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俄罗斯科学院的合作者对俄罗斯中产阶级在当代的发展情况进行的一个具有总结性的研究.作者着重论述了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数量、教育程度、社会一人口等方面的特征,对俄罗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在当代的一些主要的划分和界定方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对生活的感受、适应的策略以及政治方面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艳萍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4):40-45
1890年,为摆脱思想和创作危机,真正认识人民的生活,契诃夫亲历俄罗斯远东,特别是萨哈林岛、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考察流放苦役犯的生活和命运,所见均是贫穷、破败、酗酒、淫乱,犯人无任何自由,是监狱和地方长官呵斥役使的奴仆,且动辄被饿死、打死,俄罗斯远东在契诃夫眼中真正成为一座令人发指的人间"地狱"。作为这一人间地狱的缩影,《萨哈林岛》真实地揭开了沙皇残暴统治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4.
中产阶级:概念的界定及其边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产阶级正在成为学术界理论研究和社会时尚生活中的流行用语,但它却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界定的术语。中产阶级是一个具有文化和社会时空差异性的概念,因此它具有文化上的不可通约性和社会结构变迁上的特异性;在界定中产阶级这一社会群体时,应该注意到社会分层的界定标准、阶层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建构、符号化概念的能指与所指、阶层的分化与连续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确立中产阶级这一概念的边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产阶级的新陈代谢与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公益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产阶级得以勃兴。无论是从社会声誉,还是从其经济收入、教育层次、职业地位来看,中国的中产阶级都得到了解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改革开放的影响作用对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来讲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促进了其发展,提高了其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更多资源获取的渴望。在这种差距心理的支配下,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公益行为相比较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的公益行为就显得很为欠缺。 相似文献
6.
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中产阶级的家庭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家庭耐用品拥有率、消费行为模式及住房和汽车消费,并比较了中产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中产阶级展现出与其他阶层不同的消费特征,消费分层现象十分明显,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7.
英国中产阶级:文化及其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探讨阶级认同的一个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从社会性别、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英国中产阶级的文化及其认同进行分析,以此说明英国中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文化形式来建构其阶级地位,并最终获得社会认同的。 相似文献
8.
中产阶级"稳定器"理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产阶级政治上温和保守、具有阶层冲突的缓冲作用、能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社会的"平衡轮"与"稳定器".然社会稳定实质上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稳定应是各子系统交互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整个社会阶级阶层之间利益协调与共同发展作用的结果.对中产阶级理论中的"稳定器"说,应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EAMC中产阶级分类界定,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增长,描述了中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特征,并重点分析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产阶级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极大受益者.尽管他们有较多的民主意识和群体利益冲突意识,但目前阶段他们仍希望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支持渐近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0.
香港中产阶级: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产阶级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香港中产阶级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产物;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香港中产阶级遭遇到困难,其一是职业不再稳定;其二是"负资产";新世纪之初,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机会"成为中产阶级解困的一个选择;新的一代中产代表香港的未来,应予关注,并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财产继承受家庭生活性别观念的影响。丈夫和妻子的继承权不平等、儿子和女儿的财产权也经常不同。大多数已婚男人在遗嘱安排中强调家庭成员的优先继承权,表现出他们对核心家庭的看重和强烈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量资料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中产阶级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 ;关于能否用中产阶级的概念来研究中国社会 ;关于中国是否已存在一个中产阶级 ;关于当前中国中产阶级的特点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真正地信奉和拥有强烈的童年意识,儿童被给予特别的照顾,他们的陪伴被认为是成年人的福祉。这种童年意识既受当时整个社会重视儿童氛围的影响,也是中产阶级独特的家庭观念和经济社会处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保加利亚都是经历过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并进行转型的社会,然而在各自的社会转型中,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又有什么差异和相同呢?各有什么特点和表征呢?为此我们想把双方的信息资料摆到了一起,我们很希望通过比较能反映出一个概貌,并能给两国研究者以启示,同时也希望能给两国学术交流做些有益的事.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关于中产阶级的众多研究包括了不同的理论视角:社会结构变迁视角;社会分层视角;结构功能视角;社会地位与身份视角;生活方式视角。这些不同的视角都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产阶级,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有关中国当代新兴中产阶级的研究中更是如此。应该注意各种视角的局限,这样才能拓开研究的视界。 相似文献
16.
阶级分析的三种逻辑与中产阶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阶级分析的不同传统所强调的三类因果过程:首先是对个体生活有着显著影响的不平等的生活条件相关联的机制;其次是与各种社会封闭形式(forms of socialclosure)有关的机制,社会封闭使得某些个人或群体通过排斥他人而享有获取资源和机会的优势;第三是与个人或群体通过控制他人活动而受益的方式有关的机制。这三类机制可分别称作:基于个人属性和生活条件的阶级划分机制、基于机会阻隔(opportunity-hoarding)的阶级划分机制和基于支配、剥削关系的阶级划分机制。对于中产阶级的分析可以联系上述三种机制进行理解:中产阶级在不平等的生活条件分布中占据中间位置;他们受益于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阻隔,特别是通过技能认证和资格审查制度得以实现;他们在支配和剥削他人劳动的同时自身又受到支配和剥削。 相似文献
17.
维多利亚前期(本文主要指19世纪中叶)的中产阶级妇女被冠以家庭天使的美誉,束之高阁,脱离社会,完全依赖于男人。然而从这时起她们也开始走进社会。慈善活动成为她们步入社会的桥梁。本文力图通过对中产阶级妇女慈善活动的概况、特点、意义的论述,来阐明中产阶级妇女慈善活动的历史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产阶级”,曾是一个被理想化的西欧“类型”。随着向市场化体制过渡的深化,中国、俄罗斯的学者都正在进行关于中产阶级的“类型”与数量的比较与思考。中产阶级的“类型”问题,一方面与向现代化转变中带有历史烙印的社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现代社会的分化机制有关。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中产阶级在形成、发展,而且在于它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韩国中产阶级与威权政府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中产阶级的生长、发育,不仅是威权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催生物,而且其发展又与社会政治文化民主运动紧密联系,并对威权政府转型起到了助推作用。然而随着韩国后威权政府时期到来,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推行使中产阶级感到了“地位恐慌“以及经济政治上的焦虑和矛盾,但富裕了的中产阶级的专业化、官僚化已使其政治态度趋向保守主义,而“早熟民主主义”特征也表现出中产阶级的不成熟性和政治上的依附性,其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形态或阶级意识的自觉、自为阶级。故对中产阶级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有待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金玉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4,31(3)
在任何一个健康、发达的社会中,这个社会构成体系中的中产阶级无疑是其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产阶级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日渐凸显,但是,无论是整个中国社会,还是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自身对"中产阶级"本身的认知都存在着诸多不够完善之处。通过对中国社会中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实际调查,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社会对中产阶级的科学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中产阶级自身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充分发挥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应有的价值,以推动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