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运鹏 《人才瞭望》2006,(10):94-94
企业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部门负责人抱怨部下能力太差、不符合岗位要求,有些岗位在部门内甚至整个组织内都找不到合适的人,连续换了几个人都不能胜任。面对这种情况,组织往往会通过培训、轮岗等办法提高人员的能力,使其与岗位匹配,或者从外部引进适岗人员。但是,即便组织将提高人员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队伍整体状况要有明显改善,不是~年半载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徐会苹 《人才瞭望》2005,(12):89-89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这就意味着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产品的设计在欧洲,制造在中国,由美国总部进行品牌建设与营销。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流程的协同就不只发生在一个组织内部了,而是让不同地区与部门协调起来。组成高敏捷度的动态团队,为一个项目或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组织的贡献,使组织更具有竞争力。根据舒勒和胡博的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和组织目标相一致的,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作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部门——人力资源部,其作用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而在企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基层部门办公室工作事务繁杂、工作具体。要做好基层办公室工作,要突出以下几点:一、业务工作突出一个“勤”字。办公室工作有撰拟文稿、管理文书、组织会议、操办事务等,这些工作使办公室处在单位枢纽位置。只有办公室高效运转,发挥枢纽作用,才能使全单位工作顺利开展。二、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一个“敏”字。由于办公室要贯穿上下、沟通左右、联系内外,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有异常的政治敏锐性,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三、服务领导突出一个“谋”字。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是办公室重要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勤于动脑,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5.
《人才瞭望》2006,(5):93-93
第一阶层 服务 这是任何一个部门和任何一位员工都应该持有的心态!在一个组织中只有不断培植互为服务的意识和观念,才可能形成团队与协作精神。否则,各自为政的壁垒必将导致组织沟通效率的十分低下。就这一点而言,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成为全公司的表率,也只有立足于这一点,切实为其他部门和所有员工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才可能言及所谓“重视”。  相似文献   

6.
钟仁 《人才瞭望》2008,(1):69-71
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成为企业组织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划归由总经理或总裁直接主管的战略部门。不难发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已经得到认可。然而,人力资源部并不是企业的战略摆设,它应该提升或创造战略竞争力,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7.
苏伟娜 《人才瞭望》2004,(10):35-36
高科技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 高科技企业是一类新型的企业,由于其以研制开发、经营高技术产品或服务为主,因此,其组织结构与传统企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第一,要以组织机构的稳定性过渡或稳定性存在为前提:稳定现时的经营生产管理活动:设置的组织机构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能将旧的机构平稳过渡到新的机构;人员的岗位调整能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的部门和岗位;不适应的原有岗位人员能平稳的离职,不会因为个别人员的离职而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不会因为个别人的离职带走人员,导致员工对企业产生没有信心的思想变化。稳定性是否具备取决于部门优化调整时的设立是否做到了“三适”:  相似文献   

9.
时下,不少企业加大了员工培训力度,尤其是管理人员培训。员工除了参加企业组织的内训之外,还参加中介培训机构或管理咨询公司组织的公开课。笔者曾与多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他们向我提出一个令人非常困惑的共性问题,即如何提高培训的效果,不能让白花花的银子,白白流失。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孔很好解决,必然会影响甚至会降低企业老板对员工培训的支持与投资力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作为参加培训的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要强化培训成果的应用。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组织的“2005年中国企业招聘现状”调查显示,销售人员招聘在规划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方面存在不足:销售部门在向人力资源部提交招聘需求时没有明确的要求;企业对候选人进行评价主要以经验和知识考查为主,对员工的心理测试重视程度不足1/3,无论是企业还是求职者,致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仍然是熟人推荐;负责招聘的人员从业水平低或不专业。  相似文献   

11.
罗媚 《人才瞭望》2006,(1):79-80
20世纪90年代,人事精简已经成为企业信奉的宗旨,通过裁员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得到瘦身,从而以往层层相扣的部门体系已经被扁平化组织所取代。而扁平化组织的主要管理形式便是团队管理。  相似文献   

12.
谢蓉 《人才瞭望》2007,(10):33-34
一、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政府职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政府不再统管所有的社会经济事务,在这样的改革大背景下,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以外的“第三部门”不断发展壮大,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进一步推动我国非曹利组织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波特曼丽嘉:授权组员工 在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每位员工都拥有2000美元的授权。例如,在餐厅里遇到顾客对饭菜不满意时,如果员工觉得客人确实有理由不满意,那么他有权决定是否给客人免单;如果客人对客房服务感到不满意,  相似文献   

14.
李永鑫  孙卓 《人才瞭望》2006,(10):19-20
我国目前人才测评的从业人员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测评研究与开发者,二是组织人事部门或社会力量开办的测评中介机构中的从业人员,三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的从业人员。第一类人员,理论功底扎实,对测评结果剖析客观、全面,对选人用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总量不多,投入实践的力量有限。第二类人员,数量大,同用人单位联系广,但总体素质不高,方法较单一,手段与工具贫乏,测评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有时不能尽如人意。第三类人员,与用人单位直接关联,实践操作较多,对人才测评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其认识往往比较片面和肤浅,使用的测评方法与手段多为传统的老思路、老办法。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人才测评办公室副主任肖婷透露,据统计,全国已有300多万人力资源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但经过专业化培训和统一认证考试的人才测评师目前不到千人。人事部全国人才测评办公室的分析显示,人才测评虽已成为我国近期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中国具有资格证书的人才测评师只有600余人,接受过人才测评师培训的人员也不过700余人,人才测评师的短缺将影响我国人才测评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家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的老总感言:请不到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测评专家是阻碍当前测评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对测评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必需的,提高人才测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有效授权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众所周知的,但并非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能做到有效授权。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近50位各种类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的调查表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在工作中懂得授权很重要,但对自己的授权管理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不到20%;,其余的均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以上数字给企业管理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授权?  相似文献   

16.
绩效管理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中枢和关键,基于绩效的评价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在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时,我们需要关注三个层面的绩效: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如果我们只关注某一个层面的绩效,就会带来绩效失衡。一个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确保三个层面的绩效管理方向和步调是一致的,员工个人绩效能支撑部门绩效,部门绩效能支撑企业绩效。本文以某化肥生产企业为例,介绍一种以目标管理为主、以关键绩效指标法为补充、关注三个层面绩效的绩效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承担的部分职能或全部职能委托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从而将更多精力用于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于企业来说.能精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更好地成本效益为员工提供更满意的人力资源服务:对于人力资源部来说.能使其更加专注于战略职能.  相似文献   

18.
佚名 《人才瞭望》2005,(10):52-53
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从金字塔模式走向扁平化模式,最大的一个特色是矩阵管理结构的出现,矩阵的结果是大家会因为某一件事展开团队工作(Team Work),一个团队从组织结构上来说可能不是一个部门,也可能只是部门中的一部分。一个部门主管所带领的员工在某一时期可能是来自不同部门,一个员工也可能同时属于几个部门。员工处在一个信息交换频繁的矩阵中。朗讯公司的组织模式也呈矩阵结构,而朗讯最有特色的一项制度,则是她对员工的评估矩阵,这是一个由GROWS行为和工作业绩构成的矩阵。每个员工一年来的业绩都要放到矩阵里掂量,如同经过一片风暴矩阵。  相似文献   

19.
李维梁 《人才瞭望》2004,(12):14-15
组织人力资源变革的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分析(一)组织变革的外部因素1.生产技术的发展。在技术高度发展的客户经济时代,生产技术不断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管理者发现他们对于技术的了解越来越有限,而最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和服务技巧的正是处于组织结构一线的员工。因此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使用授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