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书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孔子群己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个体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离不开群体,群体需要个体承担责任,显示出合力,才能和谐。在实现群己和谐的途径上,孔子强调,首先要正名分,要使人正名分,就要用礼来整顿群体秩序,以礼治国,以仁来实现个体道德自律孔子群体和谐思想可资当代和谐社会借鉴,即以人为本,人性关怀;恭敬尊重,礼仪文明;忠于职守,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2.
冯洁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45-47
西方功利主义在中国近代戊戌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并没有生成如西方功利主义那样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思想,而是产生了基于群己和谐的功利主义。形成此种功利主义思想的成因有两个:一方面,进化论思想的理论预设使得功利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成为可能,它肯定了个体利益追求的可能性,为“进步”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民族主义的思想预设又使得功利主义并没有走向个人主义,但也没有完全走向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而是在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上找到了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肖绍俊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希望执政者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他认为社会和谐要依靠执政者在进行政权建设时所采取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措施来维系,主要体现在为政以德的基石、行之以仁的内容和约之以礼的途径。这些内容对于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4.
“克己复礼”是为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思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7,(2)
孔子认为,人的心理感应能力可以促成道德观念向道德行为的转化。道德行为必须由一方主动变成双方互动,才能发挥其自身的功用,造成社会和谐。孔子道德思想体系中的任何德目包括仁、礼在内,都有双向的要求。人人有施予,人人得回报,人际关系便可达到和谐。和是目的,是最高原则。把握了这一点,才可以利用儒家思想为中国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5.
6.
谢冬慧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349-354
"社会和谐"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他构建了以人为本的仁学体系,主张宽缓平和的礼治方略,倡导均衡发展的经济理念。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理论与孔子的"社会和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王英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81-28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索其思想渊源及历史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历史角度,其产生可溯源至恢复周礼思想的目的;从具体历史评判角度,我们可通过孔子对尧舜禹王者及商周贤者的评价见“仁”的印迹,通过孔子对历史的总结见“仁”的萌芽.孔子“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礼”的本质理解,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推动了仁政爱民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提出的"仁爱"、"忠恕"等一系列管理主张,表明仁学是一种伦理性文化。仁学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建设的学说,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的管理原则。因此,从现代行政伦理的视角解读孔子仁学中的爱人、礼、忠恕以及安人等思想,不仅可以为研究孔子仁学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为当代行政伦理建设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邵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4-137
俭约是中国文化中衡量做人,做事,成为君子的一项重要参数。普通民众要以俭约作为行事准则,为政者要以俭约作为提升政绩、练达品性坚守的信义。人们不能以发展经济作为可以恣意挥霍资财的借口,因为只有知足者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孔子置身于“礼坏乐崩”的大混乱中,特立独行,创立“仁”学思想体系,期望以“仁”释“礼”的方式规范上层社会的行为,使社会各阶层能继续尊崇贵本俭省的祖训,实现俭以养德的目的。孔子的俭约思想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根基,是当代中国社会必须大力提倡的美德,是必须坚守的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0.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描述人的一切美好品德的统率。孔子预设“仁”为人的本质 ,“礼”和“义”则是人之为人的途径。“仁”决定了“礼”和“义” ,“礼”是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 ,“义”是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 ,“礼”与“义”相辅相成 ,为人通向“仁”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孔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4-58,80
群己关系是孔子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论题。与后期儒家哲学片面强调群体原则不同,孔子的群己观为个体生存预留下极大的开放性空间。其以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独立个体为出发点,尊重人作为现实存在的情感需求,通过推己及人的道德生发路径,形成了以"超越自我中心"为特征的特殊群己观。 相似文献
12.
张夫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92-95
孔子在继承与改造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特色且较为成熟的礼学思想:以礼为本,追求社会和谐;以仁释礼,行礼成仁,追求人格完善;礼外乐内,追求身心和谐。这些思想对促进学生德性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价值,应成为当代学校生活重构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董国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36-40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杨晓君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98-101
论述孔子思想理念中所要构建的君子人格体系,分析君子人格的构成要素及内在联系,提出培育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现形式、以“忠孝”为基本要求、以“信义智勇”为补充的君子人格,并阐明培养君子人格的历史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卢金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22-24
孔子的思想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核心所在,贯穿于这个道德线索的主要包括"仁"、"礼"、"正名"等思想内涵,这是孔子对完善的社会道德、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要求与向往。在心理学的维度观照下,孔子的这种思想道德学说看似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其实质则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具体角色的描述与定位,它规定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心理学上的"人格面具"诉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社会陷入了混乱状态之中。在孔子看来,现实的境遇与理想社会相去甚远,追其原因在于人心不古。因而对社会秩序的追寻首先必须从建构人心秩序开始:通过价值内省,让整个社会拥有仁的共识性价值规范导向;由此引导个人行为选择发生相应变化,君主选择施行圣人之治,内圣外王,以身载道,推行仁政,民众们则选择自觉遵循礼制,安分守己,照自身的社会角色行事;行为选择的改变最终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18.
刘琳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74-78
当人类步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现代性的道德危机面前,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孔子伦理普世价值,挖掘其合理的思想资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寻求伦理文化的支持与动力。文章把孔子伦理思想置于全球化的氛围中,从超越的、心性的、和社会的三个理论层面对天命、仁、礼进行梳理,认为“天命观”中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统一,“仁爱”中的泛爱思想和民本理念,“礼”规范中和谐思想以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都将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对全人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孔子的通达以“礼”与“仁”为思想底蕴,以“中庸”为主要思想方法,既是对世事和人生透彻而睿智的认识,又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本文以《论语》述其要旨,从礼乐制度、个人修养、教育教学、治国理念四个层面来探析孔子的通达,以展示其高超、开阔的学识和气度,以及在当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