加过复社。历史上有关记录复社姓氏的书,都著录了他的名字;有关于他的年谱、诗谱、传记等,也大多提到了这件事。但这里并非没有问题存在。照传统说法,顾炎武是十四岁入复社的。其说自清人王峻撰《顾亭林先生传》(无传本)首次提出,并继而为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所采纳,一直流播至今。近年来,虽有个别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赵俪生先生新著《顾亭林与王山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一书,即称亭林于十七岁参加复社;后来,赵先生又在《顾炎武——经世济用的史学理论和社会实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公元一八六九——一九三六年)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唯物论者,尊法反儒的代表。他的尊法反儒思想,具有时代的特征。他继承了法家的进步思想传统,同时吸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武器作为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正如鲁迅所说,章太炎的业绩“留在革命  相似文献   

6.
《茶花女》(1847)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作家小仲马(1824——1895)的小说,以后他又改编成话剧。小仲马是大仲马的私生子,从小受社会歧视、侮辱,因而他的作品都针对社会问题,揭露时弊。他思想敏锐,观察问题深刻,二十八岁写出《茶花女》,一举成名。《茶花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出身穷苦家庭,因为找不到生活出路,被迫沦为妓女并染上了肺  相似文献   

7.
社会思潮和时代氛围对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的作用很大。巴金《家》里的主人公觉慧,“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及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面前,最后又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的这种思想特点,就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革命的某些时代特点”①;杨沫《青春之歌》里的主人公林道静从摆脱封建家  相似文献   

8.
《(九言)书》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章太炎的代表作。一八九九年初,章太炎着手把自己的一些学术、政治论文辑订成册,题名《(九言)书》。(九言),急迫之言。初版为木刻本,线装一册,共五十篇,另补佚二篇。一八九九年冬在苏州付梓,一九○○年七月前出版。目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章太炎选集》注释本和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慕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一生著述极多,估计有四百余万字。内容也极为广泛,主要有政治、哲学、史学、社会学、经学、文字学、语言学、金石学、文学、诗歌和碑志等。这里仅从他三订《(九言)书》所作的篇目和内容的选择,看他在各个时期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经历了从孕育、初步形成、到成熟的逻辑演变。他在《资本论》中第一次科学详尽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形态、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等,所以说,《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成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纲领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白虎通义》与封建礼教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东汉章帝时期的《白虎通义》,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重要典籍,它的出现标志着束缚中国人民思想将近两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正式形成。本文不是要对《白虎通义》一书进行全面的剖析,而是仅就书中阐述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封建礼教的关系略陈管见。 一、封建礼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战国以来,社会风俗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来作为伦理道德准则的周礼遭到了严重破坏。到了东汉初年,社会风俗则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这后一次变化即主要表现为封建礼教的产生。关于上述这两次社会风俗的大变革,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有过这样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经世之学和《春秋》公羊学这两大传统资源对转换时代思想家的造就。因此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一种断裂关系 ,而是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思想正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实现了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立即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原则。他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完善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他反对照搬外国的模式,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些思想是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杰出贡献。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传播“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它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胡适正是运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武器,给传统思想学术界以极大的冲击,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为中国现代的孔夫子或“现代的伏尔泰”。并且或多或少都从他那里得到过新思想的启蒙和思维方式的启迪。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及自己“五四”时代的思想状态时,就曾直率地承认过这一点。他说: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还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康有为做了我的崇拜人物。(《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1869—1936)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他一生著作宏丰,举凡哲学、经学、小学、文学以至史学、佛学等无不涉及,初步估计有四百余万字。太炎先生的语言学著作主要有《国故论衡(上卷)》、《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等。他的《小学略说》有两篇,一篇写于辛亥革命之前,收入《国故论衡》;另一篇是一九三五年十月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上的演讲记录。这两篇《小学略说》集中体现了太炎先生的语言学思想。一小学宜举全体,文字仅其一端自从汉代刘歆的《七略》标有“小学”的名称以后,“小学”作为学术专名在我国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早年致力于中国古典书籍的学习,青年时期则游历南北各省,既广泛接触了现实的中国社会,又广泛接触了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社会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学篇》、《思篇》、《思纬壹(?)台短书—报贝元征》、《兴算学议》、《北游访学说》、《仁学》等,其中尤以《仁学》为重要,它集中反映了谭氏的自然观、认识论及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早年致力于中国古典书籍的学习,青年时期则游历南北各省,既广泛接触了现实的中国社会,又广泛接触了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社会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学篇》、《思篇》、《思纬壹(?)台短书—报贝元征》、《兴算学议》、《北游访学说》、《仁学》等,其中尤以《仁学》为重要,它集中反映了谭氏的自然观、认识论及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利,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直接规定为"关于现实的人的科学"。"现实的人"既包括现实的人群,如阶级、社团和组织,又包括"现实的个人"。而"现实的个人"的思想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发了"现实的个人"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唯物史观对社会存在、社会矛盾、社会进程、历史目的的一系列观念才得以确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新阅读获得的这种理解将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本质、价值与意义产生新的认识,这种理解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是随着整个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的现状,经过革命实践长期过程中的反复检验、核实,不断补充、修改、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其具体分期如下: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1915—1919年) 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顶、困难深重、军阀混战的时代。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促使他在1910年秋十六岁时就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当时就受到几方面进步思想的影响: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后,对他的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的诗篇中每见数字,且颇有特色。作为力主“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历史学家、舆地学家,他诗篇中的数字往往具有时空的实证性,因而读来自有鲜明、具体的历史感、现实感。如“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暖”(《岁暮》二首之一),此诗作于1674年冬,距1644年清兵占领南京,南明王朝覆灭,崐山城破,顾炎武避乱于常熟语濂泾诸地,四处流离正已三十年。又如“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重谒孝陵》)据顾衍生(顾炎武之抚子)所撰《年谱》载:“(顺治)十七年(1660)秋,南归,抵金陵,七谒孝陵。”是年春曾谒十三陵(见《再谒天寿山十三陵》)。又据《明史·地理志》,北京与南京之间相距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