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那些相对处于成熟期的大型企业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也愈加关注人本管理的价值。成长的诉求带来变革与调整,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必须做到“知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才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变量,如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或者由于员工自身的学习等这些活动都会引起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质量的变化,都会改变企业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通过人力资源调查就能很好地起到动态管理的作用。于是越来越多的成长型企业开始关注人才调查,并将人才调查视为梳理人力资源“工作流”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基于素质模型的测评中心技术也得以广泛应用,并成为人才调查工作真正落地和实施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之一。因此,人力资源调查是企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国颖 《人才瞭望》2007,(10):38-39
1984年,美国第一次进行“最佳雇主”的评选;2001年,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和上海纳维昂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登上首届亚洲“最佳雇主”榜单;2006年,各种机构举办的几十种全国性或行业性的“最佳雇主”评选纷纷上场。短短的几年时间,“最佳雇主”在我国从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名词变成了媒体追捧的热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企业对“最佳雇主”的认识,进而促进了企业建设雇主品牌的热潮。同时,在学术界,对雇主品牌和“最佳雇主”的研究也自2000年后呈逐渐增多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需要“首席问题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受重视很可能演变为危机。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往往是问题积累了很长时间。做好问题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的出现,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有远见、重细节的企业已经从”危机管理”转向了“问题管理“。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也强调“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  相似文献   

4.
作为毕业生,面临种种机遇的同时更要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他们深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铁的法则,只有理性对待各种竞争才有可能获得一片立足之地,只有积极迎接各种挑战才有可能求取一处安身之所。于是,他们都在“大面积撒网,重点捕捞”,从不轻易放弃每一个机会...  相似文献   

5.
段军 《人才瞭望》2004,(10):103-104
管理学上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管理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因为不同企业所处的“情境因素”(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对它们的管理也就千差万别。只有对企业特定条件适合的管理,才会是最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2,2%的企业建立了定期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人员绩效考核的企业比例为67.3%,其中约一半(占总体32.7%)还执行不力。说明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考核效果也不理想,1044家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企业中,59.1%的企业选择效果“一般”,选择“非常好”和“很好”的比例合计才20%,  相似文献   

7.
焦延福 《人才瞭望》2007,(10):102-102
用人的艺术是企业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和学问。企业是人创造的,财富也是人创造的,人是一切职业的成功前提和根本,而人才资源更是企业的财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充分用人是当今管理者成败之关键,也是企业发展兴衰的关键。对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来说是“全才”,但他之前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懂得适时“识才”和“量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赢得人才谁就赢得成功,这已成为企业的共识。那么在这个人才流动频繁的社会,企业怎样才能留住自己需要的人才呢?让人才在工作中感到快乐,他才会为了明天更大的发展而留在你的企业里。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乐在工作”有三大要素,分别是能力、价值观和人生志趣。在这三大要素中,人的终身志“选”,即选才,选天下英才称其职。第一步,趣是最重要的因素。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只有感兴趣才能使他在长期的工作中得到无穷的快乐和不竭的动力,相比之下,物质方面的刺激就变得短暂而无力。因此,…  相似文献   

9.
彭湃 《人才瞭望》2005,(10):84-85
很多企业都会讲“我们的员工是一个团队”,“我们要提倡团队精神”,“我们要以团队精神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要以团队精神发展我们共同的事业”,这些都没错,在咱们龙之媒,大家也是这么讲。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构是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它就像是一座高楼的整体框架,没有了它的支撑,没有它的耸立,各种建筑材料就犹如一盘散沙,楼之不存矣。记叙文主旨就是灵魂,结构就是骨架,素材就等同于血肉,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灵魂和血肉,没有骨架,文章就会松散灵乱,由此可见巧妙安排文章结构之重要,而横向结构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可使文章内容丰富,思路清晰,形式优美。所谓横向结构法也就是“横向组合”,“横向剪辑”。在文章中将一个一个的情节、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加”起来,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德弗 《人才瞭望》2008,(11):83-83
新员工同化进老员工的发展,是新老员工的良性互动。有效的新员工同化制度往往要体现如何挖掘现有人力资源,即充分利用老员工。新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认同,往往是从与其工作环境的老员工的接触开始形成。企业的心态往往是“离开谁地球都照样转”。但一个起初被认为“黔驴技穷”的老同事,不仅熟悉企业资源、具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诘熟经济实务和各种工作技能,更是企业哲学的认同及实操者。  相似文献   

12.
企业如何才能留住人才?首要的是把企业变成人才沃土和成就事业的乐园,使其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只有创造“拴心留人”的企业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3.
国内企业,在观念上重视培训的越来越多,各类培训项目“呼天抢地”地在企业问风行,但是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却没多少,许多企业迷失在一个又一个培训的陷阱中。企业培训之所以会迷失在陷阱中,就在于培训的目的和观念不明确。因此,企业在培训之前,有必要先明确培训的目的和观念,然后针对培训目的和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27岁时,我开始经营企业,成立了“京瓷”公司。当时,我连经营的“经”字都不识,但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公司倒闭,不能让支持我、出钱帮我成立公司的人遭殃。为此,我拼命地工作,常常从清晨干到凌晨,正是因为这种勤奋,才有了“京瓷”今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周和毅 《人才瞭望》2003,(10):41-41
管理学上有一条重要的管理原则,即没有“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最合适的”管理方式。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情境因素”(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其管理方式也千差万别,独具个性。世界上不少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正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管理个性”。比如下面几个“管理公式”,对我们一些企业就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职务晋升是企业的一个重要激励和吸引、留住人才的手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过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国家里,“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企业中拥有一定的职务才能有相应的地位、待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作为对优秀人才工作成绩的认可,无论其原来从事什么工作或者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加官晋爵”是主要的奖励。于是在企业中对优秀人才的主要激励手段就是提拔,但是在大多数企业中,一来职位有限,并非每个优秀人才都能得到提拔,况且为了保持企业组织的高效率必须精兵简政,不能因人设岗:二来现代企业组织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环境变化,要求组织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柔性化成为了趋势,这也要求削减大量的中层管理岗位。没有足够的职位来留住优秀人才,为了争夺一个职位引起大量的内耗,甚至造成关键人才的流失,这似乎已经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瓶颈”。  相似文献   

17.
卢华 《人才瞭望》2004,(5):32-32
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是强生公司在中国的独资公司,不久前,它在《哈佛商业评论》主办的“2003年度中国最佳雇主”评选中排名第十。而7年前,这家公司还是一个亏损达5亿元、年销售只有几千万元的烂摊子。7年前巨额亏损的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大大改善了企业经营状况,其经验对那些想尽快摆脱困境的企业来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6,(3):50-51
“中原中原,终有一天会完(谐音,粤语)。”当你听到这话出自地产中介名企中原集团董事长施永青之口时,你不必吃惊,因为他崇奉老子哲学,事物在他眼中全带着周期性,在天道中起跌兴衰,道法自然。由于市场发展自有“道”,所以旋永青坚信:管理企业只需“无为而治”,干预过多会适得其反。接下来让我们细细领略番这种“无为”之道。  相似文献   

19.
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企业,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中国的许多企业,从资产规模和销售额上看是典型的中小企业,但从雇员数量上看,则与西方的大企业不相上下。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管理者并不是将劳动而是将资本设备等作为管理的核心,真是令人费解的现象。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国的企业管理真正应当将劳动力的管理作为中心任务,其中首要的是如何用人。香港的企业中流行一种说法,叫做“做企业就是用他人的努力来赚钱”,这话不无道理。更极端一点来说,管理就是寻找用人之道。用人最核心的概念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机制。公司制定的各种制…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企业的人才流动频率超出了许多行业。除了由于项目结束带来的“自然流动”,企业骨干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频频和企业说“再见”,已成为一些企业管理者心头不断的痛。为了吸引、保留、激励企业需要的人才,营造企业向心力,除了给予高端人才优厚的薪酬待遇以外,福利制度的建立健全也成为有远见的房地产企业老板们争夺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