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在这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实体的功能性存在,它的产生发展与民族实体的生成发展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并且是惟一一支保持自己的历史传统,从未中断或衰亡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同化、融合进入中华范围内的其他民族,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壮大和发展自己,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这些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文化理性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文化的高低作为判别民族的标准,对待各民族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一、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见《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 992年版 ,第 6 0 2页。)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早在新石器晚期 ,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 ,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 ,产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响的文化。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战胜炎帝、击杀蚩尤 ,炎、黄联合战胜太…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及早期特征章权才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它内涵着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阐释,各家观点不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术语的概念辨析认为,“中华民族”并非单纯是各民族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民族实体、一种尚在建构中的“国族”。“中华民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通过不断整合,最终形成如今“多元一体”的局面,在尊重“多元”的同时,要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一体”的认同感,同心协力创造千灯互照、美美与共的富强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之含义及形成史的分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民族是本世纪初出现的称谓.最初是指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的用法,并且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到目前,一般以中华民族作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是体现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7.
张扣林 《理论界》2004,(5):76-77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而不解体,经过无数次危机灾难而能自己重新站立起来的精神支柱。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前进的征途中将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阻力,更需要弘扬和培植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由广东学者发起并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讨,取得了许多个人瞩目的成果。肖君和先生撰写的论著《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其中的力作之一。该书作为探寻中华民族灵魂的王卷本大型学术专著《华魂》第一卷,共24万字,已于今年5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肖著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层结构作了系统的探索。作者在“序”中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体”,是一个“个别事物”,这一观点是深刻而有独到之处的。因为,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认定为一个“实体”和“个别…  相似文献   

9.
论档案文化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作为人类“文化之母” ,是民族文化的贮存器 ,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物态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 ,档案自身也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和“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种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  相似文献   

10.
国民革命与少数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由汉族和几十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不过,少数民族既非一个单独民族的称谓,又非如中华民族具有广泛自我认同的民族总称,而是古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对其他民族最为常用的统称.学界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倾力于几十个民族实体,较少关注它从概念提出至广泛使用再到被接受的整体过程.探析国民革命时期少数民族观念产生、演化的早期经历及其具体所指,对理解后来的民族观念和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始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层面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各民族根本利益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增进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保障,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力,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发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机活力、协调总体利益与多元利益的中国智慧等三个层面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是凝聚和激励中国各民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在今天炎黄子孙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华民族母体——中国大陆民族团结,政治、社会秩序稳定,人心思治,正为祖国的富强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分离母体的民族支裔——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对大陆向心力的增强.现在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一个以大陆为轴心,具有极大聚合力的民族大家庭.这无疑是依托于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但是,民族凝聚力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中民族内部的结合状态,是民族主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激荡的产物,而民族主体因素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中华当代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现实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当从民族文化特征与社会条件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和观照中华当代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研究九十年·张桂权一个民族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思想的进步,而在思想的进步中哲学思想的进步或许是最重要的。因为哲学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最能反应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学术繁荣时代,涌现出了道家、墨家、儒家、法家等著名的哲学流派。但是到...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是由无数中华民族成员个体梦想汇聚而成的国族梦,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与价值追求。国家是政治实体的最高形式、民族精神的政治外壳、民族意志和命运的物质体现。国家认同观照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意志与民族愿景,是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归旨。依据民族共同社会特征承认中国梦这一族群梦,进而获得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是个体民族成员与生俱来的基本认知与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梦认同的特定场域与国家认同的现实依托,构成中国梦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结合的实践载体,也是中国梦认同到国家认同价值演进的具体场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高度互补,则为中国梦认同归旨于国家认同提供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朱雁林  闫杰花 《理论界》2004,(6):161-162
民族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每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血脉和风骨.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包括些什么?当代青少年为什么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怎样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柱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几千年而不败,就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在多次沦于异族统治下而复兴,关键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认同与超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超越中华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生成、觉醒和勃兴,始终伴随并统一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孕育,在各族人民共创中华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在近代中华民族对外抗争中初步觉醒,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走向勃兴。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归属、维护、发展等各层次内涵不断丰富,其状态也从自在向自觉再到自为转变。其演进是实体发展与意识进步双向互动的过程,是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而不断递进深化的螺旋上升运动,是顺应历史趋势与自觉构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张吉刚 《云梦学刊》2012,33(3):79-84
全民的道德文明程度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底线,一个民族一旦道德文明的基本底线出现危机,那么,整个民族文化的底座便会丧失应有的支撑力。反观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其最大软肋就是缺乏让人们信服的道德底线,奢谈“伟大而又崇高”的道德理想,其结果就是道德理想总是演变成空洞虚伪的说教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