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的记事,在尊重大概的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也常常运用文学上的虚构夸张等手段,所以该书在一些细节的叙述上,常有难以解释甚至前后矛盾的地方。《苏秦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苏秦游说周显王不遇,西入秦,说秦惠王。当时秦方诛商鞅,痛恨辩士,故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苏秦东至赵,因得不到赵相奉阳君的赏识,又入燕,说燕文侯,文侯同意合纵主张。苏秦便带了燕文侯送的车马金帛重新回到赵国。这时奉阳君已死,苏秦力劝赵肃侯,使之同意加入联盟,并拿出车马、黄金、玉璧、锦绣等作为继续约纵的费用。苏秦又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  相似文献   

2.
“维秦八年岁在君滩”释惑─—兼论秦汉时代与历法相关问题赵光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吕氏春秋·序意篇》序意篇记成书之年,有“维秦八年,岁在滩”二句,学者多不得其解。清人王引之甚至用许周生之说,迳改“八’伪“六”。王氏父子是清代经学大师,为学者所景仰,其《...  相似文献   

3.
李白终身仰慕纵横家的为人,喜好纵横之术,这在唐代诗人中甚为少见。唐人刘全白说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①《新唐书·文艺列传》亦云:“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其实,诗人自己说得甚为明白:“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②他自比战国时的策士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③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④李白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已深深地打上了纵横家思想的印记。纵横家很少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唐代纵横之术得到了发展,其理论专著有赵蕤的《长短经》。赵为李白蜀中的老师,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相似文献   

4.
王翦在完成秦统一的战争中,功劳卓著。王翦的故里在何处呢?《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说是“频阳东乡人也”。“频阳”习惯上说在今富平县美原一带。然仔细考察,颇有疑问。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依据《地理志》说:“频阳县属左冯翊,应劭曰在频水之阳也”(见列传后的索引)。另一史学家张守节在“正义”中说:频阳“故城在雍州东同官县界也。”我国古代的地理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它已载  相似文献   

5.
<正> 宋洪迈《容斋随笔》里有一段谈到秦用他国人的文字,他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阳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津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功也.”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仅在少数王公贵族中作为福神而传播,至于民间,由于攻府有一定的限制,传播不广。后赵王度曾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所以佛教在汉魏时期的发展都很缓慢。至东晋十六国时,由于统治者多信佛教,对人民群众也不再限制,佛教就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后赵的石虎,明令“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政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千余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诵,这不仅因为它的警世讽谏之意充溢于字里行间,也因为作者在其中显露出来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使它成了一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传世佳作。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纯粹而精辟的议论,是《阿房宫赋》思想意义的集中所在,也是杜牧创作《阿房宫赋》的用心所在。而在此之前,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直到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四年三月,当时“四人帮”控制的《红旗》杂志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一文说:“秦统一六国,不能孤立地归结为个别将领的作用,而是由于秦始皇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所实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路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其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晋国的卿族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 秋时 代 是中 国 历 史 上家 国 由 合 一走 向 分 离 的大 转 折 时 期,晋 国的 卿 族 政 治是 这 一 时 期典 型 的 社 会政治现 象。其于“ 君之 ”又“ 宗之 ”旧例 在 国君 层面 遭到 破 坏之 时,通过 文 公大 分封 及 六卿 制度 的 建立 而确 立 。其不 断 发展的 结 果 是 六卿 集 团 取 代国 君 成 为 统治 系 统 的 中心 ,同 时使 源 于 国 君层 面 的 君 、宗 分 离潮 流 开 始 向卿 大 夫 以 下 各 个层面 扩展 ,最 终 使晋 国分 裂 成为 三个 具有 家 国分 离特 征 的新 型国 家 。  相似文献   

10.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窃符救赵的故事时,言魏安厘王二十年(前257),秦围赵邯郸,“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从救赵”,但在秦王的恫吓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后来,信陵君“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魏王先“恐”后“畏”,屡表现出惧怕。于是有人问:一个在位已长达二十年且有些作为的国君,会如此怯懦胆小么?是真怕还是假怕?我以为魏王怕是真的,但内涵很复杂。诚然,本传前有段话透露了怕的原因,即“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秦汉文献的整理,苏秦事迹,自汉初便已有“合纵抑秦”和“为燕间齐”两种说法。后人关于苏秦的研究,无论本《史记》《国策》说,还是本《战国纵横家书》(帛书)说,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都忽视了秦汉学术层累现象对秦汉史事传述带来的负面影响。苏秦事迹真伪的考订,有赖于将先秦和秦汉文献进行剥离,有赖于对更多地下出土的秦汉文献的综合考订。  相似文献   

12.
惟秦八年、岁在君滩”求因──试析“郭沫若先生用岁星超辰法推算屈原生辰说”之正误张俊麟屈原在《离骚》中自述生辰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据此,我们得知屈原的生辰是在摄提格年(寅年)、孟陬月(寅月)。庚寅日(寅日),非常巧合地占有三个寅字。人...  相似文献   

13.
1 战国时期赵国迁都邯郸的时间,《史记·赵世家》作赵敬侯元年(前386),称:“赵始都邯郸.”对于这个记载,历代学者并未提了异议,至明代董说撰《七国考》却产生了疑问,他在卷三《赵都邑》邯郸条说:“赵敬侯元年,始都邯郸.……按《史记·六国年表》:周安王之十六年,赵敬侯之元年.烈王之二年,赵成侯之元年.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郸,是年显王之十六年.二十四年,魏归邯郸.若敬侯已都邯郸,魏克其国都而赵不亡,何也?至显王二十二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是年肃侯之三年也.意此时赵方都邯郸,盖肃侯徙都,非敬侯也.”  相似文献   

14.
匈奴故地,即匈奴的发祥地,或曰匈奴兴起以后最初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地,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说匈奴诞生的历史摇篮是在河套阴山的,有说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原先住在中原,后来北迁的,也有说匈奴开始就在漠北,后来迁到漠南的,更有说匈奴原为西方的游牧民族,至秦时始游荡东徙,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因此对匈奴故地加以探索,看来不是没有必要。 一 探索匈奴故地,必须考察匈奴最初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线索。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匈奴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史乘,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3年,秦惠文王更元7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匈奴一词第二次出现于我国的史乘,是在公元前312年(周赧王初年),即在五国帅匈奴共攻秦之后的第六年,“匈奴驱驰楼烦之下”。说明匈奴此时已经很强大了。在赵武灵王时,楼烦已由赵北延及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因此位于河套之北的匈奴才能长驱直入,驰骋于楼烦之下。 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记,赵武灵王时与匈奴接界的燕、赵、秦三国中,边界线最长的要数赵国。赵国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秦朝兴亡的原因,古今学者论说纷纭,莫衷一是。秦为何会兴?我认为,秦兴得力于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西汉刘向在《战国策·序》中说:“(秦)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而吞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崤函之阻”和“陇蜀之饶”是统一有利的条件,是“因”;而“听众人之策”,才变因为果,实现“吞食六国,兼并天下”的伟大历史使命。刘向在这里所谓的“众人”,就是指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6.
“私学”只能与“公学”(国学)相对而言.孔子所创之私学是下级贵族的私立学校,属“官学”,而秦朝所禁之“私学”是指“与君令国法相违背的学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秦限制了教育的发展,相反,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孙叔敖的籍贯,旧史学者认为是河南固始县人。这是根据《荀子·非相》篇:“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东汉邯郸淳《楚相孙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思属楚”。1976年新版《辞海》历史分册仍沿此说。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死,王果  相似文献   

18.
“二百五”现用来称那些傻子,其实,“二百五”还有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有榜文说,苏秦是个内  相似文献   

19.
陈立柱 《学术界》2012,(11):108-117,284
《史记·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十年"徙于钜阳",元明以降学者信疑参半,近年研究者提出此前三十多年楚国外部环境相对安稳,没有必要迁都,因而否认之。此论不可取。据《韩非子》记载,楚国迁徙钜阳前魏国于陈城周边三败楚军,对楚都形成三面包抄态势,说明楚王不迁都无以自安,此与《六国年表》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还有,《战国策》记楚令尹春申君言"魏、齐新怨楚",以及春申君让出寿春封邑以建设新楚都等,可以进一步说明楚与魏、齐之矛盾,及匆忙迁徙后之考虑。《韩非子》、《战国策》为先秦旧籍,有关记载也可以和其它文献资料相对证,足以信人。再说《六国年表》所述有早期官方谱牒历记以为参照,较之纪传可信度要高,文字简短,传抄误写的可能性亦小,不可随意否定。钜阳的位置大略当今阜阳市以北颍、淝二水间,正当郢陈南下江淮的冲要地带。  相似文献   

20.
余太山 《西域研究》2002,3(1):56-65
关于西域诸国的衣食住行,正史“西域传”只有极其简略的记载。兹辑录有关记载,并说说  这些记载涉及的一些问题。(一)衣冠服饰一、塞种和乌孙1. 《汉书·西域传》载,休循国“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又载,  捐毒国“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岭,本塞种也”。这似乎说明乌孙之衣服有类塞种。盖  据同传: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  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又载,乌孙国“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