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12年到 1913年是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 ,欲以在野之身实现其所倡导的民生主义 ,践其“巩固中华民国 ,图谋民生幸福”的诺言所作的一次勇敢尝试。这一时期 ,他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实现其民生主义的基本观点 ,并争取其实施。虽然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促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当然 ,由于他自身认识的局限和当时的客观形势 ,他的努力最后失败 ,其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形成与发展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相关。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影响较大:孙中山民生史观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孙中山师马克思唯物论之意,倾及中国国情,在不少方面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唯物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这一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孙中山先生为增进中国人民幸福,防止将来因贫富悬殊引起社会革命而提出的经济纲领,也是其一生奋斗的根本目标。孙中山开放思想的核心是利用外资、外力和外国技术大力发展实业,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两极分化的弊端,国利民福,实现真正的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继承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民主政治理念,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发展实业来改善民生,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孙中山民生主义对转变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具有启示作用,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处处以人为本,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构想都明确提出要消灭贫困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两者相比较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构想超越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表现为 :一是选择了“部分先富”的道路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而这两点都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上 ,脱离国情正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自同盟会成立后,反复强调避免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自由发展,同30多年前马克思就俄国前途问题所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理论意向与思想内涵都是十分接近的,同样可以视为一种“跨越”理论.而且,这一“跨越”理论还是民生主义的主题,其“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主张都是为了达到“跨越”之目的.在“跨越”如何可能之问题上,孙中山的思路亦为正确,既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思想的传统,亦看到了近代中国同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与融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9.
民生主义思想是孙中山先生立足中国当时社会现实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的理论总括,尽管孙中山无力实施民生主义的方案,但他的思想精髓却包含了许多科学的内容,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大约酝酿、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至1911年;西方社会主义学说是其民生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民生主义实际上是孙中山设计的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定性为“主观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资本主义”尚有存疑。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政权兴衰治乱。近代中国在反动势力统治下,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孙中山认为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社会制度是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内在原因,土地、资本的垄断剥削是劳动群众民生凋敝、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技术落后、实业不发达是民生难以改善的瓶颈制约因素。解决近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众生谋幸福,必须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耕者有其田;必须通过实施门户开放主义、大胆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来发达国家实业而又节制资本、防止大地主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从而引发劳资间的社会冲突。其思想给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学说体系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是为了解决民族独立、主权在民问题,民生主义则是为了解决国民生计问题。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和创建中华民国的根本出发点。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最重要的是传承三民主义,特别是将民生主义的基本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初步探索,体现了对中国发展阶段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但是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以及把前苏联领导人的观点神圣化的影响,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被判断为“主观社会主义”。尽管如此,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互助”思想形成于20世纪初,是孙中山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述孙中山“互助”思想的基本内涵及“互助”思想的渊源的基础上,就弘扬“互助”精神,正确处理“互助”与“竞争”的关系,建设公正的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数十年的革命奋斗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富国养民的经济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富国养民亦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孙中山的富国养民经济思想对今天改革开放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果,他认为民生是历史活动的中心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于缩小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生思想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过去的学术研究往往对他着重从阶级性方面去探讨,而不太重视他在当时对社会进步和思想发展的具体意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不是完整的最先进的思想,但是他在当时提出并阐述民生主义时,已经在经济、社会的研究方面站在了中国人的前列,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既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从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关心和重视教育,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主张教养有道,强调普及教育是国家任务;主张爱国主义教育,强调革命精神培育;主张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强调儿童本位之教育;主张向西方学习,强调发展社会教育。富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必须大力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力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妇女儿童教育,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教育的针对性;必须全面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步伐。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源于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和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以及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的状况。其主要内容有: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的统一必须是完整的统一;和平统一是主要的统一手段,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以市场统一和交通统一来促进国家统一。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学者更多地思考文明与道德的关系,有的担心文明对道德的侵蚀而拒斥西方的文明。孙中山则将文明与民生联系起来,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得文明与民生难以调和,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严重,只有通过激进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中国尚处于贫穷的农业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将中国引向富强之路。文明与民生在中国是可以并进的,中国越文明,越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孙中山对文明与民生的矛盾的思考及其所持文明与民生可以并进的态度,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