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存续的重要承载者,传承主体的数量、知识素养、表演技能、传承自觉性和创新能力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主体及其依托的音乐文化空间不断退化,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章根据格兰特"音乐活力与濒危评估框架"(MVEF),就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并从维护羌族多声部自然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及构建羌族多声部学校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两方面就维护和培养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 绪 论 音乐作品(包括声乐曲和器乐曲)按其声部组合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两大类型。由单一旋律构成的歌曲(如齐唱曲、独唱曲等)属于单声部音乐;用两个以上不同声部写出的歌曲(如重唱曲、轮唱曲、二部以上混声合唱曲等)则属于多声部音乐。多声  相似文献   

3.
三声部民歌是我国80年代新发现的民间音乐品种之一,是流传民间的一种极为珍稀的民歌现象。本文通过对壮族三声部民歌发现过程的追踪描述,以及对它的演唱形式、流传地域、音乐形态特征,与其生成缘起的分析探讨,意在进一步证明我国多声部民歌存在的事实。对三声部民歌的发现而言,其积极意义首先在于拯救了一个民歌品种,丰富了我国的民间音乐宝库。当前,如何培养后继传人,保存其“活”的音乐传承,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是我国最早被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中国多声部音乐,它的"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是我国民族音乐乃至当今世界乐坛的一枝独秀,被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相似文献   

5.
支声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从单声发展到多声的一种最普遍的声部结合方式,是各类民间音乐中被广泛运用着的一种独特的技巧。它本质上是以一个主要旋律为主,其它声部都是从这一主要旋律分支出来的不同的变体,声部之间时而相离,分支变化;时而相聚汇合为一.就这样各声部之间时合时分,共同形成了一些多声的结合关系,并由于不时地相聚汇合而得到统一。因此可以说支声音乐是基于同一形象、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时演奏(唱)着的同一旋律及其变体的总和。支声音乐来源于民间也广泛流传在民间,同时它的表现作用也早就为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所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继承民间支声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且也把支声音乐带到了一个广泛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多声部音乐是音乐艺术的高级形式,它的产生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无论是复调性或是主调性多声部音乐都始发于民间,它既不是与生俱来,也非某些人的创造,它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劳动、生活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复调写作当中,模仿声部和原始声部一般是在同一个调式上的,但是巴托克作品中模仿声部的调式、调性,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他挣脱了传统复调写作音乐的束缚,使模仿对位的写作手法出现了双重调性的思维,并将其自由运用,这可以说是对传统复调写作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栽秧山歌》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主要谱例。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是音乐学者对侗族南部方言区传统音乐“嘎老”一词的翻译,因“嘎老”的多声部特征,人们逐渐将“侗族大歌”所指内涵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内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狭义等同于“嘎老”。南部侗人通过“嘎老”集体对歌的交友方式,不断深化同一村寨同一婚姻集团青年男女的感情,进而巩固当地的婚姻圈。“款内”不同村寨通过“吃相思”中“嘎老”群体演唱,使南部侗人将交际圈扩展到婚姻圈之外,强化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10.
赋格fugue是西洋音乐中一种复调曲式,其名称来源于拉丁文fuga,意即“追逐”、“遁走”。最初它只是一种基于严格模仿的音乐写作技术,到了十七世纪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在这种曲调中,作曲家运用对位法为一定数量的声乐或器乐声部写作,通常为三个或四个声部。当主题在一个声部首次出现以后,其它声部便相继以模仿手法用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1.
混声无伴奏合唱是一种分声部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演唱形式,蒙古族青年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所创作的《蒙古靴》、《驼铃》、《TOEGE》、《八骏赞》等作品就是混声无伴奏合唱作品,获得多项国际金奖,并受到国内外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理论家的称赞。色.恩克巴雅尔的作品具有诸多的创新点,提供了一个特殊而有价值的个案。其作品反映出将民族的、传统的音乐精华与西洋的、现代的音乐要素完美交融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印象主义音乐兴起于欧洲19世纪末是一种新的艺术文化。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造者,他的音乐作品偏爱复调性和多声部线条,运用新颖的和声,将浪漫音乐的伤感融入到法国独特的“情感反应”当中。它的技巧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和声体系的韵律化,营造出独特、微妙的氛围。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和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曲式思维以及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论钢琴伴奏与合唱音响的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合唱钢琴伴奏的视角,分析了合唱音响的均衡——要根据各声部的功能、音色及作品音乐形象的需要进行平衡。通过钢琴伴奏在合唱作品中担任主旋律、作为和声性的伴奏、填补合唱部分和声的不足、节奏性的伴奏以及只起装饰作用的伴奏五个方面,探讨、剖析了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在多声部合唱中如何与合唱队的演唱相互融合、相互烘托、紧密结合,达到合唱音响的均衡,进而完成好作品的二度创作,与合唱指挥、合唱团员一起共同塑造好音乐形象,展示合唱艺术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是具有多声部的特征,旋律的结构与形成发展都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在此文中用混沌分型这一新型理论来研究乌力格尔音乐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蒙古族传统艺术乌力格尔的音乐构成,从而更好地见其本质,展其风韵,传其美名。  相似文献   

15.
在侗族南部地区的诸多民歌种类中,“嘎老”因多声部音乐特征被单独分为一种.六十年里学界关于“嘎老”的亚种分类存在不同认知,这种分歧源于客位及主位研究.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结论存在差异.对“嘎老”的亚种分类,不应立足于音乐特征而是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高校音乐专业课中,声乐课是主要的技术课之一,特别在声部训练方面,男高音是最难训练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音准问题是多声部视唱的基本条件,对多声部视唱的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影响音准问题的基本因素以及如何在多声部视唱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音准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羌族多声部民歌中有关仪式的"男声二重唱",是不同于其它任何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具有独具一格的特性.它以两名男声不分上下高低声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演唱.  相似文献   

19.
多声部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长期以来多声部民歌对我国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多声部民歌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但从结构形态特征来看有很多共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幼儿园的中班、大班(4-6岁)幼儿为对象,进行无伴奏的多声部歌唱教学、游戏、乐器合奏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多声部歌唱训练对幼儿的素质教育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幼儿的音乐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方法得当,经过一年的训练,中、大班幼儿可较和谐的演唱两个声部(如《小小铅笔》徐小卉词、孟卫东曲)、四个声部(如《牧场里)杨立梅词曲)的歌曲。2、合唱、合奏、集体游戏,对促进幼儿的协作意识、规则意识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3、有选择的选用歌曲内容(爱国、爱集体、克服困难等),使幼儿潜移默化的习得爱国、爱集体的道德观念,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