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明清理学思想专制的氛围中,曹雪芹通过宝玉"女儿说",展现了人与生俱来的至情人性;但在儒释道一体的封闭思想体系下,贾宝玉陷入了困境,或儒或佛,其至情人性终归泯灭.根据人的主体超越性与历史局限性的辩证关系,鲜明地展现了贾宝玉至情人性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2.
3.
生态危机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危机。对于建构合理健康的人性生态,审美化的休闲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自我生成方式。中国文学史中包含着一部休闲文化史。中国古代休闲文化中休闲与审美融合的、以“游”“玩”为核心范畴的美学观念,强调人的审美的心胸在审美化的休闲中从日常功利中摆脱出来,借感性的补偿来慰籍和修复受羁押和分裂的人性,这有助于认识审美化的休闲文化与人性的生态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和《红楼梦》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璀璨双珠,都是以“情”为核心的伟大著作。杜丽娘和林黛玉分别是作品中典型的至情女性代表,她们蔑视专制的淫威和礼教的桎梏,共同以情为生命的救难方舟,倾其一生诠释着真情:前者历经生死奇幻,突破情路上的重重障碍,一路高唱着人性的欢歌;后者则任霜剑相逼不改初心,为心为情倾尽血泪至死不渝,至终悲吟着诗人的葬歌。将从情之天下、情之历程和情之归宿三方面来探讨杜丽娘和林黛玉的情感世界,对比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压迫下同样至情女子散发的不同魅力,并探讨各自的作者在其身上赋予的情之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一是"欲望升华说",浮士德奋斗的一生是从"肉体欲望"升华为"精神欲望"的过程,他始终坚持了两种"欲望"的融合,彰显了完整的"欲望精神";二是"基督精神升华说",《浮士德》思想本身超越了基督教神学传统的框架,由上帝的"他救"走向人类的"自救",现出人类对自我力量的认同与信心,彰显了内蕴着的"超越精神";三是"人性升华说",浮士德在追求人性"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凝聚了"自由精神"。最后,探析"浮士德精神"的意义所在,即"揭示了人类永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以至情为主旨的穿越故事不断发展,因其时空矛盾产生的特定戏剧性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文学作品中以至情为主题的穿越故事的矛盾冲突不断演变,从近世一直延续到当下流行的小说和电视剧中。这些穿越题材的故事对于至情这一主题强调越来越深,对于人性的挖掘也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哲人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和嬗变的过程。明确了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并以性善论、性恶论作为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以知行观与行知观作为人性形成的方法论,对我们从哲学层面认识人性问题有一定的意义。但应看到,人性本私是私有制的产物,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世界观来看待人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价值判断。而中国古人也是反对这一观点的,提出的进则近尽,退则节求,是比较符合初期过渡阶段人性发展理念的。这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情"是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核心,而"至情"是其追求的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贯穿于汤显祖整个艺术世界的灵魂。《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观"的最好演绎,其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通过对《牡丹亭》的溯源及解读,挖掘其"至情观"的内涵: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至情境界。  相似文献   

9.
论汪曾祺文化人性形成的自觉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文化人性特征是他有意识地构建的结果。他的文化个性的自觉意识比较多的体现为文学对他的诱惑和熏陶,导师对他的影响和引导以及生活对他的教育和磨炼,正是在学习、生活、创作中,他有选择有改造地吸收了故土文化、师恩家学、传统思想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他鲜明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不仅仅制约着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同时也决定着激励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师是"文化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是文化的动物"的理念,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伍子胥变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涵有儒家的本位思想、道教的术数观念、佛教的因果轮回观等,这三种文化在<伍子胥变文>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2.
景教在中国的失败跟它在中国的传教方式密切相关。其失败原因之一在于 ,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士在景教文典的翻译和传播景教的过程中过分依附于“三教”(尤其是佛教 ) ,致使其文化身份失落  相似文献   

13.
泰山神信仰既被纳入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封建王朝官方正祀,独具强烈的政治色彩,又是中国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宗教特点和民俗特色,反映了泰山儒释道文化互动交融的变迁过程。其中,儒家文化是泰山文化的主脉,对整个泰山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使泰山文化更具理性高度、人文关怀和象征意义 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两者世俗化背景下伴随的民间信仰文化,是泰山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使泰山文化更贴近民众,带有出世的超然与神秘,为泰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于宗教神圣性的传播手段和受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人性的界定、人性的倾向、人发展的决定力量、健全人格的特征四个方面,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的人性观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国化的可行性及其中国化过程中会面临的阻力。  相似文献   

15.
致力于探讨宇宙世界本原和人类历史奥秘、具有科学热情和求知倾向的希腊文化 ,在历史流变中敞开了胸怀 ,拥抱致力于探讨宇宙世界目的和人类生存意义、具有伦理热情和信仰倾向的基督教文化 ,并与其共同担当起了西方文化实践的历史使命。中国文化的儒道互补和历史伦理交融终归因为其内涵的位移而难以构成自我圆通的文化教理。佛教关于生死轮回、因果相续的人生解说里既有吻合儒家、弥补道家的社会伦理关怀内涵 ,又有吻合道家、弥补儒家的超验心灵解救允诺。中国人很容易地接受了佛教的思想 ,并将其作为与传统儒家伦理政治哲学、道家人生审美哲学相沟通的非常圆通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理的、民族的和历史的诸方面原因 ,长期以来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东亚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汉字、儒学、佛教及道教的共识和认同 ,是最终形成东亚文化圈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环境中的体现与应用,以及对建筑环境文化与审美意境的分析,阐明了儒家的礼制观念、道家、释家思想文化方面的渊源关系.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建筑环境表现出了与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为平衡.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两度来杭均因政治原因外放做官,处于人生的失意时期。但他坚持为百姓做事,以实际行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其政治理想;苏轼生活积极、快乐,他观览山水、吟诵诗词、结交僧侣,与杭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最好的融汇状态。这种生机浩荡、天趣洋溢、超然旷观、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是对儒家思想的坚持,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入世之志意与超旷之襟怀,构成了苏轼人生的一体两翼,传达了他对个体生命的真正重视,为我们树立了可供仿效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伴随着俄罗斯侨民在中国的定居而产生的。顾名思义,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俄罗斯的作家以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将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文化融于一身,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对生活在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俄侨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以文本分析形式解读、梳理中国俄侨作品中的中国儒释道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