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是影响组织生存最根本的要件,组织要维持竞争力,与时俱进是不可或缺的,而为了确保这个转换过程顺利无碍,应从组织人员中保存专业能力是关键。所以,员工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帮助员工发展专业能力,要着重于员工能力的规划,以达到员工、工作及组织三者间最佳的契合。但是,现实中企业培训却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就是专业培养从事小学教育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小学教育人才缺失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名为"小",但它不等于低水平专业,不等于综合化专业,也不同于中等教育专业、不同于教育学专业。它具有师范性、教育性、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活动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专业能力对于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让他们的工作更好的得以展开,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别谈谈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构建。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意愿极大程度影响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行为及效果。挖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提升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意愿,从而真正使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达到企业实践效果。本文以常州高职园区五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影响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意愿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CR公司技术人员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洋 《人才瞭望》2007,(4):59-61
技术人员是企业中掌握着先进技术知识的人才,本文特指受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或能够取得相应技术职称的人员。技术人员的稳定对于维护企业利益、保守企业秘密、维护企业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留住人才,降低技术人才流失率,已成为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重庆CR公司技术人员的流失现状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开放式言谈、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询CR公司人才流失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际人才交流》2002,(8):58-59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在全球推行的四级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体系的总称。IPMP是对项目管理人员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估证明,根据IPMP认证等级划分获得IPMP各级项目管理认证的人员,将分别具有负责大型国际项目、大型复杂项目、一般复杂项目或具有从事项目管理专业工作的能力。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是IPMA的成员国组织,是我国唯一的跨行业的项目管理专业组织。PMRC已经根据IPMA的要求建立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及“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中国标准(…  相似文献   

7.
挑战传统的宽带薪酬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工资体系的两大优点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员工的专业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在企业竞争中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能力因素不仅对专业技术和熟练操作岗位重要,对其他岗位来说同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过去企业长期实行的基于职位的工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加强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力度。专业现有骨干教师5人,三年内增至10人,作为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教师的培养主要采用国内外培训、参加高职高专研讨会学习、到先进的高职院校交流学习、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等方式。通过引进与培养,使骨干教师能够参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并能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开发,教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艺术设计知识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胜任平面设计、网页美工、版式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等行业。但是传统的教学与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并不相符,高等院校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是职称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活力的重要手段。但评聘分开不等于任职资格的评审失去了意义,不等于评审工作可以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相反,科学的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技术能力,仍然是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的主要依据。这种依据如果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聘用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从而直接影响职称改革的评聘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职称评价体系对于职称改革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这些政治、经济、技术及文化的变化对工作领域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为生存发展而战。知识日益成为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工人将被大量的知识型员工所代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对员工的激励,通过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海涛 《人才瞭望》2009,(4):76-76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学历不等于学识,学历不等于能力,职称不等于称职,高分不等于高能等。诸如此类的人才“不等式”,确实在一些单位中存在,在现实中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机械专业实训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繁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较强的实践知识,而在机械专业实训课程中运用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机械专业的实践课程.在机械专业实训课程中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使得机械专业实训课程独具特色,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为我国机械专业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对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与激励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金龙 《人才瞭望》2005,(10):30-31
根据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也可以说知识型员工是具有知识资本产权并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价值增值的人。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个性,具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为企业做出创新型的贡献和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他们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缘故,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宽泛的知识面等。一、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相对于普通员工而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ESP 课程已经被纳入很多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内容,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专业程度较高的英语知识,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档案专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宽和能力提高的教育,档案继续教育是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培养跨世纪档案专业人才的  相似文献   

17.
张永生 《人才瞭望》2008,(10):93-94
师徒制是由经验丰富的任职者担任师傅的角色,带领着徒弟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通过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实务操作,使徒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并具备独立操作能力。从古至今,师徒制一直是知识技能传承的重要方法和开发人才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企业在用人原则上,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正确的用人观,树立“文凭不等于水平,身份不等于资格,经验不等于能力,好人不等于能人,无过非英雄”的用人思想,不重身份,重能力;不重资历,重实绩;不重学历,重水平;不重经验,重激情;不重上意,重人格魅力和威信。这样来任用人才,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佚名 《人才瞭望》2007,(1):62-62
许多公司都有这样的传统,不管那些想吃回头草的员工表现得如何优秀,公司都不会再聘用他们。但是随着公司内“任务理念”的兴起,公司间的人员流动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但吸引优秀员工却日益困难,因此再对曾经在公司内表现优异的离职员工紧闭大门已毫无意义。更何况,这些员工并不是离开公司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们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在那里,他们会与公司的现职员工公开谈论离职时所受到的待遇。他们也可能会到公司的客户、战略合作者、分销商或者兼并对象那里去工作。而且一旦他们工作合同中的竟业禁止条款到期,他们甚至会到竞争对手麾下去效力。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企业用人来说,招聘是第一步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不仅仅要能够体现出企业的形象,同时还必须能够招聘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企业需要对人员招聘工作进行重视,对于招聘的每一个环节、流程都必须做好、做仔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体现出企业形象的同时,招聘到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任职。一、对企业人员招聘现状的分析1.人员招聘缺少规划。当前,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