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写贾家的衰亡,正应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条“语录”,大约封建世袭制下的士大夫家族,一般是逃不脱这条规律的.宁府从第一代宁国公贾演开始,第二代贾代化,第三代贾敷、贾敬,第四代贾珍,至第五代为贾蓉.荣府从第一代荣国公贾源开始,第二代贾代善,第三代贾赦、贾政,第四代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至第五代为贾兰。然后贾府这个轰轰烈烈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也就一败涂地了。所以说曹雪芹写贾府从宁、荣二公传禄位至今五世,是有深意的。联系到红学界一些人认为《红楼梦》描写了贾府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过程或者说展示了贾府必将彻底败亡的趋势只是某些红学家的想象的说法,更感到曹雪芹的伟大,他实际上已从诸多方面暗示了贾家的必然败亡,这点并不因为《红楼梦》后半部的佚失而就成了“想象”。请从贾府的水、人、文、玉、草五世“一代不如一代”,看宁、荣二公的禄位的断绝的必然性。“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封律大家族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从而整个封律专制制度的灭亡也成了历史的必然。《红楼梦》正是从贾府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封建官僚大家族的逐渐衰亡以至突然崩溃的过程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般规律.人说封律社会下,宗法制的封建大家庭不会因“子弟的不肖”而灭亡,因而贾府也不可能因子弟的么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也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一代不如一代”,正是封建教育全面破产的集中体现。封建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孔孟之道教育。正如毛主席所总结的,封建社会“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者设计秦可卿的本意,乃是由她诠释贾府败亡的缘由,由她诠释宝玉"颓堕"的缘由;让她承载贾府衰败的责任,让她承载宝玉"变坏"的责任.贾府衰败的原因是"如今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小说正是写她"淫合"宁府掌门人贾珍,"淫诱"荣府中兴的希望者宝玉.在封建时代,"福善祸淫"、"万恶淫为首"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于是,判词说她"情既相逢必主淫","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旧稿设定她的结局是"淫丧天香楼",即是其形象定位.这样,刘心武先生所认定的秦可卿以"公主"为原型,以褒扬为解读的"秦学"就完全没有立足的依凭.  相似文献   

4.
<正>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化者无一。”这还是小事,更有件大事:“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认为,《红楼梦》作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这种“末世”的形像,在贾府诸爷们的风格品貌中有着丰满的体现。别人且不论,单说荣府  相似文献   

5.
妙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里有位女子,名列“金陵十二钗”第六,她既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又不是四大家族的亲戚;她颇有点傲视贾府,甚至敢于怠慢贾母,却又不能不依附于贾府;除了贾宝玉等很少几个人以外,几乎谁都有些讨嫌她,却又谁也不敢开罪她;说她是尼姑,她又确乎是位小姐,说她是小姐,她又确实是个尼姑。这位女子,就是妙玉。反映在她身上的这些现象,是“金陵十二钗”中少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因此,如何理解这一形象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失职的年代     
我觉得,当今的中国学界,既不如"五四"那一代,不如"一二九"那一代,也不如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中国知识界在经济上虽然比较局促,当时有"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说法,但士气高昂、思想活跃且富于社会关怀和进取精神.应当说,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大体尽职的年代.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经济地位相对提高,成为尾随在官员和商人之后的另一个得利阶层,但士气上却一蹶不振,整体上从关怀社会转向关心自我.进入新的世纪,仍然精神萎靡,不见起色.  相似文献   

7.
李庆信 《天府新论》2008,(3):131-137
甄(真)、贾(假)宝玉"对子"建构别有巧思,深具哲理.第一部分打破传统解读的单向思维模式,阐明甄、贾宝玉谐音所寓的"真假"价值判断,包含着双取向的"悖论"式反讽.第二部分借鉴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镜像自我"概念分析贾宝玉的深层自我意识,指出甄、贾宝玉梦中互见,甄(真)、贾(假)难辨的迷幻情境,不过是贾宝玉梦外镜像自我的象征性投影;贾宝玉内心深处存在的忏悔意识和自卑情结,正是他"自己眼中之我"折射出的"他人眼中之我".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轴心,囊括政治、经济、官场、世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人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时至今日热度仍然不减。《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至今仍让人称颂,除了其本身的魅力外,还与作者独特的人物刻画手法是分不开的。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析《红楼梦》的人物刻画手法。  相似文献   

9.
刚到不惑之年的王先生碰到一件让他不太愉快的事--感到性生活中力不从心,已经很难"连续作战"了,有时还要靠手来帮忙,而且精液射出的力度和量均大不如从前.这让他很不安,尤其是在饭桌上听到老同学的调侃,以及电视广告中那些让人羡慕的猛男形象,越发觉得自己在那方面确实有点不行了.有时连想起床第之事都心有余悸.难道自己阳痿了?连妻子都似乎隐含着不满情绪.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与不安.  相似文献   

10.
贾宝玉是曹雪芹费尽“十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引自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而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这块无才补天的“顽石”,自从离开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投胎坠落,问世已二百多年了。他就象滚雷闪电一样,划破了贾府茫茫黑夜的长空,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文学史的人物画廊里,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结局,直接关系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终极旨归,但由于曹雪芹八十回后手稿的散佚,贾宝玉的结局客观上成为红学史上的一个"悬疑"。脂砚斋在其批语中一再透露的贾宝玉后文之"悬崖撒手",却为学界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认为贾宝玉最终结局就是了悟红尘后出家,即"悬崖撒手"。不易为人知的贾宝玉"悬崖撒手"另外两层深刻内涵:其一为《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之精神境界与艺术归宿;其二为《红楼梦》创作者曹雪芹之真实人生结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甄、贾宝玉的各自归宿。说明"悬崖撒手"对于《红楼梦》作品之贾宝玉与创作者之曹雪芹的内在精神统一,正是曹雪芹生命故事在其意识层面的艺术演绎与潜意识层面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曹丕政德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曹丕集注》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帝曹丕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不可忽略的政治活动家、诗人.在政治舞台上,他不如他的父亲曹操那样演出过威武雄壮的史剧;在文苑里,他的诗文也不如他的弟弟曹植的诗文光采夺目、悱恻动人.可是,曹丕还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历史和文学都不能不对他有所了解.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经他的手彻底结束了汉王朝四百余年的统治,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形成.他又继承乃父的事业,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而且在执政期间希冀振兴,对东汉以来政治的积弊进行改革;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是才华过人的作家,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人物,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和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和谐为美,在中国和西方不但都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美的重要见解,而且出现的时间也十分相近.在中国,最初萌发这一美学观念的阴阳五行家是郑国的史伯,他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继而运用和发挥这一见解的晏子,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阴阳五行家的美学思想,首先把"和"与"同"视为两个对立的观念,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所谓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人把这组作品看作是对农民工态度的反讽,不过Benoit CEZARD只说这不过是一种跨文化的换位思考.他在武汉生活了七年,从事法语教学工作,但把赚来的大部分钱和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摄影上.他在中国结交了不少农民工,他说"屌丝生活比精英生活更吸引我".他喜欢光着膀子在街上散步的武汉人,喜欢他们扯着嗓子和自己打招呼,他还喜欢吃热干面.  相似文献   

15.
<正> 有明一代,冯惟敏散曲不惟思想成就最高,艺术成就也最高。冯惟敏以他的辉煌之作,无可争辩地夺得了散曲史上的头等地位,令人心服地被称作一代散曲的第一大作手。杰出的现实主义曲作冯惟敏散曲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原因是他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的创作原则,自然首先应该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但现实主义又毕竟是作家进行创作时所采用的根本方法。具体地说,首先,现实主义作家在努力观察和剖析现实生活时,必须特别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并以此揭示生活的本质。其次,便是作家在对生活进行广泛概括时,必须塑造典型形象。根据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完成小说《红楼梦》的统一的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手法?《福建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张文潜、颜纯钧的文章指出几点:(一)实体和整体.《红楼梦》反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细",能在琐细、分散的描写中见出整体,如第二回先从整体上对贾府作了一次介绍,以后在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等事件中从整体上去表现贵族家庭生活的规模和气派;还别出心裁地通过人物的眼睛介绍和描绘贾府的环境,使各个纷繁冗杂的生活场面联成一个整体.(二)干扰和打断.对中心情节的干扰和打断,是《红楼梦》庞大复杂的艺术结构的一部分.这些有意插入  相似文献   

17.
知青插队是许多人的共同经历,小说家们对这一段生活的描述不尽相同.王小波的学养偏重西学,故他写知青生活的<黄金时代>显得与众不同.他以福柯的眼光看待社会,因此,性成了小说展示社会权力关系的舞台,也是他驳斥"文革"荒谬的有力武器.同时,性还是弱者挑战主流话语霸权,显示点命权力,获取生命乐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没有戏剧的矛盾冲突就没有<雷雨>,没有性格的矛盾冲突也就没有周朴园.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受过西式教育的"人"他有至情至性的一面,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资本家、一个封建家长他的阶级属性又决定他有自私冷酷伪善的一面,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也是真实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这一个",是自私冷酷真性情.  相似文献   

19.
正"开口埋怨不如闭口做事"这不是名人名言,而是一位普通父亲对儿子的训导。就是这句训导,造就了一个名人。张明正出身贫寒,读书时成绩差。高考成绩出来后,他连普通大学的分数线都没达到。面对高考失败,张明正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不停地埋怨家庭条件不好,埋怨父母没有给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0.
蒋国保 《学术界》2008,(3):123-128
在客观叙述作者与沈善增先生所以产生学术争论的基础上,侧重在两个问题上回应了沈先生时作者的反批评.这两个问题是:"无友不如己者"句中的"不如"与"惠子之据梧"句中的"据梧"究竟应如何理解.沈先生认为"不如"应作"不宜"解,而"据梧"应解为"弹琴".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仔细分析,指出了沈先生的解释不合原著本义,是曲解,并指出其曲解原著失在以简单的"比照"代替复杂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