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集韵》看唇音及其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本文利用《集韵》切语提供的一些语音材料,对于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及其分化问题作了探讨和印证。认为,当时的合口呼只有一类,唇音声母是一套发音时带有圆唇趋势的辅音字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中古时的韵图在安排唇音声母字时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另外,当时的轻唇音在发音方法上已经和重唇音有所不同,但尚未形成独立的音类。 相似文献
2.
张俊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160-161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文轻语”现象提出异议,并强调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指出了高师中文系汉语课教学的不景气现状,并且就如何加强高师中文系汉语课教学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庞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86-287
识字教学流派、识字教学法和识字教学方法三个词并不是同一概念,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中,识字教学法涵盖的范围最广,但在实际中这三个词却被很多人混淆使用,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重新认识,明确三者的适用范围,理清它们的关系以利于识字教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自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一说以来,汉语音韵学界绝大多数人是信奉其说的,但是由于钱氏只是证明轻、重两类唇音上古合为一类,而没有证明上古唇音声母究竟读如重唇还是读如轻唇,换言之,钱氏只是论证了音类,而没有论证音值,因此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长期以来仍有不少学者怀疑此说,批评此说。比如符定一的《联绵字典》就曾针锋相对地提出“古有轻唇音”,近两年王健庵、敖小平二位学者又相继强调“古无轻唇音之说不可信”,而提倡“古无重唇音”之说。有鉴于此,我们也想详细地探讨这一问题,并在某些地方提出一些新的材料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6.
冯春榕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168-169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让小学生制作识字卡;通过朗读课文来识字;通过游戏、发挥想象认记生字;创设生字复现环境,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认识生字,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很有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晓静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2):20-21
本文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掌握汉字书写顺序和结构,展示了汉字演变和造字规律,并讲解了如何运用Flash来优化语文识字教学。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一种“复脑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识字教学我们缺少一些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教学中一些识字方法,虽然对科学识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这些识字方法又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建构起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从汉字本身的识记规律出发,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对识字量、字种、字序上做出科学的定位,才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赵楠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6):39-41
古代识字教材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当今普遍使用的统编教材的前四册可看作当前主要的识字教材。儿童识字两年后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检验识字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之一,但如今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不如同龄古人。主要原因在于《三》文等都是精粹的书面语作品,易使儿童感受书面母语的特点,现今教材多浅显的口语,孩子接触典范的书面语的机会较少。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古代教材语言精警,易于铭刻在心。现今教材则多用口语,易于为儿童理解接受。在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古代教材宜于培养儿童书面语言的语感,现今教材对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教材编纂应兼顾书面化和时代性,选择"典范的时代书面语"。 相似文献
10.
李金葆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认为汉语泛读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开拓了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新路,对民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独立完成能力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近年来语言教学从注重培养单一的交际能力转向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社会文化及批判性话语学在语言教学领域也逐步得到重视。语言教学的重点也从培养阅读素养转向培养多元化素养,进而在英语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培养跨文化素养模式也历经了多重变革,培养跨文化素养手段也日益更新,教育者在语言教学中逐渐开始使用多种非传统教学材料来改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电影作为国际『生的批判性媒介是培养跨文化素养的理想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教育对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传统课程——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实施,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较为有效地解决当前集中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论文写作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媒介素养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具体体现在观念意识的树立、网络信息知识的掌握和鉴别、创造性地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乔颖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50-52
以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利用PBL教学模式将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到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的时间、空间以及教学手段当中,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较强辨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研究人才,使之更能适应高科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使教学改革得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探讨了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今后的构想,即应该把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加以组织、演示、讲授、讨论、训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15.
杨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77-82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应用水平日益提高的现状,认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亟须优化的问题。以福建省部分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探讨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了解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基于调查结果的显著性差异比较,认为信息素养课程应突出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拓展信息安全、信息道德与信息利用相关领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莹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9-15
大学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改革使得网络媒介的内容大量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大学生的英文媒介素养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英语教师应如何从语言技能层面、媒介常识层面和批判性语篇分析层面,在英语课程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同时指出,课时短缺、师资不足和教材匮乏等问题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落实媒介素养教育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华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87-90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新教材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积极参与新教材的开发、评价和选择,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新教材,全面提升教科书素养,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华连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2):109-111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取材、释义诸方面 ,多有可取之处。然大醇微 我国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概观 疵 ,尚有不足 :文字编排的正确性有所疏忽 ,知识介绍的科学性有所不足 ,标点运用的规范性有所欠缺 ,语言表述的严谨性有待加强 ,词语诠释的精确性有待提高 ,内容安排的统一性有待协调 ,出处标引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倘能改进 ,则一定能更臻完美 相似文献
19.
黄远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1):96-103
通过探讨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强调培养师范生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师范生跨学科教学素养培养中存在问题,并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的学习社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及提供跨学科的评估方式和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培养跨学科教学素养的途径,以期为培养师范生成为具有跨学科视野和能力的优秀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