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辽澶渊之盟后三十八年——1042年(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一年),辽和宋又发生了一次交涉。交涉由辽遣南院宣徽使肖英、翰林学士刘六符以国书正式向宋提出。事由有三:一是追讨旧账,说瓦桥关以南一带(即瀛、莫二州)本是石晋割属于契丹的,被后周夺去,并且提到宋虽“世修欢誓”,而“曾兴无名之师”,为“始终反复”;二是责问宋和夏构兵的缘由,说夏于辽“久已称藩,累曾尚主”,宋不顾而去打他,是所谓“已举残民之伐,曾无忌器之嫌”;三是违反盟约,说宋“营筑长垣,填塞隘路,开决塘水,添置边军”,有违盟约条款。综合三项事由,最后提出一个要求:“曷若以晋阳旧附之区,关南元割之县,俱归当国,用康黎人”(全文见《全辽文》)。这样大的口气,顿使宋朝君臣饱吃一惊! 不仅要索回关南,而且提出索回“晋阳旧附之区”,即指北汉所有太原等十州、四十县,显然是一种政治上的无理讹诈。这样做,表面上是欺宋文弱,而骨子里却别有用意,但是这个用意,在封建  相似文献   

2.
春秋末期,曾经有过两次弭兵盟会。一次是在鲁成公十二年(公元前五七九年),以宋国华元为中间人,约合晋楚两大国在宋会盟;另一次是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五四六年),以宋国向戌为中间人,约合晋楚为首包括齐秦在内的十四个国家在宋会盟。两次弭兵盟会的主旨都是停止战争,和平共处。晋楚双方就这一目的达成妥协,妥协条件则是晋楚平分霸权,而“晋楚之从交相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战争被害事件辩护律师代表团访问辽宁3月31日至4月3日,以尾山宏律师为团长的“中国人战争被害事件辩护律师代表团”一行3人访问辽宁。代表团在辽期间,赴抚顺、沈阳等地采访“平顶山事件”、“731细菌部队”的受害者,调查侵华日军暴行,并与辽宁大学日本...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0,(3)
采石之战因被誉为宋金战争重要战役之一而历来评介甚高,但宋金交战双方甚至宋人相关史料有关此战役的规模以及经过等具体记载也各有异同,存有不少争议之处。故本文就有关此战役的诸方史料,以及作战经过、双方参战兵员、战船之数和虞允文在此战役中的作用等问题详加考辨,以祛疑存真。  相似文献   

5.
北宋中叶振兴国家财政的主要措施赵云旗北宋中叶以后是中国历史上号称“积弱积贫”的一个时期。“积贫”是指国家财力的严重亏空,“积弱”是指对辽、金战争中的屡屡失败。《宋史·食货志》载:宝元中,“计江、淮岁运粮六百余万石,以一岁之入,仅能充期月之用”。当时的...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有关古代丧葬习俗的论述颇多,但对于丧葬习俗中的“守制”这一礼仪却很少有人论及。“守制”在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却带有某些特殊性。它既是辽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又是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不可回避的内容。同时,又不难看出辽代契丹族的汉化...  相似文献   

7.
辽人崇佛,二百余年间,有难以计数的男女信徒,小小年纪便走出家门,来到寺庵,耳闻晨钟暮鼓,目睹青灯黄卷,了其一生.石刻文字资料反映辽代僧尼出家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当时社会佛教兴盛大环境影响所致,二是在家庭成员崇佛氛围熏陶下而为之,三是全民信教背景下的个人性格使然.辽代僧尼“具戒”之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皇帝下诏“恩度”,每次得“度”的僧尼人数众多,“具戒”之年龄也没有任何限制;二是寺院或僧司出题“试经”,并按成绩排序,“具戒”年龄一般规定为二十岁.  相似文献   

8.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甲午中日战争,是十九世纪末的世界大事。它对中日两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这次战争,当时的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而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在当今的日本国内,持有上述观点的也还不乏其人。因此,进一步探讨这次战争的起因是很有意义的。日本的对外扩张和征服世界的野心由来已久。在“武国”方针指导下,明治政府制定了征服南洋、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大陆政策”。明治天皇即位时发表的《天皇御笔信》中,曾公开宣称“日  相似文献   

9.
金朝是女真族于公元1115年建立的国家。金建立后不久,在很短的时间内(1125年~1127年),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两个王朝,成为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与南宋相对峙,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 金建国前夕没有货币,“以物相买卖”①。建国后,在币制上受辽、宋影响,“金  相似文献   

10.
李春红 《日本研究》2004,10(1):85-89
“历史”(Loropld)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最初含义为询问、调查,后来延伸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撰写关于希腊和波斯战争的著作时,将其称为“希罗多德的历史”。以此表明对希波战争及导致战争的各种因素所作的叙述均是他本人询问调查的结果。因此,“历史”总是后人对前人活动的追述。它不仅是指“历史的事件”或“历史的事实”,在文化视野中,它更是指“历史事件的记载”,也就是“历史事实的叙述”——它显然是文本化的。文本化的历史又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正史指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或为主流精英群体所认同的历史研…  相似文献   

11.
《〈乘轺录〉疏证稿》补证于德源贾敬颜先生《〈乘轺录〉疏证稿》(载《历史地理》第4辑)堪称大家力作,考证翔实,疏注精细。笔者印象,《通鉴》,《续通鉴长编》、《辽史》、《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关资料集一尽,更征引宋人文集、笔记10余种,其治学之精,功力之深...  相似文献   

12.
宋襄公的泓之战是一桩千年公案,在这个问题的评判上,一定要贴近历史史实,反对任何先入为主的做法。第一,要了解对宋襄公具有巨大垂范作用的齐桓公的事迹。追寻齐桓公主盟攘楚的经过,发现服郑才是核心,且经过十分复杂曲折,鲜为人知。这与流行的对齐桓公霸政“以德服人”的解释,以及召陵之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赫赫威名形成强烈反差。深受商周礼法传统影响的宋襄公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一点。第二,对泓之战的研究,对与宋国实力相当的郑、鲁等国的考察必不可少,相较之下,宋国思想观念、军事水平非常落后,造成了保守传统、不重兵学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宋襄公坚持礼让,是个人性格与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宋襄公坚持的一套不是当时流行的军礼,春秋战争讲究贵族礼仪,但仅限于君子个人之间,并不会任意将其扩大到两国军队之间。  相似文献   

13.
50年前中国与美国在朝鲜的战争是两个大国在各自境外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这在二战结束以后至令都是绝无仅有的。双方在朝鲜战争中的决策目标明显地都有一条类似的变化曲线。美国的目标是从决定进行军事干涉转变为越过三八线、用武力统一朝鲜,再被迫回到基本恢复战争爆发前的状态。中国是从决定抗美援朝转变为越过三八线、将联合国军逐出朝鲜半岛,再到沿三八线地区停战。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双方均执行“战争局部化”的战略指导原则的结果,而这种战略指导原则的形成是基于中美双方对各自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的认识、双方力量对比的状况以及它们同各自同盟国的关系等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族源考——以中国、日本、朝鲜史料为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世纪末,大祚荣“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①,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渤海国。后经略二百余年,遂以“海东盛国”之名,称誉东亚。近年,有关渤海国之研究,颇热于日本、韩国、朝鲜及俄罗斯诸国。然论及渤海国族源问题却多有异议。择其要者,大致有...  相似文献   

15.
AMANDA,盟盟和真真三人是同事,也是好友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三个漂亮女人唱的戏,内客大都和一个“美”字有关。平日里相互交流时尚资讯.一同疯狂“血拼”已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还经常三人同时从头到脚一身新装地在众男士面前出现.摆个POSE:”漂亮吗,够媚吗?”“销魂啊”简直喷鼻血嘛。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假如这个“女”字被注解为“美女”,那么工作又怎能谈得上“累”呢!  相似文献   

16.
司督阁的见闻 1882年夏天,一位名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苏格兰人,以医疗传教士的身份,携同他新婚的妻子,来到了中国东北.1887年,此人在沈阳小河沿附近建起一座西医院,并担任医生之责,据说手艺很是了得,救治了许多人,包括皇戚贵族,还与清代名将左宝贵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双方有着家族式的往来. 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中文名字叫“司都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司都阁正在沈阳.随着战事的发展,他避难到营口,并服务于临时成立起来的红十字会医院,在那儿救助了许多伤残的清兵.《甲午战时辽居记录》是司都阁对那场战争的记忆,并于其中留下了他对田庄台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7.
刘焕明  周彦 《学习与探索》2005,14(1):160-163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吞并朝鲜,进而最终独占“满洲”的重要战略基地的旅顺和大连。战争结果虽如愿以偿,但竟因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不得不还辽于清政府;同时,俄国又插足朝鲜,严重威胁着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地位,甲午战争的主要目标并未实现。于是日本于甲午战争十年后,为了再次实现其“大陆政策”既定的侵略目标,通过战争打败了俄国,从俄国手中夺回了辽东半岛,巩固了其在朝鲜的特殊地位,并获得了“南满”铁路的占有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为“齐鲁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过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金代勾当公事官印及相关问题刘丽萍多年来,各地出土勾当公事官印甚多,仅东北地区,笔者所见20方有余,均为金代颁造。关于勾当公事在金代以前,只见唐、宋、辽三朝有史料记载,但未见唐、来、辽有印。为此,笔者通过现有资料谈谈金代勾当公事官印及一些相关的问题。金...  相似文献   

20.
辽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面官系统中的重要机构之一翰林院是仿照唐朝制度设立的,其性质也基本同于唐翰林院,即院官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画官、医官等两大系统。前者“掌天子文翰之事”,属于秘书人员,后者各以其一技之长侍奉君主,属于技能之士,二者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迥然不同。本文试就辽代翰林院的机构设置、职掌、人选等进行探讨。一、机构与人选由于史料的缺乏,辽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就笔者迄今所见,辽朝最早的翰林学士当数磁州人张砺。张砺原为后唐翰林学士,团柏谷(今山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