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研究姜夔词作的众多学者中,对其《淡黄柳》一词的"小桥宅"句往往有不同见解.如夏承焘先生等诸位学者认为"小桥宅"指"合肥词事"中弹筝之妹所居,"桥"为姊妹姓氏;郑文焯先生则认为是"赤阑桥"姜夔客居处,"桥"为"赤阑桥",但语焉不详.而通过结合各种文本及史料的传统文史研究方法,从姜夔诗词及史籍中互为引证,以郑解为是,认为"赤阑桥"为解读姜夔"合肥词事"之要.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对联绵词的界定是"双音节单纯词",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二分法原则,由义同义近语素构成的联绵词被排除在外,有些外来词却符合双音单纯词的标准.联绵词成员的取舍成为联绵词研究的困扰,有些学者质疑对联绵词是"双音节单纯词"的界定.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语言学和近现代学者对联绵词的描述,发现联绵词除了具有单纯性特征外,还具有语音、语义和记录其文字形体上的联绵性,并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典型成员及范畴成员地位的不平等、边界模糊性和范畴成员的交叉性以及典型成员的变化,对联绵词概念和成员的归属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治学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名人利用图书馆自学成才、成就事业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古代学者司马迁,中国现代学者如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专家蔡尚思,历史学家、目录学家来新夏,词学研究专家夏承焘,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还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毛泽东,发明家爱迪生等人都是善于利用图书馆的典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网络资源的共享,电子图书的出现,图书馆局长将成就更多英才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词簇"与"词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的多数词语都能以某种关系为纽带聚合成一个个族群.正如王力所言:"词汇不是一盘散沙,词与词之间往往有某种联系,词汇也是有条理的."[1]关于这些相互关联的词语聚合体,有的研究者称之为"词族",而有的学者却称为"词簇"[2]."词簇"与"词族"仅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意义却大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关于南宋姜夔的词风,学者总结出有清空说、清刚说、清劲说."清空"最能概括其创作风格.拗句、虚字的运用以及对江西诗法的使用等对"清空"词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吴文英以"质实"与"清空"相对,但词作也具白石清峭、空灵之笔."清空"的形成有着南宋复雅思潮、佛教禅宗的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诗的拗句,同时姜夔词与唐宋诗词作...  相似文献   

6.
"整合"一词作为专有术语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斯宾塞在1862年首先使用.20世纪初该术语在心理学、哲学、生物学、人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在20世纪中叶之前该术语也主要是在上述四个领域使用.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学者对该术语的重视和推动,该术语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中文中"整合"一词最早是由日文传入,在改革开放以前中文词汇中就有"整合"一词,但这一词汇只是一个地质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词汇,我们今天在人文科学上广泛使用的"整合"一词是改革开放后由港台地区传入,目前学术界对它有过种种界定,但这些界定亦有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农业财政资金整合之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整合"一词是常见、常用词汇,但是很少有学者系统梳理,以致容易混淆视听;农业财政资金整合是当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然而很少有人将"农业财政资金整合"一词的深刻涵义界定清楚.在系统整理"整合"的中文概念、外文概念以及各学科对整合的理解与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农业财政资金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典"式语法著作。"文典"式语法著作贯穿着一个基本语法理论内核,那就是"品词"体系。在研究具体的语言对象时,东亚三国学者使用"品词"上各有所侧重,按"品词"分类情况不完全一致。站在东亚语史角度,可以看到,东亚三国"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存在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环流"现象,即由模仿英国"英语文典"等西方"品词"语法理论体系而创造了日语"文典"式"品词"著作理论体系,风行于日本之后,又进入到了东亚中国语、韩国语研究中来。因为特殊的时代关系,日本学者又有机会极力推广"文典"式"品词"著作语法理论体系,对中国和韩国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日两国语法学者对"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局限的反思,是各自国语语法理论体系变革的需要,具有摆脱《英文典》式"品词"语法理论体系束缚,进而建立"东方语法模式"的"东方民族语法研究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这(this)”“那(that)”和汉英民族思维模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内在认知活动的外在体现,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和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不同语言的不同结构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中文中"这"、"那"和英文中的this、that语义上相互对应.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两个指示词用法的阐述,比较了汉英两种语言中两个词用法的不同之处以及其映射出的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软法研究在国内的兴起,众多经济法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软法现象,包括经济领域软法兴起的背景、理论基础、特征、渊源和运行.此外,尚有不少学者将软法理论“嵌入”各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洞察具体经济领域的软法现象,梳理出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际经济、宏观调控、市场规制三领域.同时,软法研究者自身也注意检讨软法现象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并寻求完善软法的合理路径,最大限度发挥软法的效用.由此,国内从事经济领域软法方面的学者,要随时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出现的新情况,力求“竭泽而渔”,盘点国内外软法、经济领域软法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加以消化,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软法理论的研究状况,以先进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为指导展开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草"之雌性义的来源及"草马"、"走草"的理据历来众说纷纭,但均未得其正解。本文在综合考察方言材料的基础上,利用词例求义这一训诂方法,认为"分娩"——"交配"——"发情"是一条词例,体现这一词例的有"草"类词和"窝"类词,这两类词有相同的组配关系,并由此得出结论:"草"之雌性义来源于雌性动物分娩时的场所铺有软草,分娩乃雌性动物独有的特征,故以"草"表雌性。  相似文献   

12.
“下部病”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百喻经·倒灌喻>中的"下部"、"下部病"等词语,<汉语大词典>与一些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只有考释出"下部"一词的准确含义,才能正确地判定"下部病"的含义."下部"一词在佛经和古代医籍中存在着大量的例证,这些例证足以揭示其准确含义为"肛门"."下部病"是与肛门这一身体部位有关的多种类型疾病的通称,而不是具体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你难以尽数什么是文化,却很容易指称"非文化"的对象.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来使用这个词,在"文化"概念谱系的最大一极,即是与"自然"相对.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初至今的百余年间,相对于其它时期的词体文学研究,晚清民国的词学研究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受到的关注极少,只是"零星"出现在各类文学史中;八九十年代渐渐引起一些学者重视,但尚未形成体系;新世纪以来,晚清民国词逐渐成为诸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呈渐趋繁荣之势。只是和唐宋词研究相比,仍然显得非常薄弱,无论是词作文本文献的整理校勘,还是词人词论的具体研究,乃至对这个阶段词史的宏观认识,都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词自古以来多受关注,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温词,遭到王国维等人的反对.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亦反对张惠言的穿錾比附,但她并不是如王国维等人那样完全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而是直接从文本出发,独辟蹊径,从跨文化的角度,以尼采和康德的美学理论来观照温庭筠词,认为其词的最大的两个特色一是多为客观之作,二是多为纯美之作.并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温词找到了原因,也据此驳斥了张惠言之说.  相似文献   

16.
从杜诗训释看“无赖“的词义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赖"一词在杜诗中共出现了六次,其意义和用法是基本一致的.明清以来的学者大多理解为骂詈语,宋人则理解为"无所藉赖".两种理解显示着"无赖"的词义变化.把握这一变化,有利于正确领会杜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晚清学者谢章铤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量说是谢氏独具开创性并极具批评意义的词学理论,其意义不低于晚清词坛盛行的寄托说、沉郁说、重拙大说.其二,谢氏对张惠言词学阐释观多持批评态度,主要原因是张氏用比附说词的方式容易导致对词作本意的偏离,或为寻求词中寄托而不惜曲解词作.受谭献影响,谢氏提出"以有托之心读之则有托"的阐释观,接近现代阐释学的思路.其三,谢氏有浓厚的地域词学的建构意识,这在晚清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18.
从《国语》看"有"字的早期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字是先秦时期的常用词之一.它位置不定,用法灵活,因而学者们对其看法也有争议.本文结合<国语>中"有"字的用例,从动词、名词、词头和连词与副词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揭示了上古时期"有"字在用法上的一些特点,并对"有"字的固定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禁"是汉语中常见词(字),词义抽象.许慎视为"从示,林声"的形声字,先贤与当代学者多从.笔者则从文字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禁"应是形声兼会意,"林"既是声符,也是形符."林"既表明了社祭的场所,又暗示出"禁"的目的,即保证社祭的神圣、严肃、连贯.  相似文献   

20.
古代突厥语碑铭文献及写本文献中的T rik n一词,意为"有知识的人"、"学者"、"僧侣"、"僧人"、"苦行僧"、"修道者"、"修士"、"修行者"或"居士"。Toj n为汉语"道人"一词的音译,指佛教的"僧人"、"和尚"。这两个词语可作为辨别突厥语佛教文献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