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3.
尧斯所创立的接受美学已经问世近半个世纪,它的魅力和影响遍及全世界。本文力求在分析尧斯接受美学理论的哲学来源、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剖析期待视野的巨大功用,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审视文学的流变,并对期待视野的未尽之处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在理解和传达两个过程中的审美期待。理解阶段的审美期待主要表现在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两个方面,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期待作用,译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建构和丰富。传达过程中的审美期待主要表现在译者对译作潜在读者的考虑上,这一阶段的期待是和译作读者的审美期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6.
80后小说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不拘一格、朝气蓬勃,书写了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备受读者喜爱。80后小说是以往青春文学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延伸,既丰富了文学发展的链条,扩大了读者群体,又因一味迎合读者期待视野,批量炮制了虚假、缺少现实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文学生态的纯净,对心性未定的年轻读者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期待视野是读者对文学文本接受的出发点和基础。它一经形成,就要在阅读和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要对原作进行再创造;它不是承认既成事实,而是要对既成事实加以批评和改写。  相似文献   

8.
<尘埃落定>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部很独特的小说.它的背景、人物、故事,以及艺术表达的方式、语言等都与众不同,而同时它又有很好的读者市场,是一部畅销书.<尘埃落定>畅销的原因在于它的故事与大众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契合,同时,又部分地打破了大众的期待视野.本文主要从空间、时间、人物、风俗、事件等方面讨论<尘埃落定>与大众期待视野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小说畅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雨果夫人在《回忆录》中留下的珍贵史料为依据,考证了“欧那尼之战”的前前后后,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这场大论战在美学上的原因。同时,把这一文学现象当作一个典型案例,进而考察艺术接受中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研究中心的文学理论,将此理论应用于舞蹈教育并提取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作为全篇理论依据,探究此理论下的舞蹈教学期待属性,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特殊性与其对应的期待视野,并借助“视野融合”观点从“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应用环境”、“评价反馈”四个层面展开讨论,透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是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最佳文本。他的成功正在于他将其作品读者定位在农民群落中,并且努力去满足读者建立在其接受前结构之上的阅读期待视野。赵树理作品中也不乏“空白”、“空缺”及“否定”等召唤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视读者为实现作品意义的关键,媒体批评亦视读者为生存的基石,对“读者”的共同关注,使接受美学和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媒体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共通互动的基础。论文把媒体批评放诸接受美学语境下加以观照.阐释媒体批评在消费社会中对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探讨媒体批评在文学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文学与影视,受众的预接受心理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接受条件和接受心境不同、期待视野不同、接受动机不同。这使受众首选影视成为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看重作品的接受者,接受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鲁迅的许多精湛的论述,合于接受理论;鲁迅的中国说小史论,不期纳入了接受美学所要求的文学接受史的主张,却又并无接受美学者的“取代”论的偏激,将作家作品创作史美学史与接受史熔铸一体,成为完整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16.
从接受理论看文学复译本间差异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译本之所以为复译本,就在于译本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认为着眼于翻译过程,特别是理解过程的对文学复译本产生原理进行美学思考的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利用文艺美学特别是接受美学的观点分析文学复译本间差异在译者理解阶段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理解阶段的差异是通过原作所特有的空白或未定点与译者的期待视野相互作用融合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术语“期待视野”,从内容、形式方面对期待视野在影视艺术鉴赏在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说,从而突破了期待视野仅仅用作文学作品的阅读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米格尔街》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接受美学干将姚斯的“期待视野”概念关照下来解读后殖民小说家奈保尔的长篇小说《米格尔街》,从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和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理想终结形式两方面阐释这部小说对读者的期待视野的颠覆,尝试走出人们对于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批评阐释的局限,并指出这种颠覆对更好地理解期待视野概念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舍,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接受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特殊的启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实施人文教育,提供经典翻译语篇,加强学生的汉语语言修炼,使学生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与接受心理,提高翻译的可阅读性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